始祖:屈瑕。 遷徙: 屈姓得姓後十分興旺發達,春秋戰國時屈氏和景氏、昭氏為楚國最有勢力的三大王室宗族,顯赫壹時。這壹時期名載史冊者達十余人,以三閭大夫屈原最為著名。前223年楚滅於秦,屈姓從此開始徙奔四方。壹部分為避難散居今湖北、湖南等地。漢滅秦,曾遷六國貴族後裔和關東豪族於關中,屈姓亦列其中,為屈姓入陜之始。西漢後兩湖之地的屈姓有壹部分遷居浙江臨海,壹部分遷居江蘇泗洪、盱眙等地。而兩漢之交的動蕩不寧,使關中屈姓有進入山西、河北、山東者,其中壹支遷居河南洛陽。魏晉南北朝時期,繁衍於今浙江臨海、江蘇盱眙、河南洛陽的屈姓家族龐大,人丁興旺,昌盛為屈姓臨海、臨淮、河南郡望。三國時汝南人屈晃因仕宦於吳,落籍今江蘇省境。北魏時屈遵家族在河北北部、遼寧南部的繁衍也頗引人註目。隨著同時期屈突氏改屈姓,極大地壯大了屈姓家族。隋唐時屈姓發展表現為南北爭雄,競相發展。宋元時屈姓在南方的發展壓倒了北方,播遷於南方廣大省份,今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均有屈姓人定居。明初山西屈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被分遷於河北、北京、江蘇、河南、山東等地。明清以後,屈姓分布地進壹步擴大。?如今,屈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南、陜西等省為多。目前屈姓人口列全國壹百七十二位。 郡望: 臨海郡 三國時東吳太平二年(257)將會稽郡部分置臨海郡於章安,相當今浙江東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區。隋開皇九年(589)臨海郡廢,置臨海縣。
河南郡 漢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洛陽壹帶。 堂號: 三閭堂、汨羅堂 都是根據屈原命名的。戰國時屈原,博聞強記,明於治亂,在楚國官至三閭大夫。楚懷王很尊重其才。後來因為被奸臣靳尚和鄭貴妃說他的壞話,被貶到江南。他作了《漁父詞》,表明自己的愛國心,自投汨羅江而死。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臨海、河南。②自立堂號:渤海、香草等。 字輩: 陜西漢中屈氏字輩:儒林楚克定,萬世永宏昌。應仕成世有,宗萬逢繼興,玉印崇先德,仁和慶大同,昌隆昭戶勛,富貴定榮豐。
湖南湘鄉小江屈氏字輩:勝賢同世盛,錫爵護朝廷。
陜西漢中屈氏字輩:大自成開正有楊,榮華富貴萬代興。
山東滕州屈氏字輩:紹凡慶允會,光昌石延方。 名人: 屈完,春秋時楚國貴族。羋姓,屈氏,名完。前656年,齊桓公率兵伐楚,兵抵徑山。楚成王派他領兵禦敵。齊兵退駐召陵,向楚軍示威。他態度強硬,齊桓公遂與楚盟於召陵而去。
屈蕩,約生活於楚***王至楚康王之時。屈氏,名蕩。屈到之子。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壹說今湖北宜城楚皇城)人。楚康王二年(前558)起任楚國連尹之職,掌管外事。楚康王十二年改任莫敖,主管楚國的王族事務。
屈建(?-前545),春秋楚大夫。字子木。前548年為令尹,率師伐舒鳩,滅之。前546年,宋向戌發起弭兵之會,諸侯會盟於宋。他違背諾言,欲趁機擊晉。盟時,晉、楚爭先,晉讓楚,他得先歃血。遂罷兵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戰國末楚國政治家、詩人。名平,字原,自雲名正則,字靈均。與楚王同姓。學識淵博,明於治亂,嫻於辭令。為楚懷王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發布詔令;出則接待賓客,應對諸侯,甚受信任。主張任用賢才,彰明法度,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進而統壹中國。曾為懷王起草“憲令”,因上官大夫靳尚等讒毀,王怒而疏遠屈原。後楚敗於秦,他奉命出使齊國,歸後任三閭大夫。不久又遭排斥,放逐漢北。頃襄王繼位,又被放逐到江南,流浪於沅、湘壹帶。襄王二十壹年(前278)二月,秦將白起攻破郢都,楚國瀕於危亡,屈原深感理想破滅,約於是年夏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後來,這壹天便成為中國人民紀念他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漢書·藝文誌》著錄有賦二十五篇。《離騷》為其代表作。《天問》體制特異,內容和風格皆與它篇不同。《九章》包括《橘頌》、《哀郢》、《涉江》、《懷沙》等九篇,非壹時之作,主題大致同於《離騷》。《九歌》十壹首是祠神詩,清新淒艷,幽渺情深。其中《國殤》是哀悼衛國英雄的挽歌,慷慨悲壯,充滿愛國主義精神。《招魂》壹篇,漢以來即有爭議,但後世學者多認為是屈原所作。《遠遊》、《蔔居》、《漁父》三篇,壹般認為系後人偽托。屈原是中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他善於向民歌學習,發展了“比興”手法,並在南方民歌基礎上,創造了“楚辭體”,亦稱“騷體”。屈原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很高,影響很大。《詩經》中的《國風》和屈原的《離騷》合稱“風騷”,兩千多年中壹直是我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典範,對我國詩歌的發展都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屈匄,戰國楚將。前312年,楚懷王為秦背割地之約報仇,派其率軍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長魏章抗禦,樗裏疾助之,兩軍在丹陽(河南淅川西丹水以北)交戰,他兵敗,甲士八萬余人被殺,他和將領七十余人被俘。另路秦軍乘勝進占楚地漢中。
屈蓋,楚人。戰國時期秦國左丞相,秦武王三年至四年(前308-前307)任此職。三年,樗裏疾相韓,左丞相甘茂代樗裏疾為右丞相,屈蓋補甘茂之缺。在職期間,促成秦楚和好。以後數年,秦、楚保持著友好關系。
屈垣(389—443),北魏臣。字長生,須長子。少掌家業,擅長計算。道武帝初,用為給事,後歷將作監、尚書右仆射、侍中、中領軍、鎮東大將軍等職。受太武帝信任。帝出,常留其鎮守。為官公正。墜馬卒,帝聞其死訊,令信使步歸。謚成公。
屈突通(557-628),唐初大將。隋末唐初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隋煬帝時官至左驍衛大將軍。曾鎮壓關中(今陜西省中部及甘肅省南部之地)起義軍劉迦論部。後奉命鎮守河東(今山西省晉西南隅芮城縣西北)。李淵自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出兵反隋,他被李淵軍所擊敗,率部東奔,被唐軍追及,兵眾散亡,乃降唐。後從李世民擊滅薛仁果、王世充,均立戰功。歷官兵、刑,工等各部尚書、洛州都督。
屈遇,北宋將領。黨項羌人。開寶元年(968),直蕩部族首領啜佶率眾攻府州,為宋兵所敗,詔羌部族十六府大首領屈遇與十二府首領羅崖領所部誅啜佶,啜佶懼怕,以其部族歸順。以屈遇為檢校太保、歸德將軍,羅崖、啜佶均為檢校司徒、懷化將軍。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詩人。初名紹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屬廣東)人。順治三年(1646)清軍陷廣州,次年參加反清鬥爭,同年失敗。順治七年清兵再圍廣州,在番禺雷峰海雲寺削發為僧,名其所居為“死庵”,以示誓不為清廷所用之意。順治十三年開始北遊,誌圖恢復。康熙二十二年(1683)因鄭成功的孫子克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由南京攜家歸番禺,終不復出。屈大均具多方面文學才能,以詩成就最高。內容上表現愛國憂國之情,也有對南明政權腐敗表示痛心和氣憤,揭露清朝苛政,對人民禍難疾苦表示深切同情。氣魄豪放,筆力遒勁,富於想象,為嶺南三家之冠。其著作乾隆時曾遭禁毀,後人輯存有《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廣東新語》及《四朝成仁錄》,合稱屈沱五書。另有《道援堂詞》。
屈復(1668-?),清文學家。字見心,號悔翁、金粟道人,陜西蒲城人。少時遊齊楚吳越。後以詩教授於京師。居僧廬,約客不迎送,不作寒喧語。與客論學及詩文源流,諸史興亡、兵馬征戰,天文律歷等,“無不愷切祥明,言之鑿鑿”。不赴鴻博,沈德潛等謂其“不屈誌節,固是有守之士”(《清史稿》)。詩文渾勁樸質,論意不凡。有《弱水集》等。
其他屈姓名人有春秋時楚國大臣屈瑕、屈到、屈建;三國吳大臣屈晃;北朝北魏大臣屈遵、屈須、屈道賜、屈拔;唐將領屈突蓋、屈壽,畫家屈鼎;明詩人屈淑;清詩人屈凝、屈敏,畫家屈秉筠等。近當代屈姓名人有愛國民主人士屈武,電子技術專家屈保春,古典文學專家屈守元,版本學家屈萬裏,教育家屈伯川,作家屈興歧,作曲家屈文中,劇作家屈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