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後的優秀品種,古老的傳統制陶技藝。是距今4千多年前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壹種文化。它以黑色陶器為其特征,所以稱之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的城子崖,所以又稱“龍山文化”。
黑陶工藝主要利用陶輪輪制的方法。它不以裝飾取勝,而是以造型見長。黑陶在燒制時采用了封窯煙熏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壹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看這壹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態,以復雜造型為主,簡單者較少,但都端莊優美,質感細膩潤澤,光澤沈著典雅,具有壹種如珍珠般的柔雅沈靜之美,欣賞價值極高。常見器型有碗、盆、罐、甕、豆、單耳杯和鼎等。
新壹代龍山黑陶在燒制工藝上,是根據當地泥質特點和古代制作方法研究產生的。具有實用、巧妙、節約的優點。在成型制作上,主要有可塑法和註漿法兩大工藝流程。
可塑法有選料、球磨、壓濾、真空煉泥、陳腐、拉坯、幹燥、修坯、壓光、刻制、磨光、幹燥、燒制等17道工序,它主要用於瓶、器等型狀變化大和比較不規則的制品生產。先將精制的可塑泥塊放到成型機上拉坯成型,當幹燥到壹定程度時,再將坯體放到成型機上修坯、壓光,坯體含水為8—12%時,進行刻制,隨後磨光,待含水率再降至壹定程度,即可裝窯燒制。
註漿法有選料、配料、選型、翻模、註漿、幹燥、脫模、修坯、壓光、燒制等14道工序,它主要用於圓雕、浮雕類異形制品的生產,比可塑法工藝流程短,是壹種較先進的制作方法。
在燒制上,則重點采用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結合的循序升級滲炭法,使產品達到通體透黑,產品黑度越高,表面越亮,充分展現黑陶的特色。
由於選料考究,做工精細,不僅器物均有鏤孔和紋飾,而且姿態萬千、品種多樣,紋飾與造型、色澤與形象和諧自然,具有高雅、簡煉、明快等特點,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