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園林歷史比中原園林晚得多。嶺南園林發端於南越,興盛於南漢,至清代而形成我國園林三大流派之壹。而自南漢至清之前的這段時間,嶺南園林不斷地演變發展,並在宋、明時代各逞其盛。
相傳,秦始皇派任器、趙佗二將統壹嶺南,後趙佗在漢初稱帝為南越武帝,效仿秦代皇宮室園囿,在越都番禺,就是後來的廣州大舉興宮築苑,建造了嶺南最早的皇家園林越王臺、白鹿臺、長樂臺和朝漢臺等。
在唐代初,嶺南園林有廣州荔園和福州芙蓉園。唐末,南漢和閩都是五代十國之壹,劉巖建立南漢後,掀起了第二次皇家園林高潮,在廣州留下了西禦苑、河南宮苑、明月峽、越秀山、甘泉苑和芳林苑等;閩王王延鈞辟福州西湖為禦苑,建水晶宮。
爾後,隨著嶺南壹帶割據政權的衰亡,嶺南皇家園林也就銷聲匿跡了;但隨著後來嶺南社會經濟的逐步上升、文化藝術的發展和海內外日益頻繁的交流,嶺南園林又逐漸呈現出了越來越濃厚的地方民間色彩。
宋代時,造園藝術在嶺南迅速推廣,設在官員衙署中的園林和歸隱士人宅園,對於花石取勝的傳統有所發展。在端州,就是後來的廣東肇慶,北宋丞相包拯任知州時,曾在郡廳建菊圃,“前有軒,累土為山,抵石為基,榜曰‘爛柯天洞’”。
在廣東惠州,歸善縣有瓊州安撫使李純思修建的李氏山園,此園臨江建了座“潛珍閣”。
後來,謫貶惠州的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蘇軾曾為之撰《惠州李氏潛珍閣銘》。銘中描述了山園主人“擇勝而棲神”的造園意境,此園:
蔚鵝城之南麓,擢仙李之芳根,因石阜以庭宇,跨飲江之鰲黿,發飛檐與鐵柱,插清江之淵淪。
可見,潛珍閣其以花石為勝,倚山臨江,巧用地形構築樓閣之匠心。
在廣東潮州,揭陽榕城石馬山下的浦口村,北宋熙寧年間由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表弟彭延年以欽賜錢帛興工營造了“彭園”,此為北宋年間粵東第壹座私家園林。
據《彭園圖》記載,彭園的布局負山面水,左松右竹,建有四望樓、碧漣亭、賞月水閣、藥圃、東堂、書齋、武館、水榭、假山等建築。
此園占地萬余平方米,彭延年特地從家鄉江西廬陵請來名匠負責施工,是為粵地吸收嶺北造園文化的實例。
相傳,當時朝廷有位姓鄧的特使參觀彭園後大為贊賞,竟說“洛陽富園、東園、獨樂園,皆乏彭園之特色”。可見,彭園築園技藝品位甚高。
洛陽為漢唐舊都,為歷代名園薈萃之地,北宋以洛陽為西京,公卿貴戚興建的邸宅、園林不在少數,可視為北宋中原私家園林的代表。因此,當時人有“天下名園重洛陽”,“洛陽名公卿園林,為天下第壹”之說。
北宋時,嶺南園林有惠州白鶴居、海南載酒堂、登州十二石齋、廣州西園、高要菊圃、陽光西園、新興十仙園、泉州金池園等。在潮陽麻田山,有著名逸士吳子野經營的宅院歲寒堂、遊子庵。
據說,吳子野到山東登州與太守李天章遊玩時,向致仕官紳解二卿索得來自登州沙門諸島的十二美石,由海舶運回家鄉,置於歲寒堂。與吳子野交好的北宋文學家蘇軾為之撰《北海十二石記》謂:
近世好事能致石者多矣,未有取北海置南海者也。
由此說明,南漢造園以花石為重的傳統,為後代所傳衍。在廣州,宋代由於對外貿易繁盛,中外文化交流擴大,這種以花石取勝的造園特色,又有獨特的反映。
北宋名臣余靖在廣州任尚書左丞知時,曾作有《題寄田侍制廣州西園詩》,有“石有群星象,花多外國名”之句。余靖在家鄉粵北曲江也建有西園,他曾在此接待來訪的祖無擇,“林間載酒”,與之酬唱。祖無擇在粵西陽江也建有壹座西園,“在舊洲治西二裏,喬木怪石,蕭然出生,亦名盤玉壑”。
至南宋時,嶺南各地又陸續建了和理堂、溫玉堂、靜明庵。因而,粵之東、西、中、北各處皆有名園。後來的清代粵中名園佛山梁園,也稱“二十四石齋”,就是以石為特色。
到了明代時,由於嶺南在經濟上繁榮,促進對外文化交流,嶺南造園文化始學揚州,後學蘇州,有不少仿效江南園林的痕跡。與此同時,其自身特色則仍發揚了花石取勝的傳統,利用氣候條件之優勢,漸而突出明顯的熱帶風光特色,並營造了壹大批享有盛譽的私家庭園。
明代後期見於古籍的私家宅園很多。廣州城的四郊就有不少引人入勝的園子。如:
朱氏園,在會城東北,倚山為之……蓋幽居之最勝者也。
陳子履在城東有“東臯別業”,是壹座頗有詩意的園林,《廣東新語》曾詳細地描述了東臯別業的迷人景色:
湖中有樓,環以芙蓉、楊柳。三白石峰矗其前,高可數丈。湖上榕堤竹塢,步步縈回,小汊穿橋,若連若斷。
……林中亭榭以其花為名,器皿幾案窗欞,各肖其花形象為之。花有專司,灌溉不攝。
……夾岸桃樹有壹坊書曰‘桃花源裏人家’。桂叢藤蔓,繚繞不窮,行者輒回環迷路。
如此氣派和富有韻味,毫不遜色於江南園林。那時候,在城西有南漢舊跡上所建的花塢、華林園、西園。在城南有望春園、芳華苑、南園。在城西南有花棣:
居人以藝花為業,士大夫園林亦多在焉,樓臺繡錯,卉木綺交。
在白雲山南麓濂泉坑壹帶還有陳子壯依山建築的雲棕別墅。環繞面積百余畝的寶象湖,布樓館十余所,園內大量種植梅、竹、柳和荔枝。
在越秀山南麓,有李時行的小雲林,又在此基礎上改建成繼園。在城北有芳春園、桃花夾水二三裏,可以通舟。在城西有吳光祿所築的西疇,梅花最盛。在小北門內有寄園,在河南有郭家園(清代改建為海幢寺)、天山書院。
整個明代時期的嶺南園林,不僅於誌籍有可稽之史實,於地方也有可考只古跡,足以說明其未必“遠不如中原盛”。而到了清初嶺南地區經濟比較發達,文化水準提高,私家造園活動開始興盛,逐漸影響及於潮汕、福建和臺灣等地。
到清中葉以後而日趨興旺,在園林的布局、空間組織、水石運用和花木配景方面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終於異軍突起而成為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風格之壹。順德的清暉園,東莞的可園,番禺的余蔭山房,佛山的梁園,號稱“粵中四大名園”,其中以余蔭山房最為有名。
它們的風格都具有鮮明的特點:水池、湖呈幾何圖形,這是由於受外國西方的影響;沿湖建築也都呈對稱布局,園林小品都是精細雕刻,而且花木叢榮繁茂,不足之處便是建築體量過大。
嶺南園林發展至清朝已日趨成熟,其傳統建築暢朗輕盈,與北方園林的穩重大方及江南園林的秀麗典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當時,除私家園林之外,還有公***園林。
清代嶺南園林主要圍繞山水和寺園展開,表現於廣西的山和廣東的湖之中,如桂林的七星巖、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獨秀峰都是隋唐時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垂青。
還有廣東的惠州西湖、潮州西湖、雷州西湖、肇慶星湖也因為三國後受貶南遷官員之治而得到開發和利用。其中,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對惠州西湖的貢獻最大,留有蘇堤、六如亭和泗州塔等遺跡。
嶺南園林有庭院式、自然山水式和綜合式等。庭院式是嶺南園林的特色,其小巧堪與國外古典園林相媲美,幾乎所有的私宅、酒家和茶樓都建築了庭院園林,如廣東東莞可園、廣東番禺的余蔭山房等。
在明清時代,僅廣東就有私園50多處,如東臯、小雲林,廣州小畫舫齋、潮陽磊園、普寧春桂園、梅州人境廬等;廣西有雁山園。福建私園有40多處,如福州伊園、泉州春夏秋冬四園、廈門菽莊花園等。
順德清暉園
6603703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