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關於民族風俗的詩句
關於漢族民族風俗的詩句 1.關於民族風俗習慣的古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杜牧《清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蘇東坡
“江上冰銷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蘇轍(踏青)
春節的詩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說此年豐。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端午節:
競渡歌(節錄)(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壹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壹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曰(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冬至:
九九歌
壹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壹九,耕牛遍地走。
2.漢族民俗節的詩名有哪些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壹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壹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雲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彜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春節是中國人壹年中的第壹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壹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壹,為新壹年的開頭。
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壹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從此,人們就把這壹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壹。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采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
春節前壹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壹起,吃壹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裏“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壹年裏萬事如意。
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這是春節後的第壹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壹時。
《隋書·音樂誌》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裏,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征。
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壹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蕩秋千等。
>>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擡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沈睡中醒來,故名龍擡頭。
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征,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
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壹圈,再入院內繞水缸壹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
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現在的“龍須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發,叫“剃龍頭”。
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墻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
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清明掃墓祭祖 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壹。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壹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
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端午悼念愛國先人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
《太平禦覽》卷三十壹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壹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沈;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
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謚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 農歷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彩縷,穿七孔針。
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 中元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
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是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的。
現在,設“盂蘭盆”的在民間少見,但放河燈的習俗卻仍在壹些地區流傳下來。 中秋闔家團員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八。
3.漢族民俗節的詩名有哪些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壹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壹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雲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彜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春節是中國人壹年中的第壹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壹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壹,為新壹年的開頭。
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壹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從此,人們就把這壹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壹。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采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
春節前壹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壹起,吃壹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裏“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壹年裏萬事如意。
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這是春節後的第壹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壹時。
《隋書·音樂誌》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裏,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征。
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壹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蕩秋千等。
>>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擡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沈睡中醒來,故名龍擡頭。
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征,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
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壹圈,再入院內繞水缸壹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
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現在的“龍須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發,叫“剃龍頭”。
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墻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
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清明掃墓祭祖 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壹。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壹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
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端午悼念愛國先人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
《太平禦覽》卷三十壹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壹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沈;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
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謚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 農歷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彩縷,穿七孔針。
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 中元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
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是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的。
現在,設“盂蘭盆”的在民間少見,但放河燈的習俗卻仍在壹些地區流傳下來。 中秋闔家團員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4.古代民族風俗的詩句有哪些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杜牧《清明》----清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春節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蘇東坡===中秋
“江上冰銷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蘇轍(踏青)-----清明
春節的詩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說此年豐。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端午節: 競渡歌(節錄)(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壹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壹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曰(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冬至:
九九歌
壹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壹九,耕牛遍地走。
5.關於少數民族的詩句
1、漢族
神農播下麒麟種,龍鳳呈祥桃李圓。
秦漢雄風啟唐宋,軒轅笑了五千年。
2、蒙族
馬頭琴上卷胡風,龍驥曾驚羅馬宮。
灑酒當歌敕勒草,白雲落在奶茶中。
3、鄂溫克族
逐鹿山林縱馬行,夜間篝火論崢嶸。
雪橇飛下興安嶺,誰跳依哈嫩舞迎?
4、鄂倫春族
薩滿英姿白樺根,雪原熊舞舞雄渾。
麅皮褥子作陪嫁,迎娶還須賽馬奔。
5、達斡爾族
蝴蝶花開繞彩笆,長宮傍水抱山斜。
藍裙卷起情歌浪,小夥形隨曲棍遐。
6、赫哲族
烏蘇裏水曲連波,浪上長袍豪氣哦。
吻額情牽千裏馬,客卿踏雪鯉鱘多。
7、朝鮮族
三江飄帶舞天仙,金達萊紅燒雪川。
力士沾衣十八跌,放飛白鴿寄秋千。
8、滿族
雪海茫茫壹巨龍,八旗漫卷海關風。
康乾回望漢唐路,馬褂旗袍經緯通。
9、納西族
大袖寬腰舞靈燕,玉龍駒嘯玉龍山。
祭天掬捧金沙水,松茸菌帽慰君閑。
10、藏族
頂天綻放壹奇葩,屋脊撐開世界華。
布達拉宮佛光照,文成公主播紅霞。
6.關於民族風俗的句子
晉中之窗提醒您:
1. 講民風民俗:( 初壹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滿家轉) (生在蘇州,穿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
2.講土特產:(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清徐的葡萄甜殷殷) ( 寧夏紅黑白“三寶”黑(發菜),紅(枸杞) 白(二毛皮) )
3.講自然風光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九寨溝的水,張家界的山) (十裏溫塘河,九曲十八彎) (不到長城非好漢)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漓江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7.列舉5句能反映我們的民族風俗習慣的詩句
1、端午節 菩薩蠻 宋陳與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
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
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
葉裏黃驪時壹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2、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重陽節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4、元宵節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中秋節 《水調歌頭》(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關於民族風俗的詩句 1. 古代民族風俗的詩句有哪些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杜牧《清明》----清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春節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蘇東坡===中秋
“江上冰銷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蘇轍(踏青)-----清明
春節的詩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說此年豐。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端午節: 競渡歌(節錄)(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壹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壹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曰(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冬至:
九九歌
壹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壹九,耕牛遍地走。
2. 關於民風民俗的古詩
1、《元日》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白話翻譯: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壹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2、《上元竹枝詞》作者符曾 朝代清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白話翻譯:香甜的桂花餡料裏裹著核桃仁,用井水來淘洗像珍珠壹樣的江米。
聽說馬思遠家的滴粉湯圓做得好,趁著試燈的光亮在風裏賣元宵。3、《生查子·元夕》作者歐陽修 朝代宋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白話翻譯: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花市燈光像白天壹樣雪亮。
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他約我黃昏以後同敘衷腸。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同去年壹樣。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淚珠兒不覺濕透衣裳。4、《寒食 / 寒食日即事》作者韓翃 朝代唐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白話翻譯: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裏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裏,5、《乙卯重五詩》作者陸遊 朝代宋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壹笑向杯盤。
白話翻譯: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人吃了兩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
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壹年能平安無病。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3. 寫民風民俗古詩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鳥 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壹般骨肉壹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生查子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稍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 民風民俗的詩詞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壹輪滿,長伴雲衢千裏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壹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生查子·歐陽修(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