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帶有龍的地名

帶有龍的地名

先有龍尾導 後有龍導尾

海珠區的二龍街道由龍尾導鄉和龍田鄉合並而來,以“龍”命名的街巷有50余條之多,是廣州帶“龍”地名最集中的地區之壹。在這條街出生長大的鄧偉賢退休前長期在海珠區黨政部門工作,參加了多次文物普查工作。據他介紹,寶崗壹帶的以“龍”為名的地名來源於五代時期割據嶺南的南漢皇帝劉。他當上皇帝後,在廣州城內外大興土木,建造了多個皇宮禦苑。其中在現在的西湖路附近建有“南宮”並開挖西湖,在今荔灣湖壹帶建有“昌華宮”,在現在海珠區隔山壹帶建有“劉王殿”。

現在海珠區的海幢公園壹帶,當年就是南漢皇帝妃嬪的梳妝樓。劉還下令仿照唐朝長安含元殿在旁邊的寶崗築起“南郊壇”,用以祭祀天地。鄧偉賢說,現在寶崗大道西側、鄧世昌紀念館的東南面,仍有街道名為“郊壇頂街”,這就是南漢時的南郊壇所在。在南郊壇前,有條皇帝專用的通道名為“龍尾道”。後來,南漢王朝被北宋所滅,所有宮殿都被焚毀,但在“龍尾道”遺址形成的村落,仍叫“龍尾道”。而在南郊壇東面開辟的農田鄉村,則被稱為“龍田鄉”。“龍尾道”後來以訛傳訛,在清朝中葉《番禺縣誌》的地圖上,已經標為“龍尾導”。從“龍尾道”、“龍田”開始,二龍街、寶崗壹帶不少街巷都以“龍”命名。

南華西街的“福建龍”

至於目前寶崗地名中的“龍導尾”,則有兩種說法。壹說是由“龍尾導”再度以訛傳訛演化而成的,“龍導尾”即是“龍尾導”。而鄧偉賢則持另壹種觀點,據他說,寶崗壹帶的老人口中有“先有龍尾導,後有龍導尾”的說法,“龍導尾”是早年的居民從“龍尾導”鄉新開辟的居住點。

如果說,二龍街、寶崗壹帶的“龍”是“南漢龍”,那麽現今海珠區南華西街壹帶的“龍”則可稱為“福建龍”。據曾在海珠區從事文化工作多年的羅國雄老人考證,南華西街道範圍內的“龍”字街名來源於龍溪鄉(今龍溪首約)。該鄉的開鄉祖乃清朝乾隆年間廣州十三行的富商潘啟。潘氏先祖原居於福建泉州的龍溪鄉,潘啟入粵經商致富後,看中現今南華西壹帶水道縱橫,交通便利,於是在此建宅築祠,開鄉定居。為了表示不忘祖先,仍將此地命名為龍溪鄉。潘啟***有七子,族人日益增多,房舍隨之擴辟,於是附近壹帶街名都帶有“龍”字,由此直到改革開放前,此地逐漸發展成為“河南地”(海珠區)的中心地帶。

在清代,龍溪鄉江岸對面有壹名叫“鰲洲”的小島,潘啟出資興建了漱珠、環珠、躍龍三座石橋以利溝通。其中,躍龍橋由鰲洲與龍溪鄉南北為渡,取從鰲洲躍入龍溪之意。於是躍龍橋附近又稱躍龍裏。後來,因為附近商業地帶的變遷,躍龍裏遷至今同慶路以東,稱為“躍龍上街”,而鰲洲與“河南”之間的水道,也因為開設馬路而被填埋。

河南地還有“東晉龍”

除了“南漢龍”和“福建龍”,海珠區的“龍”地名還有“東晉龍”的說法。據舊籍記載,現在海珠區新滘龍潭鄉原名新村墩。東晉時,有農民起義領袖盧循自江浙率水師南下,曾於新村墩駐紮並在“河南”建寨,史稱“盧循故城”。盧循小字元龍,而追隨其南下者,多為疍戶(水上人家),又稱龍戶,於是新村墩改名為“龍潭”,地名沿用至今。

“南漢龍”、“福建龍”、“東晉龍”,這三條有據可考的“龍”匯聚是現今海珠區帶“龍”地名的主要由來,除此之外,其他壹些專家長者也向記者講述了他們所知道的壹些說法。如夏德英老人認為寶崗壹帶的“龍”有可能是地勢上的“風水龍”。二龍街文化站的陳建康站長則認為流經海珠區西部的馬湧可能構成了“河湧龍”。(來源:廣州日報)

  • 上一篇:山西長治壺關的民風民俗?
  • 下一篇:幼兒園中秋節活動設計方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