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中國蠶桑絲織包括:杭羅、綾絹、絲綿、蜀錦、宋錦等織造技藝及軋蠶花、掃蠶花地等絲綢生產習俗。中國勞動人民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制作的絲綢制品更是開啟了公元前二世紀與公元前壹世紀之間世界上的第壹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2009年9月30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南京雲錦: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壹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壹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3、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
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地方民間傳統制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紫砂陶制作技藝以特產於宜興的壹種具有特殊團粒結構和雙重氣孔結構的紫砂泥料為原料,采用百種以上的自制工具,經過打泥片、拍打身筒、鑲接身筒或鑲接與雕塑結合等步驟最終完成陶制品
4、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安徽省界首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界首彩陶燒制技藝源於唐代,是淮北手工藝的精華。1999年,淮北柳孜運河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界首三彩陶片,成為當時全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壹。
5、燒藍
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壹。這種工藝興盛於清代。銀藍工藝主要應用在銀飾件上,是金屬制胎工藝與點藍施色工藝相結合的壹門藝術。因其工藝的特殊性——只能燒制在銀器表面的“藍”,故而又得名“燒銀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