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常州吟誦、《董永傳說》、常州梳篦、錫劇、留青竹刻等。

1、常州吟誦

常州吟誦,又名吟誦調,是常州的傳統音樂形式,用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常州話吟誦。介於唱和讀之間的吟唱古典詩詞文章的藝術。它橫跨文學、音樂、語言三門學科。

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壹員,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吟誦藝術屬“小眾文化”,與古琴、昆曲相仿,標誌著民族文化的最高水準,具有文學、音樂、語言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

常州吟誦的基本內容相當豐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詩的音調(包括吟七律、七絕、五律、五絕等“近體詩”的音調和吟“詩經”、“樂府”、“楚辭”、雜言詩等“古體詩”的音調),吟詞的音調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調等。

常州吟誦是中國古代詩歌吟唱形式流傳於今的重要見證,它不僅展現了歷史上文人階層吟誦音樂的風貌,也很好地保存了吳語的音韻特色,為我們今天了解中古時期南方詩歌的演唱特點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具有很高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2、《董永傳說》

董永傳說是中國古代第五大愛情傳奇,第五大民間傳說。最早載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圖)》。此後三國曹植的《靈芝篇》和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也都有相關記載。

幹寶的記載因主題突出(行孝)、情節完整("鹿車載父"、"賣身葬父"與天女適嫁"助君償債")而在我國農村地區廣泛流傳,成為兩千多年來故事嬗變和文學移植的母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2006年董永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萬榮縣文化館、東臺市文化館、常州市金壇區文化館獲得“董永傳說”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常州梳篦

梳篦,又稱櫛,中國古代八大發飾之壹。是江蘇省常州市歷史悠久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古代婦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發髻上當作發飾。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傳統技藝,用料精良,制作過程頗為講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為毛竹、木材、獸骨等。

制篦業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其始祖是陳七子,常州篦梳其制作技藝形成於魏晉時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常州梳篦聲名之盛,在於選材嚴格,工藝獨特,制作精良。

篦箕和木梳從原料到成品,分別需經過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傳承單位為常州梳篦廠。常州還有著名的篦箕巷。

2008年6月7日,常州梳篦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錫劇

錫劇,流行於滬寧沿線以及杭、嘉、湖地區和皖南城鄉的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錫劇舊稱灘簧,起源於清乾隆、嘉慶年間無錫、常州壹帶的敘事山歌“東鄉調”。太平天國前後,“東鄉調”與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漸發展成曲藝形式的“灘簧”。

錫劇以唱為主,曲調優雅抒情,生活氣息濃厚,別具江南水鄉風韻,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008年6月7日,錫劇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03。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江蘇常州市錫劇院、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無錫市錫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獲得錫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又稱平雕,皮雕等,是中國傳統的雕刻藝術。即是用竹子表面壹層青皮雕刻圖案,是以竹子表面壹層薄薄的竹青為雕刻圖案對象,鏟去圖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讓整個雕刻圖形產生圖底變化的竹刻藝術。

留青竹刻是江蘇常州三寶(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亂針繡)之壹。留青竹刻是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百度百科——留青竹刻

百度百科——錫劇

百度百科——常州梳篦

百度百科——董永傳說

百度百科——常州吟誦

  • 上一篇:川菜菜系與渝菜
  • 下一篇:幼兒園兒童童話成語故事《後羿射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