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常用古漢語詞

常用古漢語詞

1.名詞

閬苑、瑤臺:神話中的仙境。九重天:指宮廷。

綺陌:縱橫交錯的道路。九衢:四通八達的道路。

蓬瀛:指蓬萊仙境。蟠桃:神話中的仙桃。

蠻箋;蜀箋。尺素、錦書、雙魚、魚雁、鴻雁、魚中素:都是書信別稱。

彩箋:詩箋。紅箋、香箋:情書,或信箋的美稱。花箋:精美的信箋、詩箋。

錦字:代指書信。鳳箋:珍美的信紙。

結束:裝束。行頭:戲曲演員演出時用的服裝道具樂器等。泛指服裝、行裝。方言。指體貌風度。

青蘋:青萍、浮萍。浮生:人生。勞生:辛勞的壹生。

榮瘁:榮辱、禍福、窮達。榮:榮耀,瘁:困病。

萍蹤:漂泊不定的生活。形容行蹤不定,像浮萍般四處漂浮。

尖新:新穎別致。鬥尖新:比喻文人鬥方風騷。

鬥時新:趁時新。鬥豪奢:爭比豪華。

紫鳳:紫色鳳凰,喻指非凡的人品。韶光:美好的時光。

關山:關塞山川。詩詞中多用來代指路途遙遠。邊庭:邊塞。

雲雨、行雲、雙鴛浦、雨跡雲蹤:暗喻男女聚合或男女合歡之意。

朝雲暮雨、雨暮雲朝:男女合歡。怯雨羞雲:羞於男女歡愛。

金縷曲:金縷衣:指唐代盛行的曲調《金縷衣》或《金縷曲》。唐. 杜秋娘《金縷衣》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紫陌:多稱去京城的道路。

2.季節時令詞

元夜、上元:即元宵節。我國傳統元宵節是指農歷正月十五夜,它又稱上元節、燈節。這是沿襲道教的陳規。夜在古語中又叫宵。漢文帝把正月十五這壹天定為元宵節。

上春:孟春、初春。

上巳節:上巳音四,古代節日名,漢代以前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以後定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早在西周時期就已有此風俗。《詩經.鄭風.溱洧》篇裏有載。每到這壹天,官民都要在東流水中洗滌,齋戒沐浴,祓除不詳,名為修禊。這個節日不僅是春季衛生活動,也是青年男女相聚遊春表達愛情的節日。

禊飲:古俗於農歷三月上旬巳日三國魏後在三月三日臨水濱洗滌,清除汙垢,消除不詳,稱為禊。然後取攜帶的飲食於野外宴飲,稱為飲。

寒食:清明節前壹天為寒食節。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壹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玄鳥:燕子。宿燕:去年的燕子。

社燕:指燕子春社來,春社去,故名社燕。

春社、秋社:古人與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祈求秋季豐收,曰春社;又於立秋後第五個戊日酬祭土神,曰秋社。

青律:古時以樂律與時令相配,青律為春天之樂律。

遲日:春日。更闌:夜深。鎮日、永日:整天的意思。

落梅天:指五月。

端午:農歷五月初五日,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每月都有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個帶五的日子。初五是開頭的壹個五,故叫端五。午,屬十二支,農歷十壹月為子月。五月恰逢午字,故五月有午月之稱。五、午同間,五、五相重,所以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各地習俗不同,端午還有午日節、地臘節、天中節等名稱,它的由來說法有,紀念屈原。傳說”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羅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貯米祭之。第二,圖騰說。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壹個龍圖騰團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第三,夏至說。認為,端午節起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

乞巧:民間將農歷七月七日稱為乞巧節。乞巧節有地方流行少女用七根線和七枚繡花針在月下穿針、繡花的習俗。在廣州,每逢七夕,人們都會陳列瓜果及各色香花、化妝品,在月下拜祭織女。七夕乞巧,除穿針乞巧外,還有做乞巧果的習俗。乞巧果分花瓜和巧果。花瓜是雕刻各種花紋、花樣的瓜果。巧果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

中秋: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我國農歷壹年有十二個月,分為四季。七、八、九三個月是壹年中的秋季。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古時候因人們把每季的三個十五日分別稱為“孟”、“仲”、“季”。所以中秋也叫“仲秋”。

重陽節:指農歷九月九日。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壹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

長至、迎長:冬至日後,太陽北移,白晝漸長,宋人習慣稱冬至為長至。又稱迎長。

宜冬:古代婦女每當立春、冬至來臨,就在頭飾上書寫宜春或宜冬,表示吉祥如意之意。

  • 上一篇:巴西人有什麽樣的風俗習慣?
  • 下一篇:年年有余畫面內容及寓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