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國為了實現改革開放的進壹步發展,設立了四大經濟特區。其中,除了福建廈門外,深圳、珠海、汕頭均來自於廣東,而獨占經濟特區三席也成為廣東省經濟發展的特色和“新引擎”。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至今,經濟特區推動並聯袂廣東壹起成功實現跨越式發展。當然,三大經濟特區的快速發展是由諸多因素促成的,壹方面是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另壹方面則是有極大的地理優勢,如毗鄰香港的深圳。此外,產業結構和人口年輕化也是重要的因素,特別是深圳在這方面優勢非常明顯。
1、經濟數據
發展最直觀的就是經濟數據,三大經濟特區GDP從1980年只有16.1億元,占全省比重僅為6.4%,到2019年達到約3.3萬億元,占全省比重不斷提高至30.7%,總體GDP增長超過2000倍。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率達17.3%,遠高於廣東省約12%的平均水平,特別是深圳從1980年GDP僅為2.7億元到2019年近2.7萬億元,增長高達近1萬倍。
在人均GDP方面,三大經濟特區更是從低於全省平均水平起步,從1980年只有443元,僅為廣東平均水平的92%,到2019年達15.86萬元,已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從人均GDP漲幅來看,深圳和珠海的表現非常亮眼,其中深圳從最初的835元上漲到2019年的約20.3萬元、珠海從最初的720元上漲到2019年的約17.6萬元,漲幅均超過240倍。而表現稍差的汕頭從最初的366元上漲到2019年的約4.8萬元,漲幅也達到近130倍。此外,三大經濟特區在外貿、科創、基建等方面發展也非常迅速。
2、產業 探索 及轉變
深圳在數十年的發展中,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1986年之前以加工貿易推動經濟的發展階段;1986-1997年工業化提速階段;1998-2008年高 科技 產業快速發展階段;2009年至今,以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現代服務業提升質量及開放度階段。可以說,創新精神成為經濟特區發展的“推進器”。如今的深圳也成功打造為壹座創新型生態系統城,成為全國第壹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城市,湧現了壹批優秀的龍頭企業,如騰訊、華為、大疆、平安、比亞迪等均代表各自不同的產業,而強大的研發及創新能力則是其中重要的關鍵因素。
而引導深圳從壹個低端技術工業區過渡到全球創新中心,也離不開深圳市政府大力扶持發展創新產業,從而可以在加工制造業向外轉移的背景趨勢下,能夠通過發展金融 科技 來聚集全國甚至全球的創新和人才資源。
珠海和汕頭的快速發展同樣離不開創新的動力。珠海把握住了珠澳合作的機遇,發揮珠江西岸唯壹經濟特區的優勢,引進了格力、華發、偉創力等企業項目和國內著名高校資源。汕頭近年來致力於推動海洋經濟發展,通過與以色列理工學院的合作,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更好的落地。
可以說正是創新激發了三大經濟特區的產業不斷轉型升級,也極大帶動了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經濟占比持續上升。從1980年三次產業占比為27.5% / 32.4% / 40.1%,轉變為到2019年的0.6%/40.3%/59.1%。其中深圳的表現依然突出,三次產業結構從最初的28.9%/26%/45.1%轉變為2019年的0.1%/39%/60.9%,如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深圳GDP比重高達約34%。
3、外貿和基建的拉動
三大經濟特區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外貿的拉動同樣功不可沒。從三大經濟特區總體來看,出口額由1980年的2.75億美元上漲至2019年的2729.38億美元,漲幅近1000倍。
三大經濟特區也發揮了各自不同的優勢和側重點。深圳毗鄰香港,在最初有著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出口的優勢;珠海靠近澳門,擁有對外貿易的便利性;汕頭擁有分布全球眾多的華僑,能夠吸引大量外資。在發展最初的12年間,經濟特區出口年增長率高達約38%。吸引外資方面,2019年三大經濟特區新簽外資項目近7100個,是1980年的127倍;實際利用外資約103億美元,是1980年的約356倍。這說明,依靠實施出口導向型發展的經濟特區,通過特殊政策、稅收優惠、土地優惠、低廉人力成本等,對外資投資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也體現了外貿對於特區發展是決定性的。
促進特區經濟發展除了外貿以外,還有壹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斷提高。2019年數據顯示,三大經濟特區基建投資占固額投資比重達26.7%,遠高於2012年的4.9%;深圳年末公路通車裏程約736公裏,其中高速公路裏程約426公裏,深圳港擁有15個20萬噸級靠泊能力的集裝箱泊位,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達128萬噸;珠海公路通車裏程約1463公裏,其中高速公路約168公裏,也是全國唯壹與港澳路橋相連的城市;汕頭公路通車裏程約3921公裏,其中高速公路約132公裏,汕頭港集裝箱吞吐量135萬箱,進入世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百強。
隨著特區經濟的蓬勃發展,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據2019年數據顯示,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2522元,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近1.6倍;珠海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2495元,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近1.3倍;雖然汕頭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為26613,僅有全省平均水平的約68%,但相較2014年的9347元,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在數十年的發展歷程裏,廣東三大經濟特區整體發展勢頭良好,已形成較大的經濟體量。如若在未來得到可持續的發展,不僅需要經濟特區有力度的開發、發揮科創的作用,更需要加強內外經濟“雙循環”。
比如深圳,經歷了前四個工業化階段,如今已逐步走向新的後工業化發展階段。而後工業時代重要不是虛擬經濟,而是科學引領大規模制造業的發展,而這也正在全球開展。如今,我們面對這大數據、基因工程、生命科學、5G等新興產業,而在這個過程中,深圳就需要把理論及實驗轉化為有效的創新動力,提升整體的 科技 產業。
珠海和汕頭同樣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規劃逐步落實,珠海作為珠江西岸樞紐城市,城際軌道交通和高欄港等基建不斷完善,發展空間也能得到極大的拓展;而海洋經濟的重要性,汕頭也將迎來汕潮揭都市圈發展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