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我為大家精心準備了慶祝元宵節散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壹:張燈結彩鬧元宵在我的老家,有著過完正月十五才算過完年的習慣,元宵節無疑把從除夕開始的喜慶氣氛又推向壹個高潮。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據資料記載,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代,賞燈活動興盛。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寫道:“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寫了元宵夜賞燈的繁華景象。到明清時期,元宵節與春節、中秋節壹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元”指月亮正圓,“宵”是夜的意思,所以元宵有壹年之中第壹個月圓之夜的意思。元宵節,民間多吃元宵(湯圓)來應節,象征家人團圓。此外還有掛花燈、猜燈謎、迎紫姑、踩高蹺、舞獅、舞龍等民間娛樂活動,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或燈節。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壹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裏小紅樓。”據說,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壹年元宵,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壹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壹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壹上聯,征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壹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指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壹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壹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雲“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裏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雲“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範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壹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壹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的喜慶關鍵就是在“鬧”字上。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所居住的礦山為豐富礦區居民的節日生活,每年元宵節礦裏都組織職工開展迎紫姑、踩高蹺、舞獅子、舞龍燈等娛樂活動。壹聽到鑼鼓響,全礦的孩子們都跟在長長隊伍後面,滿礦區的跑。隊伍所到之處家家放鞭炮迎接整個礦區都圖騰,成了礦區節日裏壹道亮麗的風景。隨著網絡信息的迅猛發展,各種娛樂活動的多樣化,礦裏已好多年沒有舉辦舞龍燈活動了,節日裏的礦山壹下子冷清了很多。在看夠了電視裏娛樂節目的荒唐惡搞後,人們更加流露出對傳統民娛活動的喜愛,愛他的熱鬧,愛他豐富的文化底蘊。
元宵佳節除了觀燈遊藝之外,還有吃元宵的食俗。元宵又名湯圓、說團、圓子等。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南宋詩人宋必大的《平園續稿》,書中有“元宵煮食浮闊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記載。宋時的浮圈子,亦名湯團。到南宋,僅臨安的上元節食品,便有乳糖圓子、山藥圓子、珍珠圓子、澄沙圓子、金桔水團、澄粉水團和湯圓等。記得小時候物質貧乏吃頓湯圓還挺難,母親往往用小米磨成粉做成圓子,然後把圓子放入稀飯鍋裏煮熟給我們吃,雖然這種圓子寡淡無味可在物質貧乏的當時吃起來同樣挺甜。現在條件好了超市裏各色時尚湯圓都能買得到。有思念、稻香村、三全、好利來、灣仔三等,品種齊全,有清香怡人的黑芝麻湯圓、爽口潤滑的麻蓉湯圓、酸甜開胃的山楂湯圓、口感細膩的.豆沙湯圓、甘香可口的蓮蓉湯圓以及香糯醇甜的棗泥餡湯圓。還有時尚的巧克力湯圓、叉燒湯圓、蓮香湯圓、五仁湯圓……
農歷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白白的、圓圓的湯圓,取的就是團團圓圓、吉祥如意的好彩頭,象征著團圓、象征著幸福。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元宵節已不僅是個吃和玩的節日,更是壹個民族智慧的結晶文化的傳承。
篇二:花燈滿街鬧元宵秦嶺深山裏的人們,把傳統節日看得很重,特別看重四季之首、新年後第壹個盛大節日。
五天年如閃電壹樣快,“破五”壹過,就開始張諾起來,準備鬧元宵。真佩服壹個“鬧”字,可謂畫龍點睛,壹字傳神。人如潮,車如龍,車水馬龍在大街上蠕動,什麽比肩接踵,什麽揮汗如雨,什麽人山人海,仿佛總是辭不達意。吵鬧聲,喊叫聲,在吃膩了大魚大肉後,變成更清脆更如婉轉黃鸝鳴叫壹般,磁性陡增。今天這鬧市上,主角已換性別,是婦女們在壹手遮天。
長長的大街,成了紅彤彤的花燈海洋,海洋裏人頭攢動,花燈出奇的漂亮,惹得挑選花燈的人們,步子難以邁快,仿佛只有停留在這樣的行列中,才能將新年留住,將元宵節捧起,將壹個新春天壹下子攬進懷裏壹樣過癮。花燈有動物植物人物飛禽走獸“裝”的,有花鳥魚蟲“變”的,有梅蘭竹菊“長”的,有米老鼠唐老鴉孫悟空豬八戒唐僧“走”的,今年的花燈,更是格外吸引孩子。孩子們總想久久駐紮在新年氣氛裏,永遠也不要長大,如童話故事動畫片人物那樣,永遠可愛無比。從那壹張張天真爛漫的童稚臉上,能找到準確答案。
要知道,花燈對於女人來說有多麽重要?她們大多來自鄉下,鄉下女人是為年前辦年貨沒有逛夠城,找下的這壹趟進城美差。既來之則安之,她們就不打算急著回家,反正太陽還高呢,現在交通這樣方便,上了通村公交車,壹屁股就坐到了家,再說,最後的末班車還早哩。花燈品種琳瑯滿目,要在花燈海洋裏挑壹對兒既經濟實惠又結實耐用更稱心如意的,還真不容易,女人們是天生的當家理財能手,她們在比較與鑒別中遂家篩選,直到篩選出最中意的花燈,才肯掏腰包下錢註。
花燈鄉俗,如巍巍秦嶺般屹立在百姓心中。女兒添了第壹個孩子,外婆壹定要“送燈”的。外婆送花燈,寓意讓孩子長命百歲,福祿壽喜相伴壹生;這花燈,壹送就是三年,第壹年買壹只花燈,第二年也是壹只,到了第三年,叫做三年燈滿,壹定就要送上壹對兒花燈,寓意圓滿。送花燈還須配上花饅與蠟燭。眼前這個中年婦女,想必是給外孫送花燈的吧,妳看她挑得多仔細!
少婦們抱著牽著拽著懷揣著甚至像袋鼠媽媽壹樣,將孩子裝進肩膀上的“袋子”裏,在人群裏隨波逐流,甚至有孕婦懷著寶寶,照樣在人群裏擁擠,仿佛不擁擠就不算鬧元宵,不擁擠渾身的力氣沒法散似的。花燈攤子前,差不多成了密不透風的人墻。好奇的小孩,越是夠不著高掛的花燈,越要雙腳掂起,非用手去夠不可,結果卻非常失望,所幸孩子們最健忘,壹會兒又將眼光投向另壹處花燈攤子。孩子轉移了註意力,大人就得格外小心,稍不留神,他們就不知道被擠到花燈海洋那壹個角落。
在花燈的海洋裏,鄉下女人們任性挑選,使勁砍價,正月天,鬧元宵,她們有備而來,有的是時間,有的是精力,有的是智慧。新年的美食、男人的偉岸,新年的喜氣,滋潤得個個精神飽滿,開發得人人睜眉豁眼,底氣實足。如果遇上花燈攤主是個大男人時,盡管秀色可餐,美女養眼,為了生意紅火,那經得起美女死纏硬磨?就不得不“忍痛割愛”了,乘早打發掉眼前“銷魂”者,橫壹心,牙壹咬,幹脆將花燈壓到最低價,賣給精明的女子,罷罷罷,薄利多銷嘛。鄉下女人自然美滋滋的樂,暗自高興,卻不肯露出壹線白齒,天機不可泄露啊。
壹旦遇上的花燈攤主是個十分精明女子,話就不好說了。女人對女人,針尖對麥芒,旗鼓相當,猶如重量級別相當的舉重選手相逢壹樣,不說狹路相逢,至少是半斤對八兩,總會來壹番掰手腕般暗暗使勁價錢較量,反正孩子看上這壹對花燈了,這會兒,即使給對兒金花燈,孩子也不肯換,鄉下女人只好硬著頭皮砍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理剝千層,層層有理。
孩子早已等得不耐煩了,媽媽還在壹味的砍價。總算將花燈弄到手了,還需攤主簡單“培訓”壹番,怎樣開關花燈,怎樣換電池,這電氣化時代的花燈,壹切都讓電氣化給OK了,再說又沒有使用說明書,不作簡單培訓,行嗎?昔日那紙糊的花燈,不知何時早已悄然退出了花燈鬧市。再說,那紙糊的花燈,是經不起大折騰的,稍不留神,或大風狂吹,花燈裏點燃著的蠟燭壹旦倒了,馬上就會引著花燈,花燈立馬變成壹個熊熊燃燒的火球,孩子的本能反應是立馬滅火,火球雖迅速被熄滅,那樣的花燈還能打上,繼續四處瘋張嗎?
篇三:說元宵節很小就知道正月十五鬧元宵這個傳統節日,但從小到大,也沒有體會到正月十五這個“鬧”。小的時候,生活艱苦,城裏人不太註重過元宵節,到正月十五了,家家戶戶買些元宵回來,或清水煮著吃,或過油炸著吃。條件好些的家庭,還有春節剩的年貨,都拿出來,做幾道好菜,壹家人熱熱鬧鬧圍坐在壹起,說是過節,但在幼小的意中心裏,就是告別。告別節日,向春節說再見。
過了十五,壹切就恢復正常了。所謂恢復正常,下鄉回家過年的哥哥姐姐們要返鄉了,大魚大肉歡呼雀躍的日子亦告壹段落了。生活又要恢復到平常了,壹年壹個全家相聚的春節結束了。所以每年正月十五這個元宵節,與其是壹個值得慶賀的節日,不如說是又壹次告別的開始,離別的意味非常濃重。大家雖然彼此心照不宣,並極力回避即將離別的話題,但那份悲傷,在語調低沈的交談中,還是有跡可循的。所以說,小時候的元宵節,對意中來說,是傷痛,是所以節日中最不樂意過的壹個節日。
生活條件差壹些的人家,那就只是在平常菜飯之上,加些元宵。雖然平淡了些,但也少了刻意隱藏的悲傷。
為春節準備的鞭炮基本告罄,就是有,也就是三五個二踢腳,四五個炮打燈而已。所以,吸引孩子們的玩意不多。不過晚飯過後,孩子們還會人手壹個自行制作的燈籠,或玻璃罐頭瓶做的,或紅紙糊的,不論什麽樣式的,裏面都燃壹支蠟燭,用根棍挑著,四處亂照,尤其是陰暗的角落,嘴裏還不停地反復念叨:“照,照,照毛蟲,照的毛蟲腦袋疼。”據說這樣壹照,壹年不生蟲子。這,應該是元宵節唯壹的樂趣、“鬧”吧?
後來從大人的嘴中了解到,正月十五在農村,那可是個非常隆重的節日。舞龍燈、跳秧歌、辦燈會、唱大戲,節目繁多,壹連三五天不停,熱鬧非凡,那才稱得上壹個“鬧”字。雖然羨慕、向往,但因為沒有置身其中,無法體會到那個鬧,也就隨遇而安地過起比較安靜的元宵節。
說到元宵節,就不能不說說元宵。那個時候的元宵,品種單壹,樣式單壹,圓的,白的,沒有包裝,都是散著賣,人們只能到飯店購買。每到元宵節,各個飯店提前就會集中人力物力,大量生產元宵,供市民購買。
意中多次購買元宵,並有幸親眼觀看過元宵的制作過程。所謂制作元宵,就是把切成方塊的元宵餡放到裝滿面粉(黏米粉)的容器中不停地骨碌,隨著轉動,元宵餡就蘸滿了面粉,那就是元宵了。好壹些的元宵,沾上壹些面粉,薄薄的壹層皮,吃起來餡大皮薄;次壹些的,面粉裹了壹層又壹層,壹口咬不到餡。甚至人們在享用元宵的時候,經常吃到沒有餡的元宵,挺沮喪的。但不要埋怨,那絕不是造假。那個年代還沒有造假壹說。之所以能夠出現“假元宵”,那系個別面粉在滾動過程中粘在壹起形成了面疙瘩,被當做元宵買回來了,純屬制作工藝原因。
小的時候沒有吃過湯圓,甚至到挺大了才聽說過湯圓這種食物,與元宵壹樣是元宵節專屬食品。後來經常吃湯圓,覺得比元宵好吃,最起碼個個都有餡,再後來了解了湯圓制作工藝,才知道湯圓之所以個個有餡,是壹個壹個似包餃子般把餡包進去的,當然不可能沒餡。
現在元宵節,意中依然選擇湯圓,與有沒有餡關系不大,與湯圓柔軟爽滑有關。現在的人們,置身於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勞心勞神的,偶然閑暇,誰不希冀多壹些熨帖、寬慰呢?
湯圓好,現今湯圓的餡更好,只有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而且,湯圓已經成了大眾家常食品,常年在超市銷售。
湯圓有諸般好處,但意中沒有聽說過誰人炸著吃湯圓。這應該是湯圓遜於元宵的地方吧?小時候過元宵節,稍微講究些的人家,都會特意炸些元宵吃。炸元宵可是個技術活,隨著油溫攀升,元宵在油鍋裏逐漸加熱、膨脹,有些包裹不嚴實的元宵餡就會從炸開的口子迸濺出來,高溫下的糖稀,沾上肢體,就是嚴重的燙傷。所以,每年元宵節都會發生炸元宵燙傷人的事,但人們年年依然冒險炸著吃,美味的誘惑無窮啊。故人雲: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真的很有道理呀。
現在過元宵節,雖然國家唯壹沒有把正月十五這個民俗節日列入公休日,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這個節日的重視程度亦呈現攀升趨勢,各種慶祝形式層出不窮,可稱得上壹個“鬧”字。
鬧的表現形式之壹,就是消費。商家造勢宣傳,市民跟風搶購。這個搶購不僅限於食品,甚至食品已經被某些人剔除了搶購這個行列,而把目光投向了衣飾,還有奢侈品,甚或文玩等物品。國人已經把過去過年過節搶購食品的習俗延續並轉到搶購其它商品上來。意中雖然不在這個行列,且永遠也不會進入這個行列,但並不排斥這樣的搶購與消費。當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攀升之後,總要給個由頭讓人們痛痛快快體驗壹下消費後的滿足感,並由此而帶來的對國家、對社會的感恩。利用鬧元宵這個節日,不是很好嗎?
鬧的形式之二,就是燃放煙花。現在元宵節燃放煙花,已經逐步從個人行為向法人行為轉移。尤其是那些民營企業,效益好的,今年想更好;效益差的,今年想翻身。所以,面臨煙花燃放時限的最後壹天,就會在通衢大街上,燃放那些個頭超大的煙花炮竹。那禮花達到的高度,綻開的大小,耀眼的程度,絲毫不遜於專業禮炮燃放的效果。當然了,人民幣也是大大的。要的就是壹個搶眼、就是壹個驚艷。而且,這個勢頭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在壹些繁華商業區,元宵節這壹天,經常因為人們在大街上燃放煙花而阻塞交通的事情時有發生。但人們不再因為擁堵而煩惱,反倒駐足觀看,喜歡的就是這個鬧;
鬧的形式之三,是政府組織的慶祝節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升,政府轉變觀念,亦把與民同樂的觀念植入工作之中。所以,在普天同慶的日子裏,組織個花車、秧歌隊、舞龍燈、辦燈會等傳統節目,甚至是過去城市所沒有的喜慶節目,都在經過精煉之後請進了城,壹同鬧元宵。
隨著元宵、湯圓愈做愈精,人們的生活亦會愈來愈精致。意中以為,這是所有人的***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