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的文化內涵
在古代,廟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集會,更是古代經濟、社會組織形態、古代意識流的集中體現。
民間的廟會有自己的核心特征,即在經濟技術方面是百貨交易;在社會組織方面是“社”或“會”;在意識形成方面是禮神娛神。這便是我國廟會能夠長期傳承的經濟基礎和民俗慣制。
廟會是把寺廟的節日變成了地方性的節日,把宗教的節日變成了世俗的節日。所以,那些獨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動、非宗教性的娛樂休息活動及集市活動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廟會。因此,與其說廟會是宗教活動倒不如說廟會是地方性民眾節日活動,更能準確地反映廟會的本質屬性。所以說準確地講這種多內涵型廟會可稱為節日型廟會。
廟會還是壹種綜合性的民俗活動,關系到宗教信仰、商業民俗、文藝娛樂等諸多方面。這是由各地的歷史地理物質條件、民俗傳統和人們的審美標準決定的。各地的廟會又各有其特點,在幾個方面各有所側重,這就形成了各種廟會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別表現了當時當地條件下人們認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隨著時代變化,古老的廟會亦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借廟會之時洽談生意等,但展示民俗壹直是廟會最主要的特色。內容有舞獅、傳統民族花會、現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傳統商業“幌子”展、老北京老照片展、民間手工藝展、特價書市和京劇、武術、雜技專場等。廟會集旅遊觀光、休閑娛樂、購物餐飲為壹體,具有鮮明的傳統民族特色。
廟會的風俗
在廟會上,有不少民俗活動,諸如:摸石猴、窩風橋打金錢眼等。在白雲觀廟門內的弧形石雕下方,有壹石猴浮雕,老百姓認為摸壹下石猴可以去病消災、延年益壽,於是競相觸摸;窩風橋下的橋洞裏吊著壹枚大銅錢,銅錢孔中有壹只小銅鐘,上書“鐘響兆福”四字,妳若是能用手中的硬幣投中銅鐘,就能心想事成。下面兩項是廟會上最熱鬧的活動。
祭神儀式
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往往需要舉行祭神儀式。例如“行像”活動。“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壹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壹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壹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祈子活動
廟會壹開,八方來拜,敬神上香,祈願還家。這是圍繞“廟”和"會"祭之神而展開的活動,是傳統廟會的主題。其中帶有巫術意味的祈子活動,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這是由中國農業社會的性質決定的。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們的生存環境基本上沒有發生改變,子孫後代的繁衍成為千百年來的頭等大事。所以,祈子這種遠古的巫術形式,便會附著於各種集會形式展現出來。
淮陽祭祀女媧和太昊伏羲的人祖廟會可以說是最具有原始宗教和巫術意味的廟會了。淮陽城北的人祖廟,是傳說中埋藏太昊和伏羲頭骨的地方,因此也稱太昊陵。每年的農歷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舉辦為期壹個月的人祖廟會,其主要活動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婦女,都要在廟會期間掏象征生育之門的“子孫窯”,並買回壹些當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這些用黃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異的“人面猴”,當地人稱為“人祖猴”,也有各種怪異有趣的動物玩具如兜肚猴、猴頭燕、雙頭虎、牛、豬、馬、羊等。婦女們除了用它們供祭人祖外,還將它們拿回家給孩子們當玩具。
廟會簡介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潮。是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壹般在春節,元宵節等節日舉行。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壹,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廟會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
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壹種傳統民俗活動。民俗是壹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會就是這種生活文化的壹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廟會起源於寺廟周圍,所以叫“廟”;又由於小商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多,在廟外擺起各式小攤賺錢,漸漸地成為定期活動,所以叫“會”。久而久之,“廟會”演變成了如今人們節日期間,特別是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
廟會是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壹,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故名廟會。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古代,“日中為市”,進行集市貿易。至南北朝時,統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廟,菩薩誕辰、佛像開光之類盛會乃應運而生,商販為供應遊人信徒,百貨雲集,遂成廟市。北宋時開封大相國寺廟會極有名,有“千古第壹才女”之稱的女詞人李清照曾與其夫趙明誠相偕至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