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2)

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2)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篇3

淺談構建和諧社會論文的對策

[摘 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總要求、基本途徑、社會建設和黨的自身建設。

[關鍵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要求;途徑;自身建設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壹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

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體現在構成社會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上。從廣義上說,就是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雕、可持續發展,***同進步;從狹義上說,就是實現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1.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上層建築保障。

和諧的社會關系要求上層建築的法律制度加以維護,為此,就要通過民主政治建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此外,和諧並不是“壹團和氣”,也不是宗派主義,而是建立在特定的原則的基礎之上。原則要在民主的基礎上產生,通過法制加以維爐,為此必須發展民主政治,擴大公民政治參與,落實依法治國方略。

2.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要求。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國民的壹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但是,必須把公平正義放到市場經濟體制的環境中來理解。離開這個環境,公平正義就可能演變成平均主義。在現階段,公平正義主要體現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等價交換,買賣雙方的利益和權益得到尊重和維護。因此,公平正義就是要承認事實上的不平等,尊重差別,通過適當的政策把差別轉化為推進社會進步的動力。為此,要完善市場經濟,規範競爭秩序,調節收入差距,正確處理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關系,依法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誠信友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道德的要求。

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範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註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

4.充滿活力是社會成員激發出來的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這種“活力”需要激發。尊重創造,就要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成事業,讓不同社會階層都把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生產要素優勢融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事業中。

5.安定有序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動態平衡。

社會穩定與社會和諧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社會不穩定現象要比社會不和諧現象更為嚴重,為了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有時僅僅用調和的 方法 不能奏效。要求不斷改革社會管理體制,加強社會建設,發展基層民主,擴大公民自治,讓公民依法管理自已的事務,最大限度地把社會矛盾消解在萌芽狀態。

6.“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關系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延伸。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目的在於基本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此,就必須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

1.堅持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壹要務。

發展是硬道理,是科學發展觀第壹要義,發展對於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證。

2.走***同富裕道路,讓全體人民***享發展成果。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但平均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同富裕不能壹蹴而就。實現***同富裕的目標,將貫穿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始終。在這個過程中、事實上的不平等將長期存在,因此要承認差別,而不是否認差別,更不能人為地消滅差別,差別既可產生動力,也能導致沖突。實現防止沖突、推動發展的目標,需要有正確的政策導向。逐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3.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和完善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同發展這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體現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上,應當尊重經濟成分的多樣性,實現不同經濟成分的均衡發展。為此,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把二者統壹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

四、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會建設關系到民生,關系到社會穩定,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布局中地位重要。我們黨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歷來重視改善民生,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現在,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即所謂“民生”問題的解決,既取決於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黨政機關服務質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決於社會事業的發展,比如 教育 、文化、衛生、就業、住房、尤其是社會保障等事業的發展和完善。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五、加強和改進黨的自身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只有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永葆先進性,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證。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篇4

試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隨著社會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實現和諧社會的願望也愈發強烈。經過長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指導,以及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建設的研究,證明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適應當今中國的發展趨勢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實踐觀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著積極地指導作用。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研究,結合中國現代社會的具體國情,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結合馬克思主義社會實踐觀建設,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建設與穩定、持續的發展。

壹、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發展的歷史軌跡

任何壹項事物都不可能壹蹴而就,他們的發展都有壹個極其曲折艱辛的過程,毫不例外,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形成和發展也有著悠久漫長的歷史,下面我們就淺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發展的歷史軌跡。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產生前,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裏士多德,他的關於人類活動的理論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亞裏士多德把人類活動分為理論、實踐和創制,在實踐哲學中,他認為幸福是最高的善。在當時,作為壹位偉大的哲學家,他否定了自己老師柏拉圖的唯心主義,他曾說“我愛吾師,但我更真理。”他批判了柏拉圖把理想看作離開個別事物而獨立存在的實體的理論,但他的批判並不徹底,他是在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間搖擺,所以他對唯物主義並不堅定,而且他的理論主要指向人的倫理道德活動。

然而在亞裏士多德的理論出現之前,哲學理論還有壹段重要的發展史。當時,壹位唯心主義的哲學家黑格爾,他指出,在泰利士的時代倫理習慣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便成為普遍化。而畢達哥拉斯的實踐哲學使得“民族的精神在意識本身中有著它自己的獨特的本質”,在畢達哥拉斯的那個時代,倫理便從現實生活中提升到思想上了,人們才意識到我們是有真正意識的絕對個體,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壹切行為。這個理論也使得哲學不斷向著實踐哲學發展。

在古希臘,亞裏士多德之後,出現了智者學派,他們主要研究課題也是哲學的重要內容“給人以精神教養”,他們主張“智者們以智慧、科學、音樂、數學等教人,人們要在他們的觀念方面得到教育”這種思想。哲學史本身就是壹個有抽象到具體、由貧乏到豐富的過程,哲學史就是整個認識的歷史。毫無疑問,當時不斷完善更變的哲學思想為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壹定的基礎,隨著人類對哲學認識的深化,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也逐步形成。

而實踐觀的精神實質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對事物的本質和人的本質問題理解上的歷史變革和歷史創新,所以作為中國現代青少年,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中要把實踐本質觀和實踐人本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觀和人本觀內在的結合起來,如此才能克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中壹些方面的弊端,例如:從客體方面理解事物本質,或者從主體方面理解人的本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探索和認識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由此被提出,不得不說的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運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哲學含義

(壹)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的特點

實踐思維方式是壹種創新性思維方式,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正是通過這種思維方式超越了那些西方哲學家所提出來的哲學思想。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環境、主體和客體之間是雙向互動的”,而且人的實踐就是這種互動關系的完整體現。

理解實踐思維方式對理解馬克思的哲學理念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而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有以下幾點特征:①馬克思哲學是以實踐作為思維視覺和切入點的,通過把人理解為受實踐規定、在實踐中生成和發展的社會化的人、實踐的人;並把世界理解為受實踐規定、在實踐中生成和發展的主體對象化世界、人化世界、屬人世界或人類世界這兩種的實踐轉向來為人類哲學開拓出新的視野和境界。②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方式的立足點、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以主體的實踐。

詳細來說就是:在實踐中生成和發展的人類社會或者社會中的人類作為立足點,在實踐中生成和發展的人、世界或社會作為出發點,在實踐中生成和發展的***產主義社會人的自由發展作為歸宿點。③從實踐去理解、評價哲學思維,相關哲學方面的研究途徑都是以主體實踐的內在本性和規律。通過這三條關於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的特點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實踐思維方式就是馬克思的哲學思維方式。

(二)實踐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1、實踐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立足於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壹體化哲學,它超越了壹切唯心主義哲學,也克服了唯心主義的局限性,並且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和最顯著的特點,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源於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會的物質統壹性,而且它也闡明了實踐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因為實踐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

而且,在馬克思看來:必須面向現實世界中的實踐,把現實和實踐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完成哲學研究。所謂哲學首先要能經受現實生活中的實踐的考驗,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另外,要想使得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價值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最大化的體現,就必須把馬克思實踐觀的直接現實性和普遍統壹性這兩個基本點進行有機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觀點就是實踐觀,並且其自然觀、認識論和歷史觀的基本觀點也是實踐觀。人類就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進步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要通過對時間以及社會進行深入而全面探討,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實踐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無法代替的地位。

2、實踐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作用

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目前人類社會最科學、最具生命力的壹套理論,對人類發展的意義深遠。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使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豐富和成熟,它是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如此生命力的關鍵。另外,實踐具有創造客觀價值和優化主體這兩大社會功能,人類社會就是在人類的活動中發展的。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能根據時代的發展去針對適時的問題情境,由此揭露人類的生存狀況,昭示人類發展機制的改進方向,完善人類的生存方式,使人類能創造壹個和諧美好的社會。作為社會的接班人,我們需要明白的是:要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推動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巨大指導作用,並且不斷的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由此可見,實踐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作用無可比擬。

三、馬克思社會主義和諧建設

(壹)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1、以人民為主體

中華人民***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以人民為主體。人民是壹個社會構成的主體,人民的幸福感決定了以整個社會的幸福感。人民不僅是構成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各種社會實踐的主體。社會主義社會中的應當政府服務於人民,又屬於人民。執政者與人民之間不存在階級差異,與人民平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壹切機構都應以人民為主體,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均是為人民服務的代言機關。

2、公平、公正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壹個公平公正的社會。和諧社會中不存在階級的差異,社會等級制度等問題。消除階級矛盾意味著在和諧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是平等的,每個人享有的權利與義務是平等的,不存在特權階級,社會的任何組織活動都是公正公開的的,社會對於每壹個人都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不存在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等階級矛盾,付出與收獲得以平衡,整個社會的幸福感得以提升,加快和諧社會的建設。和諧社會中,壹個人的價值的大小決定於壹個人這個社會做出的貢獻有多少,而不是有壹個人的出生、地位所決定。

3、民族團結統壹

中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向來都是政府關註的重點。由於各民族之間風俗習慣均存在較大的差異,民族混居地往往是社會安定問題高發地帶。但民族的團結統壹,並不意味著民族的同化,各民族的獨特風俗習慣都是寶貴的文化財產,民族的團結統壹應該建立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互相理解,互相理解,消除民族歧視,將民族團結放在解決民族問題的首要位置上,這樣才能解決民族矛盾,實現各民族的協調發展,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邁出重要壹步。

4、重視農民問題

中國是壹個農業大國,並且正在由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轉型的過程中,農民問題依舊是民生之本,是政府需要關註的重點。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加快了城市化建設進程,在提高了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也導致各種人才資源大量從農村流向城市,城鄉差距進壹步加大。作為農業大國,農民問題影響到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要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解決農民問題。通過健全農村各種福利制度,普及農村醫療 保險 等,出臺更多地利民政策,保障農民的權益,解決農民問題,讓農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社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探索

1、毛澤東思想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各種理論知識及實踐經驗均十分匱乏,社會主義建設基本照搬蘇聯,是毛澤東同誌首先沖破桎梏,提出應基於中國的實際情況建設社會主義。毛澤東同誌指出,蘇聯在建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暴露了其不足之處,我們在學習其先進思想與方法的同時,應吸取失敗的經驗與教訓,並應以為戒,在中國的這會註意建設中少走彎路。這個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正處於起步階段,毛澤東同時提出,現在應重在努力學習、積累經驗。這個時期主要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對以後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鄧小平理論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新認識

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二代領導者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經驗與教訓,改變了原來的“以階級鬥爭”的不正確方針,將建設的重心轉移到了經濟上。鄧小平同誌首先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的實行改革開放,並就此推行了壹系列措施,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黨的十壹屆六中全會則進壹步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將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到戰略地位,全面推動了新時期精神文明以及物質文明建設。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啟迪

“三個代表”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人在全面認識國內外形式變化,掌握了社會主義建設新要求之後,於十六大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它突破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江澤民同誌汲取了前期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正確認識到了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的協調發展。將馬克思社會主義實踐觀結合中國國情,改變前期盲目地教條主義,增強全局意識,實現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

四、總結

社會和諧是人民生活安定和諧的基本保證,和諧社會的本質是經濟發展,人民安定,民族團結,國家富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探索與研究中提出的,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在探索過程中,馬克思社會主義實踐觀作為理論依據,在不斷地被改進與完善,更加的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目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仍處於發展階段,需要幾代人的***同努力去建設,保證不斷有先進文明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精神支柱;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為和諧社會提供豐厚的物質保障。

[參考文獻]

[1]許華.馬克思社會和諧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11.

[2]郭愛芬.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D].南京理工大學,2010.

[3]栗琳.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D].中央民族大學,2013.

猜妳喜歡:

1. 關於構建和諧社會的毛概論文

2. 有關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

3.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關論文

4.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毛概論文

5.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

  • 上一篇:年輕壹輩願意傳承傳統文化嗎
  • 下一篇:快速將魔方還原的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