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張之洞所謂什麽就是堅持中國固有文化傳統

張之洞所謂什麽就是堅持中國固有文化傳統

在現代化過程中,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在所有的後發現代化國家都有過爭議。中國因為擁有悠久、輝煌的歷史文化,這方面的論爭就更加激烈。戊戌變法前夕,張之洞發表了著名的《勸學篇》,就在學習西方現代文化過程中,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等,做了非常系統的論述,今天看來,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張之洞認為只有走現代化之路才能保存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勸學篇》開宗明義,說:“當今中華誠非雄強”,若不變法,必然要像印度、越南、朝鮮那樣亡國、淪為殖民地。到那時,中國的“聖教將如印度之婆羅門竄伏深山,抱殘守缺;華民將如南洋之黑昆侖,畢生人奴,求免笞罵而不可得矣”。因此,所有的中國人都必須“知恥”“知懼”“知變”“知要”(如何變法)“知本”(哪些傳統的東西需要堅持)。他認為“五帝不沿樂,三王不襲禮”,無論是“征之經”,還是“征之史”,還是“征之本朝”,典章制度無壹不變,所以因時變法乃天經地義。他主張在學習西方文化時,須“政、藝兼學”,“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例、勸工、通商,西政也;算、繪、礦、醫、聲、光、化、電,西藝也。”都需要中國認真學習。即便議會政治,在中國“學堂大興,人才日盛”之後,也可“議之”。張之洞強調,就目前的“救時之計、謀國之方”而言,“政尤急於藝”,學習西方的體制更急迫、更重要。

自甲午戰爭以來,“外強中弱之形大著”,人人都認識到中國的貧弱,在這種情況下,民族自卑主義開始擡頭。對此張之洞認為,身為壹個中國人,任何時候,都要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文化。“在海外不忘國,見異俗不忘親,多智巧不忘聖”。西方國家的學校都要學習古典經文,“示宗教也”,小學也要學習拉丁文,“示存古也”,都重視歷史與傳統。所以,中國學習西方之時,必先“固本”,要讓人們“先通經以明我中國先聖、先師立教之旨;考史以識我中國歷代之治亂、九州之風土;涉獵子集以通我中國之學術文章。”如果做不到這點,盲目西化,“西學愈深,其疾視中國亦愈甚”,如果那樣的話,“吾恐中國之禍,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內矣”。張之洞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傳統文化鑄造了壹個民族的精神,如果拋棄傳統文化,必然會喪失民族的靈魂,必然會造成文化的毀滅。這樣的民族也實現不了現代化。因為壹個喪失了理性精神、對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都棄如敝帚的民族,又如何能夠認識到西方現代文化的精髓?

張之洞並不認為中國古代學術全無糟粕,他說中國傳統的學術流派,各有長短,諸子駁雜,雖然各有壹定之理,但亦有很多難以見容於今世的內容,很多主張如果“施之於今日必有實禍者”,但是“瑕不掩瑜”,其中還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欲通學術流別,增益才智,諸子百家“未嘗不可兼讀”。不過張之洞認為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最有價值,所以要以《論語》《孟子》為“群經之權衡矣”,要以其為“讀諸子之準繩”。張之洞特地批評了康有為遵奉的《公羊》之說,認為:“假如近儒《公羊》之說,是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喜也”。

對於浩如煙海的中國古籍,張之洞主張要“治要而約取也”。在孔孟時代,經籍不多,“人執壹業可以成名,官習壹事可以致用”,但是“今日四部之書汗牛充棟,老死不能遍觀而盡識”。而且在需要現代化的今天,“不講新學則勢不行,兼講舊學則力不給”。所以張之洞本著“致用當務為貴”的原則,按他的說法“損之又損”,分經學、史學、諸子、理學、詞章、政治、地理、算學、小學等,開列出了壹批基礎書目,張之洞認為這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讀書籍。不過,以今人的目光看來,張之洞所開列的書目數量仍然過於龐大。

對於新、舊學的關系,張之洞認為:“今欲強中國,存中學,則不得不講西學。然不以中學固其根柢,端其識趣,則強者為亂首,弱者為人奴,其禍更烈於不通西學者矣”。也就是說中學主要起教化的作用,要通過中學,讓人們接受基本的傳統道德教育,並熱愛自己的國家等等,應該說此言在原則上並無錯誤。張之洞主張在中小學乃至大學教育中,要“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地、政治等是舊學,而西政、西藝、西史等為新學,“舊學為體,新學為用”。張之洞認為學習西方、走現代化之路時,對中國固有的東西要有變有不變,“夫不可變者,倫紀也,非法制也;聖道也,非器械也;心術也,非工藝也”。也就是說不能拋棄的是中國人的基本倫理、基本精神。

由於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年事已高、且身居高位等因素,張之洞的主張也有壹些保守,對於西方現代社會也有某些誤解之處,諸如他反對父子平等、男女平等、將民權說視為無政府主義、極力替清政府開脫等等。但其主張總體而言是穩健的、改革的,反映的是壹種理性的聲音,其中的很多論斷已經為後來的歷史發展所證明。

  • 上一篇:幼兒挑食的原因和措施論文
  • 下一篇:怎麽壓縮文件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