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壹種工具。那麽妳知道壹篇好的論文該怎麽寫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張家口民間舞蹈的傳承與開發(通用1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張家口民間舞蹈的傳承與開發 篇1摘要 :幾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張家口多元而獨特的文化形態,其中有泥河灣遠古文化、黃炎蚩三祖文化,還有宣府文化、元中都文化、遼代文化以及北方絲綢之路文化,它是“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雙向通路,也是各種文化藝術交流的中心,因此誕生了張家口地區各具特色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如:二人臺、插花落子、曲長城背閣、擡閣、打棍、打溜子,等等。然而,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離世,這種民間藝術形式面臨著“後繼無人、隔代斷層”的局面。因此,對張家口地方民間舞蹈的深入研究、傳承以及開發是弘揚地方文化,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壹項具有現實意義的舉措。
關鍵詞 :張家口民間舞蹈、開發、傳承
塞外山城張家口,曾經是張庫大道源頭的貿易集散地,也是晉陜冀蒙地區文化藝術交匯的中心。幾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張家口多元而獨特的文化形態,其中有具有人類文明意義的泥河灣遠古文化,有具有華夏民族意義的黃炎蚩三祖文化,有宣府文化,有元中都文化,有金蓮川、下巴裏的遼代文化,有“北方絲綢之路”文化,是仰韶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的“三岔口”,是“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雙向通路”,“走東口”時期的各種貿易往來在使張家口成為繁盛壹時的貿易都會的同時,也把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帶到了這裏,使張家口成為了各種文化藝術交流的中心。因此誕生了張家口地區各具特色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如:二人臺、插花落子、曲長城背閣、擡閣、打棍、打溜子,等等,其中東路二人臺在2006年被收錄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這些民間舞蹈普遍面臨著危險的處境,老壹輩民間藝術的傳承人大多年事已高,體弱多病,而年輕壹代大多不喜歡這種藝術形式,根據筆者的調查問卷顯示,有98.6%的張家口年輕人知道張家口二人臺藝術,而有96.3%的年輕人不喜歡它,理由是覺得它很土氣,跟不上時代。還有23%的年輕人不知道張家口還有其他的舞蹈形式如插花落子、曲長城背閣、擡閣、打棍、打溜子等,更別說喜歡與否了。在老藝人相繼離世、年輕演員不願繼承的這種“隔代斷層”的現實處境下,張家口民間舞蹈到底能走多遠,又如何把它們科學有效地傳承和保護起來,是壹名張家口高校的舞蹈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去思考的問題。
壹、張家口民間舞蹈的種類
1、二人臺
張家口有許多群眾喜聞樂見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如:二人臺、插花落子、曲長城背閣、打棍、打溜子等等,其中最具特色且流傳甚廣的當屬二人臺藝術。二人臺是流行於晉陜冀蒙地區,融民歌、舞蹈、曲藝、戲曲等多種藝術元素為壹體的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道具主要以霸王鞭、八角絹、扇子、彩綢等為主,其中的舞蹈動作來自於民間社火的舞蹈動作和場面,具有粗獷豪放、節奏緊湊、大方有力、樸實健美等特點。二人臺舞蹈在二人臺表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二人臺藝術中塑造人物性格、展現故事情節、渲染舞臺氣氛和增強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2、插花落子
“插花落子”是流行於張家口地區的尚義、張北壹帶的藝術形式,具有節奏明快,邊打邊舞、板聲清脆,音樂流暢,舞姿優美等藝術特點。
插花落子歷史悠久,據已故老藝人葉祿講,它產生於明末清初,主要是用於乞討或街頭賣唱。開始打法簡單,葉祿在長期實踐中,把壹些拳術的招數揉進了落子中,創造了“插花蓋頂”、“懷中抱月”等動作。其子葉有全在原來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創編了“龍中取水”“張飛跨馬”“轅門射戟”等舞蹈動作,還創作了反映現實生活的《計劃生育好》等五十多個新段子,增強了鮮明的藝術特色,使這種藝術更加完美。
3、曲長城背閣和擡閣
曲長城背閣和擡閣都是是流行於張家口地區蔚縣、陽原的壹種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閣”的意思就是高木架,壹般高約兩米五左右,由壹根直徑十厘米的鐵棍和幾塊木板做成主體骨架,表演前綁在背上。表演者壹般為四到八人,其中兩人壹組。大多是青壯年的男子,上面再站1至2名兒童,看上去好像站在下面男子的肩上壹樣。演出時男子隨著節奏舞蹈,上面的兒童也要隨著節奏扭動搖擺。這種藝術形式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是當地春節、元宵節等重要節日的演出活動。
擡閣分為兩種:八人以下的為小擡閣,八人以上的為大擡閣,是壹種集體舞蹈,又分為上下兩層或三層,上面的人扮演各種劇中人物,中間的人拖著演員,下面是最費勁的擡閣者,三層協同表演相互配合,中間的壹層用花綢布蒙著,好像上面的演員直接站在了下面擡閣者的手上,做出各種優美和高難度的動作,使周圍觀眾無不贊嘆叫絕。
4、打溜子
打溜子是張家口地區崇禮縣壹種流行甚廣的民間舞蹈形式。2008年被收錄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演出時男人挎鼓,女人持扇,隨著節奏和鼓點不時的變換舞蹈動作和隊形,是當地春節、賽花燈時群眾喜聞樂見的舞蹈形式。
5、打棍
打棍是流行於張家口地區萬全縣的壹種民間藝術形式,2009年被收錄為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是集民間社火表演、武術棍法以及戲劇情節為壹體的綜合性表演形式,其中的舞蹈動作剛勁有力,表演形式火爆熱烈,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
二、張家口民間舞蹈的研究現狀及動態
目前,國內對東西路二人臺藝術有比較詳盡和成熟的研究成果,如邢野在其編撰的《二人臺藝術通典》壹書中對東西路二人臺的歷史源流、風格特征、發展脈絡、發展措施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山西大學的李艷對張家口壩上二人臺的藝術形態做了詳實的闡述;河北大學的馬婕對康保二人臺進行了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的冀平對東路二人臺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與二人臺相比,插花落子、背閣、擡閣、打溜子、打棍等藝術形式的研究資料卻十分有限。如河北師範大學的田超超在他的碩士論文裏對土家族打擊樂“耍鑼鼓”與器樂合奏“打溜子”的異同進行了詳盡的描述,而對於張家口打溜子的國內資料缺如;“打棍”和“打溜子”分別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張家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裏對其發展歷史、藝術特點等進行了簡單的敘述,其他資料十分有限;“插花落子”也只在《中華舞蹈誌河北卷》裏對其藝術特征和表演形式有簡單的敘述,其他資料缺如;“擡閣和背閣”在文史資料及學術論文中也鮮有提及,即使有也只是關於曲溝擡閣、龍燈擡閣、金壇擡閣等的資料,對張家口擡閣和背閣的研究資料缺如。這些現狀都成為了阻礙張家口民間舞蹈發展的屏障。
在這壹點上,張家口地方高校也做過許多努力,如2008年河北北方學院藝術學院創編的二人臺舞蹈《紅紅火火舞金鞭》代表河北省參加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和“河北省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並取得了專業組“二等獎”的好成績。但是對於其他舞蹈種類幾乎沒有研究與成果,因此對傳承和研究這些瀕臨滅絕的稀有種類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與張家口的高校相比,國內許多大學的舞蹈專業在弘揚地方文化方面都做出了積極地努力與貢獻。比如:杭州師範大學在“打好南宋牌”的發展戰略下,進行了“南宋樂舞”的復排與研究;廣州大學的“廣東客家民間舞蹈的課程開發”;西北大學多年研究的“敦煌舞研究及課程開發”;雲南藝術學院的“對本土少數民族舞蹈的研究與課程開發”;南京大學的“昆舞研究與創作表演”;山東藝術學院也計劃在舞蹈表演專業中增設“山東民間舞蹈”方向等,這些研究既弘揚了本土文化,又為學校自身特色的發展和品牌的樹立做出了貢獻。
目前,張家口地區綜合性高校開設的中華民族民間舞蹈課程體系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和教學經驗,然而對於具有張家口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卻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進行傳承和保護。因此,對張家口地方民間舞蹈的深入研究是弘揚地方文化,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壹項具有現實意義的舉措。特別是在申奧的背景下,對於讓張家口的民間舞蹈走向世界,打造張家口獨特的文化品牌,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