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以喪葬形式看,彜族有火葬,棺木土葬,樹葬、陶器葬、巖葬、水葬、天葬。
1.火葬。以火焚屍的喪葬方式。在彜區傳襲已久,嘉靖《貴州通誌》載是當地彜人“焚於野,擲散其骸骨”;《越雟廳誌·夷俗誌》亦載:“喪葬不用棺槨,以火焚化,用土石掩蓋也。”《西昌縣誌·夷族誌》也有記載,彜族火化屍體以後,“收骨殖於甕,命忠實年老娃子數人,負甕荷鋤入深山崖洞密埋之,不令人知,防冤家盜掘也。”現雲南省的彜區火葬時,屍須蜷曲,男仰臥,女側臥,架起柴樓放火燒之。而後掘坑將余灰用壇裝起並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有的在壘墳後,堆子周圍砌壹轉石頭。宣威縣有的彜人家的祖墳場就是火葬墓群。也有的在火化之後,將骨燼放入罐中送到巖洞裏。這兩種葬法皆屬復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後再土葬,或火葬後再巖葬。傳統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襲得較為完整的和原始的是大小涼山。
2.土葬。滇、黔、桂彜族明清以後逐漸以棺木土葬代替了傳統的火葬,土葬習俗與當地漢族類似。雲南撒尼彜族人死後壹般停放兩天,由巫師頌經送魂,村裏人及女方親屬來“耍獅子”、“鬧猴子”、“跑鑼鼓”等。出殯當天,全村男女要去送葬,男人在棺前,女人在棺後,列隊送往墓地,每人自帶酒菜,喪家準備飯食。女的死後必須請娘家親屬來送終,出殯時母舅要交酒還人,表示斷絕以往的婚姻關系,如沒有娘家的人來送葬是不能出殯的。阿細彜族人死後需停屍三天才出殯,全村人自備口糧,齊集在公房裏吃喝三天,表示祭祀。
3.水葬、天葬、巖葬。為古代涼山彜族的特殊葬式。水葬,即將屍體投入河中沖走。天葬,即將屍體背到附近山頭,任飛禽走獸撕食。巖葬,即將屍體從懸巖上拋下。這些特殊葬法都是經畢摩根據死者的屬肖、命宮、死日查經掐算後決定執行的,現已廢止。
4.陶器葬。又稱為“直葬”、“沖天葬”。即是在人死後,用六尺高的壇罐,將死者放入站直,埋在土裏,壘成墳堆。雲南路南撒尼支系的彜族歷史上曾實行過這種葬法。當地人認為是祖先傳下來的,人是站著走的,也要站著死,頭頂青天,腳踏大地,活著如此,死了也如此。
5.樹葬。樹葬是彜族古老的壹種葬俗。雲南彜區流傳著壹則關於“樹葬”的傳說:“在漢代,諸葛亮在世的那個年代,彜族先祖孟獲大將軍的妾死了。孟獲讓屬下用帛緞裹屍,葬之在青松樹丫上。人們圍在樹下唱歌、跳舞,悼念這位美麗的妾”。當地人們還傳說,樹葬之後,骨頭從樹上掉下來,不好處理,於是用桶把裹著帛緞的骨頭裝起來,或放之於樹洞,有說放之於靈房,稱為“鬼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