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和道具是民族文化的標誌,舞蹈藝術常常通過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飾和道具來增強舞蹈的動態美,擴大舞蹈的表現力,彰顯獨特的民族藝術特色。彜族崇火,很多舞蹈道具都與火有關。煙盒舞是彜族人常跳的舞蹈,舞蹈因手持煙盒 ,彈指而舞而得名。大鑼笙舞則是祭火的舞蹈,俗稱“接火把” ,舞蹈隊伍敲擊大鑼,點起火把,匯集到跳笙場,圍著簧火跳。此外,還有 “火把舞” 、“火龍戲珠舞” 等等,都與火有關。彜族尚武,古代彜族部族與部族長期爭戰,廣泛制造和使用兵器,在此過程中,孕育了彜族各種用兵器做道具的武舞。元代王沂的 《末些昭》 中就有 “振臂撾銅鼓,吹唇舞洞刀” ,“亦有善刀舞,眾鋒粲鯨齒” 的記載。這種以兵器作為舞蹈道具的舞蹈形式仍然流傳至今,並且獲得了壹定程度的發展,例如棍舞、矛舞、大刀舞、獵叉舞、畫面刀舞等。此外,為抵禦寒冷,彜族男女壹年四季都身披用羊毛織成的披氈 “擦爾瓦” ,這些用來禦寒的披氈也逐漸演變為舞蹈的服飾和道具,涼山地區彜族的披氈舞就是因揮舞披氈跳舞而得名的。這些服飾和道具在舞蹈中的廣泛使用,極大地豐富了舞蹈的藝術語匯,增強了舞蹈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加強了運動人體的動態表現,從而完成舞蹈者內心世界及感情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