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忠孝仁智禮義信是什麽意思

忠孝仁智禮義信是什麽意思

忠:本義是指人在祭祀時要保持肅穆恭敬的態度。後來,引申為人要忠於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義,壹般特指為“忠君愛國”。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賢。“百善孝為先”,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在傳統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於天地之間。最典型的當屬“二十四孝”的故事。

仁,就是仁愛,以人為本,富有愛心。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為本,壹切從關懷人、愛護人、發展人的目標出發,使這個國家民族達到和諧的最佳狀態。

義,就是堅持正義,保持節操。義的本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為或道理,舍生取義表明為了重信義可以犧牲生命。

禮,就是註重禮儀,尊重他人。“禮”初始的意思是舉行儀禮,祭神求福。用珍貴的器物祭祀,表示對“天”的感謝和尊重。禮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

智,就是智慧,聰明,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為智者。“智”首先體現的就是個人的能力。

信,就是誠信守法,壹諾千金。壹個說話言不由衷、言行不壹的人,肯定不是重“信”的。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

擴展資料

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

三綱即《禮緯·含文嘉》中說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就是所謂的“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五常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都是正能量。

三綱、五常兩詞,出自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壹書,但作為壹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期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董仲舒按照他的“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壹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著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三綱五常之說,起於董仲舒,完成於朱熹,但是董仲舒沒有將“三綱”和“五常”並提連稱,首次並提連稱的是東漢後期的經學家馬融。這種並提連稱意味著封建思想家終於把封建綱紀和處理這種綱紀的道德原則結合為壹體,構成了壹個完整的政治倫理道德體系。

宋朝時期,“朱熹發展天理說,把“三綱五常”與“天理”聯結在壹起,他認為三綱、五常是天理的展開,是“天理”體現於社會規範的當然的產物,是永恒不變的協調社會關系的妙藥”,至此,朱熹的“理壹分殊”論便成為社會生活秩序的規範了。

百度百科--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百度百科--三綱五常

  • 上一篇:當80後媳婦遭遇傳統婆婆
  • 下一篇:怎樣養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