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怎樣寫好行書

怎樣寫好行書

如何練好行書?

1、首先要練眼

宋代的書法家黃庭堅說:“古代人學習寫字不都是依靠臨摹,他們常常把古人的書法作品張掛在墻壁上,專心致誌的觀看它,看準了才下筆。”讀的帖越多,眼力就會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寫才好,好在哪裏。

有壹個成語叫“眼高手低”,我認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發現不了美,不知什麽是美,就更談不上創造美了。有不少同學以為書寫潦草是所謂的行書,導致他們以醜為美的原因是他們“眼低手也低”。

2、其次要練心

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還要把寫得好的範字牢牢地記在心裏,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腦裏,無論何時,壹旦提到這個字,馬上就能想出這個字在字帖上的形狀。做到胸有成帖,腦有成字。

3、第三要練手

練眼和練腦是為了搞清字該怎樣寫。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壹定能寫出這種最好效果,因為腦不壹定能指揮得了手,手不壹定能指揮得了筆。練手就是要達到心手壹致,手筆壹致的境界,所以練手也是至關重要的。

練手主要是練指力、練腕力、練手感。寫字的時間長了會感到手指發痛,手腕發酸,手不聽使喚,多鍛煉這壹現象就會消失。經常幫老師在黑板上抄題的學生和辦黑板報的學生寫字往往又快又好,他們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練出來的。

還要註意練手感,讓大腦能指揮手,感覺到筆變成了手的壹部分,變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輕松的指揮筆,想快則快,想慢則慢,想輕則輕,想重則重,想寫出什麽樣的效果就能寫出什麽樣的效果。

4、第四要練結構

因為練字的關鍵是掌握字的結構。字的結構是指字的筆畫的長短比例及筆畫間的穿插避讓關系。謝曉東在歌曲《中國人》中唱道:“最愛寫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漢字的結構特點。

掌握了漢字的結構,寫出了方方正正,結構美觀的黑體字,將其筆畫稍加變化就能寫出宋體、魏體、楷體、仿宋體、龐體、司馬體、隸書等各種字體的漢字。如果掌握不住漢字的結構,無論如何對字的筆畫進行修飾,進行美化,都是難看的贅物,越變越難看。

5、第五要練筆畫

不少同學練過書法,他們從楷書練起,許多運筆的規則都忘了,只記住了頓筆。結果寫出來的字拖拉累贅,狀如鬼畫符。要從黑體字練起,抓住字形,取消頓筆。

擴展資料

學習行書要註意把握幾個要點:

壹、擺脫楷書的法則

練習楷書時,我給大家講的是起筆藏鋒,轉折處要有提按的變化,鉤的筆畫要先頓筆再挑出等等,這些要領在寫行書是要盡量擺脫和忘記。打個比方,如果把楷書比作武術套路的話,那麽行書就是散打,不能每壹招壹式都從頭開始,講究的是流暢。

二、認真的臨摹

要學好行書,還要經過壹段專門的臨摩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律。在臨摹時,要給自己找壹本好的字帖,趙孟_的膽巴碑就是很好的字帖,可以練毛筆字,也可以縮小復印了練硬筆書法,硬筆書法家盧中南、丁永康、吳玉生等人的字帖都可以臨寫。

三、讀帖

練習書法的途徑不外乎臨帖和讀帖兩種方法,而練習行書,讀帖特別重要。我們起點書畫班牌匾的書寫者田惠君,是我的好朋友,愛好和我差不多。他練字的方法就是讀帖,很少臨帖,寫起字來行雲流水,壹氣呵成。本來是寫隸書的,但是行書也非常優秀。

四、勤於練習

練習行書在開始的時候有壹個適應的階段,在寫不好的時候覺得沒面子,沒關系,可以在筆記本上練習,也可以在寫日記的時候,練習用行書寫給自己看。熟能生巧,從壹個字到壹段字,從幾個字、壹行字到壹篇字,逐漸掌握行書的規律,慢慢也就形成了屬於妳自己的行書風格。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行書

怎樣寫好行書字體?

行書技法

行書兼具楷書、草書的特點,但又絕非寫好楷書便壹定能寫出壹手漂亮

的行書字來,行書作為壹種獨立的書體,其發展過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點。

要學好行書,還要經過壹段專門的臨摹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律。

我們分兩個方面介紹行書的技法特點:

筆法方面:

順勢入筆:行書筆法中不再如楷書那樣,要求逆入回出,藏頭護尾。而

是落筆便順鋒而入,行筆中鋒行走,收筆多是順勢帶出,或牽連下筆,或鉤

挑出鋒。不再回鋒作頓。這樣很多筆畫發生了變異。如下頁。

這樣筆畫多為露鋒。筆勢明顯地流暢起來。也使行書中更多地形成了曲

筆,筆畫不可過於平直,增加了點畫的動感,使之不至僵滯。筆法上的這些

變化,就自然使書寫的速度加快了許多。

點畫呼應:由於行書收筆不再回鋒作頓,而多是將筆鋒提出,所以形成

了點畫的附鉤和挑_,即上筆終了時順勢帶下,而下筆自然承上,使點畫之

間雖斷似連,筆斷意連,產生了明顯的顧盼呼應關系。

顯然這些顧盼揖讓和呼應使字型增加了生動活潑的意趣。

牽絲引帶:點畫間的勾挑使之顧盼呼應,有時將這種呼應通過筆鋒提寫

出遊絲,連接起來形成兩筆或幾筆,連續寫出,壹氣呵成,使字顯得連貫、

瀟灑。如:

壹般情況是凡字的固有筆畫則重些,而兩畫之間的連接相應輕些,但不

可截然跳動,否則呆板無神。牽絲形成連的效果是行書的主要特征之壹,但

卻要運用得當。壹味的牽連纏繞,當斷不斷,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

之病,是行書書寫中的大忌。壹位書法家講過“連與斷效果不同,連易斷難,

故當知斷”。因此將牽絲引帶與點畫呼應分開來講以區別它們的不同功用,

這是行書的又壹重要特征。

簡括省略:前面談到連能把兩筆或幾筆連成壹筆寫下來,這其實已起到

了簡化的作用,加快了書寫的速度,但其原有筆畫並未減少,只是筆畫之間

有牽絲相連,不單獨存在而已。在行書中還有更省簡的情況,那就是索性合

並了原來的點畫,形成行書中獨有的寫法。如

其中“無”字中間四豎和下邊四點被壹組相連的豎撇橫代替了,既保持

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簡化作用。其余各字也是用這種方式形成了現在的寫

法。有時為了行筆的便利,行書字書寫時,甚至可以改變原來的筆畫順序,

如:

收放變化:比較楷、隸、篆等規整嚴謹的字體,行書有壹個與草書***同

的特點。即它可根據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隨時調整它的字形和筆畫形

態。例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斂些又可放縱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長,如亦可

使之方如:

扁如:

這就是行書可收可放的特性。

離方遁圓:楷書方多圓少,折筆處多為方,即如趙孟_的圓轉為主的書

寫也時露方意,這無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壹定的力度。而行書則隨筆順勢

轉折,變化無窮,方圓兼用,靈活生動。如:

因此註意到方圓的變化,使之自然融匯,使書寫的效果既有方筆的雄勁

力度,又富圓筆的通暢靈動。若壹味方折,則顯板滯、生硬,純用圓轉則又

俗滑、疲軟。總之臨習中要多觀察,創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輕提:楷書中的壹些筆法,如頓筆回鋒挫逆等,在行書的運筆中已

經不再應用或很少應用了,更多運用的是順勢提、按的運用。凡輕細之處需

收筆輕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處則需將筆重按下,速度稍緩,當然,筆畫

輕重粗細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過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輕驟重,應使其自

然。提按處在行書中幾乎隨處可見,壹字之內的提按變化如《集字聖教序》

中的:壹畫之內也當有輕重之別,如:

至於壹篇之內的根據章法的需要而出現的輕重布局,也是行書作品中屢

見不鮮的。歷代書家對此各有體會,我們仔細品味後面作品即可領會提按在

行書書寫中的妙用。

運腕得宜:“書法之妙,全在用筆。”今天看來,有人以為前人這個論

斷未免偏頗。其他如章法、墨法之類固然也很重要。但書法是線條的造型藝

術,提高線的表現力往往是書法家畢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類也離不

開線條去完成表現,而線條的表現力全在於筆的運用,因此,前人的說法可

謂壹語中的,不容忽視。

談到用筆,不能不提到運腕,二者是不可分。這壹點初學書法的人往往

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確。

前面提到筆的運動可以組合出秀美、雄強、古樸、稚拙等不同風格的作

品,那麽用筆的關鍵是什麽呢?當然,是大腦,但大腦的設想是靠指、腕、

臂的合理配合來完成的,指過於細弱,精巧處或許尚可,總體上卻力不從心。

誰也不能運指寫出盈尺大字來。臂又過於粗大,寫榜書或許差強人意,然要

精到完美卻難盡如人意。那麽只有腕居中承啟,能兼領二者的功能。尤其是

行書的靈動精妙處,有時全憑腕的運動來完成。

運腕是指在書寫過程中腕要有意識地指揮毛筆左右揮灑,疾徐提按,使

轉變幻。以使書寫效果靈動流暢。舉例來說:寫百字時百筆落紙後腕須往左

傾推筆向右,至橫的末端即刻腕須轉向右擺,提筆帶過再向懷內壓至小豎折

處提鋒向右上,使轉帶下向內提筆作點收,這壹系列的運動都是腕的左右推

移轉動,如果光靠臂來運動則顯然難以準確地使筆恰到好處地寫出輕重變幻

的線條,壹些靈巧之處更難準確地表現出來,寫半尺以內的字則顯得費力不

討好了。當然如果寫檗窠大字,則需臂的協助運動,而控制筆還靠腕來完成。

因此,運腕是行草至關緊要的練習課程。當然,腕與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

不容忽視的。

選帖與臨摹

有的朋友練字,喜歡隨意揮灑,盡情抒發,這就創作而言是無可厚非的,

但練習字則不應如此。因為書法的練習,應是將前人好的字借鑒過來,掌握

它,使之變成自己的技藝,克服自己的不足,也是鉆研任何壹門學問應取的

態度。為什麽要練呢?肯定是認識到自己有不足之處,但練習時不講究方法

還是達不到目的的。常看到有的朋友抱壹本帖寫了很長時間,字的變化不大,

究其原因,不外是臨習的方法問題。寫字要臨帖,這是常識。臨就是對照字

帖上的字體會它的運筆方法和結字規律,必要時還要用薄紙收壹些字鉤摹影

拓下來熟記於心,運用於筆,從而改變自己的書寫習慣,而不只是抄寫帖上

的文字內容,有些同誌臨了壹遍又壹遍,枉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到頭來還

是自己原來的模樣,並無進展,這恐怕就不是臨帖而是抄書所致。

在臨帖練習中,對初學者或對原帖體會不深的同誌,以選字放大為宜,

這樣可以更好更清楚地體會分析原帖字的筆法與結構。對有些基礎掌握了臨

習方法的人則以原大通篇為宜,因為對他們來說,筆法與結字規律已經不是

問題,更重要的是體會原帖的氣韻、章法或神采與風格了。

對初學行書者來說,臨習中對原帖字形的外觀、大小、聚散、_正,筆

畫的提按、收放、長短、角度、方圓、呼應等都是要仔細觀察、分析、體會

的。我的體會是先選出壹些結構與筆畫均有代表性的字,按照以上方面進行

分析,有了印象之後即可動筆臨習,臨壹遍後即對照原字進行比較,找出不

合原帖處再對照臨習,這樣反復幾遍,逐漸與原帖接近或相似了,即可移開

原帖,背臨壹遍。

如何可以寫出壹手好看的行書?有什麽技巧?

首先,是怎樣確定“好看”標準

”好看“是壹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沒有什麽原則上的量化標準。而且這個問題也與欣賞者的個人興趣、審美取向有很大關系。壹件書法作品,有的人看了覺得很美,可能有的人就覺得不好看。

當下對於壹些所謂的醜書、怪書,之所以有那麽多書之愛趨之若鶩,很大程度上就是審美取向問題,妳如果壹定要說那些醜書不好看,人家就會恥笑妳不性書法,或者品位不高。而古人書寫的那些館閣體,確實很符合中國人的中庸之美,但很多人就說那樣的書法不好看。

所以,自己是壹個崇尚古人傳統,熱心於中庸之美的人,就可以確定自己的書法發展方向是以傳統書法為美,那麽要想把行書寫好就得從古人書法學起,紮紮實實打好基本功。

其次,紮紮實實從臨帖開始,下功夫打好基礎

學習行書同其他任何書體壹樣,必須有紮實的基本功,不能也不可能壹夜成為書法家。

寫好行書,建議先從楷書開始,因為楷書比行書出現的早,行書是在楷書和草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對於草書,楷書筆法和結構更完備,打基礎時更容易掌握基本技法。等楷書有了壹定基礎,或者說基本筆法比較成熟以後,再開始學習行楷,進而轉向行書。學習行書最好專攻壹門,不要貪多,那樣哪壹樣也學不精。

建議學習行書先從王羲之的行楷入手,比如集字版的《聖教序》,再學習他的《蘭亭序》、《十七帖》。也可以從趙孟_的書法開始,他的楷書本身就具有行楷的筆意。如果想學楷書,也可以學習智永的《真書千字文》。

不管學習哪壹家,都需要沈下心來,紮紮實實地臨帖,只有達到形似基礎上的神似,就能夠寫出壹手漂亮的、符合大眾審美的行書。

怎樣練好行書

怎樣練好行書

練習行書首先要練好楷體字,楷體字小有所成之後才能開始行書的學習。

行書掌握的基本技巧:字要型散而神不散,運筆快慢適當,虛實得體。

怎樣練好書法

1、臨摹結合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學書法要臨摹,就是有了壹定的基礎之後還需要臨摹。學楷書需要臨摹,學篆、隸、行、草各體書仍需要臨摹。書法家的壹生都是在臨摹中渡過的,在臨摹中學習,在臨摹中思考,在臨摹中創造。

摹帖,就是用薄紙蒙在字帖上面,然後筆隨影走,按照顯露出來的字跡寫,又叫“仿影”或拓寫。摹還有壹種方法叫“描紅”,即在印有雙鉤紅線的字上去填寫。

摹帖的方法:第壹步先描紅。即從壹本帖中選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紙,如打字紙、有光紙、描圖紙等蒙在帖上,依著字的輪廓,用極細的線條鉤成空心字,這叫“雙鉤”。然後把鉤好的字作為描紅本,用紅墨水填寫,再用藍墨水填寫,最後用墨汁填寫,這樣寫不但能加深記憶,而且節約紙張。

摹帖應註意筆隨帖走,切勿失形,要看準筆畫的來龍去脈,揣摩它的筆法和結構形態。摹帖要帶有“寫”意,將筆畫壹筆寫成,飽滿而精到,切勿依葫蘆畫瓢地填描塗抹。

臨帖,即在摹帖的基礎上,對帖字的用筆、結字規律有了基本認識之後,對著帖寫。臨帖有對臨、格臨和背臨三種方法。

對臨,即把字帖放在對面的帖架上照著寫,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臨帖方法。

格臨,即用透明紙打好格子照式臨寫。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結構部位。

背臨,即把帖收起,憑記憶默寫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臨之後可以集字為聯或集字成篇,然後進入創作階段。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壹定的規範和約束。摹帖的特點在於易學到古人的結構位置,但由於規範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筆意,用筆死板而不靈活,讓人感到放不開,受不了;臨帖或對臨,或背臨,或意臨,加入許多書者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易得古人的筆意,而易失古人的結構位置。寫來自由隨意,追求個性,卻得之甚少。

所以在臨摹中必須臨摹結合,先摹後臨,既得古人的用筆方法,又得古人的結構規律。練習時可以采用先摹後臨,再反過來摹,摹完再臨。或者采用“雙鉤”的方法來研習結構規律。摹臨穿插,取長補短,效果極好。臨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後下筆。下筆要準,先形似,後神似,以求形神兼備。臨摹後要反復對照檢查,總結經驗教訓,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訓中成熟。

2、先入後出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臨摹就是繼承,就是向古人學習,學習前人優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筆、美的結字、美的章法、美的韻味和氣勢等。但臨摹還有壹個入帖與出帖的關鍵問題。不入帖,寫不進去,或寫出來不象,是無法與古人對話,無法學到古人書法妙處的。但不出帖,即進去又出不來,太象古人,簡直成了古人的書奴,壹點自己的個性都沒有,這樣寫,最終也形不成自己的書風特點。

3、讀帖善悟

帖不僅要臨,重要的還在讀,學書善悟,即從讀帖中領悟,有些古人優秀的法帖,不壹定去臨,只要認真閱讀,反復體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便會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書法創作之中。

閱讀碑帖,並不是出聲朗讀碑帖的文字內容。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閱碑帖和泛覽墨跡,也就是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壹個字的筆畫、結構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及韻味,邊看邊記,時常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畫起來,心追手摹,激動不已。

古人讀帖非常認真。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詩人、書法家,陜西漢中博物館就有傳為他書寫的“滾雪”隸書碑刻。相傳他喜歡梁鵠的書法,便把梁鵠的字掛在帳中,壹有空就讀,連行軍打仗也不放棄讀帖。相傳三國魏時的大書法家鐘繇“坐則畫地,臥則畫被”,學書非常刻苦,特別註意閱讀和默寫名帖。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壹次在行路中,發現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碑,輾轉賞讀,站得兩腿發酸,幹脆坐下來讀。這樣連續了三天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讀帖猶同古人對話,交朋友,達到思想和感情上的***鳴。讀帖從壹點壹畫入手,仔細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筆、結字、章法及氣勢、韻味之妙處。通過閱讀,眼觀神會,潛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鍛煉視覺記憶,豐富、積蓄和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帖臨壹本,書觀百家。讀帖不僅限於壹兩本,古今許多書法家的實踐經驗證明,讀帖勝於臨帖。有些碑帖,我們不壹定臨,但可以閱讀,深刻領會古人書法作品中的三味,積少成多,逐漸地吸收消化,才能奔匯腕底,充實於紙面,自然會手隨眼高,眼使手靈。入於眼,融於心,出於手,心手相應,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書法

書法是世界上文字表現的藝術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壹種傳統藝術。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 上一篇:張靈甫將軍用兵之道,以及他的名言是什麽?
  • 下一篇: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內容總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