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筋膜運動離休幹部 第6黨支部 羅精奮 中華傳統太極拳的實質是筋膜運動。太極拳普及大眾化以來,公園裏集體打拳的幾乎全都將太極拳演變為肢體動作,近似西方體育中的徒手操,因為教練就是這麽教的。當然,這對健身也有效果。然而,畢竟中華傳統養生與西方體操健身是完全不同的。筋膜運動是體內運動,太極拳術語叫“內功”。壹、“松整圓活”集中表述了太極拳功法的根底中華傳統太極拳無論打什麽拳式和套路,其基本哲理和核心要訣都是壹樣的。簡言之:“松整圓活”。松整是指:“不松不動,壹動無有不動。”“不松不動”,涵義是每壹姿式和動作起動前要先松,即松沈、松垂、松展、松柔。虛領頂勁(頂頭懸),沈肩墜肘,坐腕舒指,含胸拔背,收腹溜臀鼓命門,開胯裹檔收尾閭,塌腰松膝(不是屈膝),壹直沈到湧泉虛提,伸展腳趾。要領與站樁壹樣。因而,行家戲稱:打拳是“動樁”。全身每壹個骨骼關節和肌腱都要放松,至少要將垂直的九個主要關節骨膜韌帶松弛下來。手臂的松,有點脫臼的感覺。最高境界是回歸到2-3個月的孩提時代。但又要松而不卸,堋勁不丟。“壹動無有不動”,即壹動則內外俱動,“裏邊不動,外邊不發”。主要關節韌帶瞬間緊繃硬鼓,幾股勁疊加在壹起,力到指肚(梢)。太極論中雲:“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周身壹家,貫穿壹氣。”用堋勁迸發出整力、整勁。堋勁是螺旋式的彈簧勁,松活而又有韌性。勁的迸發和傳遞的順序和過程是:“勁起於腳,變換在腿,主宰在腰,發於脊背,形於手指。”後三句通常說法是“以腰帶手”。指的是姿式和動作轉換時,通過橫膈膜收縮和松弛,左右、上下、前後鼓蕩和變換,以丹田(小腹)旋轉為中軸,牽引五臟六腑移位,帶動手臂、手掌,傳遞手指舒張。象牧馬人甩鞭子,腰髖是鞭把,手是鞭鞘。圓,壹般是指丹田旋轉帶動身、臂、腿劃出螺旋式弧圈和順逆纏絲。高層是指,先做局部二點之間對拉拔長(韌帶放長繃直);再變換點位,拉開二點距離(行話:“說上話”);最後全方位360度的對拉拔長。吐納運氣,周身發出離心力式的張力。整個人體宛如氣球,勁力渾圓,沒有凹陷處,鼓鼓的,有彈性、韌性、柔性;壹點受力,全身反彈。前面三方面要求,術界歸納為:“節節放松,節節對接(貫串)。”活,須通過推手來練。啟用聽勁(即觸覺功能),順應對方動作節奏和振頻的方向、力度和快慢,做到粘黏連隨,綿綿不斷,舍己從人,不丟不頂。練功要順序漸進,按部就序,不要躐等,不可急就。壹般先練韌帶松開放長;主要部位初步會放松以後,再學堋,將韌帶繃起來。二、“摸”、“餵”是掌握太極拳精髓最有效的路徑我學打太極拳十多個年頭了。開始也是只比劃架子,沒有內在功夫。六、七年前,先後遇上二位武林高手,才聽說了上面這些道理(是零零散散地聽到的,隨即記在心裏。這次撰寫成文,將其串連起來,其中有我個人的理解。比如“圓活”,有的則將其當作壹個詞組,並解釋為練拳時要氣勢飽滿,流暢自如)。之後,又花了好幾年時間,壹步步慢慢地有點領會;現在,大體上能夠做得出來。但仍是初級階段,剛剛跨進門檻,略知皮毛,功底十分淺薄;與高手壹搭手,聽勁松勁堋勁都不行。我的長進不快,原因有二:壹是模仿能力差,或者說,悟性差;加以投入少,刻苦不夠。二是沒有正規拜師習技,拳師只是當作壹起“玩玩”,不是系統地口傳身授,不是手把手地點撥和調理。拳師作示範動作,體內小動,沒有達到壹定水平就看不出來(看書看圖看錄像,更看不出來)。摸壹下,才有察覺;然而,壹來,拳師不是老是讓妳反復摸,二來,即使摸了,也不能馬上就可以照樣比劃得出來。當然,摸是懂得功法很重要的壹環。有時,水平高的拳友“餵”(對方當陪練、當靶子,搭手對練中,訓練不同部位的聽勁,指點您怎樣蓄發引發、收放化打、引進落空、借力發勁),才慢慢地變成自己身上的東西。“餵”對初學者來說,是找到練內功感覺最見效的方式。這是我多年來積累起來的點滴感受和體悟,願與大家分享,也願與愛好打拳的朋友和教練們切磋。
上一篇:怎麽學好應用文寫作?下一篇:驚蟄吃什麽驚蟄傳統食物介紹,驚蟄傳統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