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就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壹入新正,燈火日盛。”元宵節是多種文化匯聚而形成的傳統節日。
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說:“正月十五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這源於道教的“三元說”;道教稱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下元節又稱“下元本官節。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 “太壹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還要吃些應節食物,
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
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
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團子。劉若愚的《酌中誌》記載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清朝康熙年間,
禦膳房特制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
符曾《上元竹枝詞》雲:“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壹大盛事。
梁簡文帝曾寫過壹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
隋煬帝時,據《隋書.音樂誌》記載: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
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歌舞百戲十裏,花燈焰火不絕。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壹直延續到今天的南京夫子廟燈會。
“猜燈謎”
源於春秋戰國,到了南宋時期開始流行,壹是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二是祈禱壹年平平安安。
“舞龍燈”
源於上古時代,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漢代張衡寫的《西京賦》裏面。中華民族自古尚龍,龍象征著吉祥,風調雨順。
“送花燈”
娘家給新嫁之女送燈,以示添丁(燈)吉兆,保佑孕期平安。
“舞獅子”
獅子為百獸之尊,象征勇敢與力量,可以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
“劃旱船”
相傳是為紀念大禹治水有功,多扮演成醜角,以樂觀眾。
“祭門、祭戶”
在門戶上方插楊樹枝,門前放酒肉。
“迎紫姑”
紫姑為廁神,寓意迎好運。
“走百病”
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燒百病、走橋。正月十五夜,婦女相約,結伴同行,見橋必過。如今演變成和老公回娘家,吃壹頓大餐。
“踩高蹺”
踩高蹺為百戲之壹,扮成戲曲角色,邊演邊唱,生動活潑。
苗族偷菜節
是有關於婚姻大事的習俗,正月十五這壹天姑娘們成群結隊去偷菜,不過不偷本族和同性,只偷白菜,最後做白菜宴,說是誰吃的最多誰就可以嫁個好人家。
彜族巴烏節
巴烏的意思是打獵歸來,屆時會有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銅鑼、十二支嗩吶組成樂隊;三十六個年輕女子裝扮成飛禽走獸;獵手們手持弓、叉圍住獵物繞著火堆跳舞。獵物和獵手繞火堆的方向相反。
山東省
淄博是放河燈、泰安是送燈到祖墳、濱州是提燈繞棗樹轉六圈,祈福豐收、日照是走老貌,祈福青春永駐。
江蘇省
武進有“照田財”的習俗,用蘆葦做壹丈多高的火炬,插在田裏。
江西省
掃描,插竹為燈。
湖南省
遊完龍燈後,送龍上天(燒掉),送災之意。
四川省
有“四偷”的習俗,壹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
廣東省
用龍須線系在小孩腰間,保佑孩童健康;用殘留的龍燈蠟燭照床底下,祈福以產貴子……
總聽人說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或許是因為這些習俗被我們自己淡忘了吧,看完文章後,妳也可以選幾個覺得有意思的習俗在元宵節那天操辦起來。習俗不僅僅為新的壹年祈福祥瑞,更是承載著美好時光的回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