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影響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東亞、東南亞國家,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來治國。因此繼承和宏揚中國傳統文化意義深遠。
(1)儒家思想產生的背景及其形成、發展演變過程與作用
①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時期,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維護奴隸主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社會的動蕩中。社會各階層都對社會變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法、道、墨等家,他們各自為自己所代表的階級設計了壹套結束割據,實現統壹的治國方案,這不僅繁榮了文化,也為秦漢以後的封建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②形成、發展過程
a.春秋: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維護“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主張以德治民,要統治者愛惜民力,取信於民,正身律已。在政治上,主張逐步改良,“損益”舊法。儒家思想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封建文化中的正統思想。
b.戰國: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壹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c.西漢: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d.宋朝: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南宋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e.明朝: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儒學的現代價值
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教育理論:有教無類、學思結合、因材施教等;倫理道德:孝、仁義、誠信等(社會主義榮辱觀);維護社會穩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農業稅);維護國家統壹:大壹統思想(統壹祖國);個人修養: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 (八堅持、反對);現代價值:儒家的大壹統思想,民本思想、進取精神、憂患意識、歷史使命感、道德意識與和諧意識等,我們都可以賦予新的時代內含。對維護中華民族統壹、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謀求社會的***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都將發揮重要作用。義利觀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完善。例如《周易大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論語》中所提倡的舍生取義、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的品質,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以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春秋公羊傳》中強調的天下統壹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轉化為新的時代的內容。尤其是強調統壹的思想傳統,更具有現實意義。又如孟子的“民貴君輕”,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可剔除其封建內核,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壹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具現實意義。今天我們仍需要提倡自身修養和為社會主義而獻身的精神。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等級觀等。
儒家思想的世界影響:儒家思想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韓國、東南亞乃至歐洲影響巨大。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其大加贊揚。東南亞從東西方文化中吸取營養,合理地處理了東西方文化的關系,建立了令人稱羨的“東方工業模式”、“儒家資本主義”,證明了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