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特色民俗文化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每壹座城市都有屬於它自己的特色文化,而成都作為全國最佳旅遊城市之壹,許多人對它有著別樣的情感,那麽就壹起來看看成都特色民俗文化有哪些?壹起來看看吧。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11、端午的粽子春節包
過年的粽子,多為肉粽子。剛做好的臘肉,是粽子裏的明星。將糯米用水泡透,配以煮至即將透心的紅豆和切成顆粒的半肥瘦的臘肉,拌入鹽和花椒面即可。
2、走人戶
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壹般要帶上豬蹄、很多自己舍不得買的禮物、好酒等禮物,穿上平時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2、“人日”草堂祭杜甫
“人日”(正月初七)遊草堂的習俗,起源於唐代。”每年的“人日”便成為成都人遊覽草堂,緬懷詩聖杜甫的特定日子。
3、正月十五戀人“偷青”
根據成都傳統習俗,小夥子喜歡上了鄰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裏偷摘幾把青菜以表達愛意。而姑娘發現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後,便知道有小夥子戀上了自己,心中便會充滿喜悅和憧憬。
4、春倌說春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春倌,裝束與普通人壹樣,不同的是身背壹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壹地,便編壹些吉利的歌謠演唱。演唱完畢,將壹張紅紙印制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5、送節禮
漢族交際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嫁出去的女兒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上述節日期間互相拜節送禮。該習俗現仍流行,只是所送禮物隨時代發展已有變化。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2成都特色文化
1、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已有5000余年發展歷程,在中國上古三大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與齊魯文化、三晉文化等地域文化***同構成輝煌燦爛的中國文明。巴蜀文化綿長久遠、神秘而燦爛,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無為逍遙,更因刀劍而存。
2、蜀繡
蜀繡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多種刺繡的總稱,主要產於成都和綿陽等地。蜀繡、湘繡、蘇繡、粵繡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繡。蜀繡具有形象生動、色彩艷麗、富有立體感、短針細密、針腳平齊、片線光亮、變化豐富的特點。蜀繡技藝嚴謹精密,講究施針,針法變化多樣,針腳整齊、摻色輕柔、虛實合度、變化豐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2006年蜀繡入選第壹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蜀錦
蜀錦與杭州織錦、南京雲錦、蘇州宋錦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錦。蜀錦大都以經向的彩條作為基礎起彩,並作彩條添花,使其織紋精細、圖案繁華、配色典雅、獨具壹格,成為了壹種最具地方風格與民族特色的五彩織錦。蜀錦質量堅韌而飽滿,彩紋風格秀美,配色不失典雅而又不落俗套。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瓷胎竹編
瓷胎竹編是成都地區獨特的傳統手工藝品,起源於清代中葉,瓷胎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工藝小花瓶以及功夫茶具等小巧玲瓏、便於攜帶的瓷胎竹編產品中外廣受遊客的青睞。2008年入選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5、糖畫
成都糖畫是流傳於成都市及周邊地區的壹種集民間工藝美術與美食於壹體的獨特手工技藝,蘊含了歷史、美術、地方民情風俗、蔗糖工藝等復雜的元素。糖畫藝人善於觀察和總結生活,將糖畫與川劇相結合,創作的《水漫金山》、《戰馬超》、《鳳儀亭》等戲劇糖畫作品,表現了豐富的川劇折子戲情節。
6、川劇變臉
川劇是融匯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劇種。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中展現的絕技豐富多彩,如變臉、托舉、開慧眼、藏刀、噴火等,很多傳統的技藝至今都令人嘆為觀止。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3被遺忘的“成都民俗”
不少來成都的人,會被這座城深深吸引。成都,帶給人們的不止是它的閑適,它的高樓林立,它的晝夜喧囂,它的熱血沸騰。正如北上廣,如此現代化的大都市,甚至繁華程度更盛於成都,但是偏偏就只有成都,被人稱之為“壹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這是為什麽呢?
我想,應該是那怡然獨立,不被時代推動更替,深深紮根在每個成都人心中的,那壹抹揮之不去的濃稠“蜀文化”。也正是這親切的“蜀文化”,讓每個生活在成都的居民,都散發出壹股“歷史味兒”,因此不斷牽動著成都人靈魂深處的歸屬感。
說到成都的民俗文化,可能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那些個大大小小熱鬧非凡的茶館中,表演臺上令人眼花繚亂的川劇變臉,以及臺下的陣陣叫好聲了。甚至坐在茶館外老樹下圍堆坐的人群進行的娛樂遊戲——打麻將,也被大家認為是壹種,特別的民俗文化。
然而,成都真正的民俗文化,卻是另有它物,其歷史斑駁程度,連壹些真正的老壹輩,都無法說上幾句所以然,賦滿了傳承味兒,卻又低調而神秘莫測。
/ 魚市/
自古處於盆地中央的老成都,少有那些沿海地區的大江大河途經,但成都人民卻從來不愁無水產解饞。其湍湍穿過的水域,光錦江與解玉溪就給成都人民提供了日常豐富的漁產資源。
當時的魚民,在天未亮之際,就匆忙感到魚蝦捕撈處,打撈好今天的分量,或挑著擔子,或劃著小船,吆喝聲,叫賣聲,在南門大街或者湖廣館街的街巷裏此起彼伏著。
捕魚的用網壹撈,可謂是壹抓壹大把,什麽鯉魚鯽魚,多得很,買的人多,賣的也不愁賣不出去,黃鱔泥鰍,也不像現在這麽貴,普通人家想吃就吃,無所顧忌。
居民們買回家,吃的魚也相對簡單,沒那麽多復雜多變的料理花樣。放上蒸鍋壹蒸,倒點醬油醋,撒兩三根切細的蔥絲,壹般來說,這樣的.簡單香氣,就已讓尋常人家滿足。若是到了大館子,想嘗個鮮,那可能做法會多樣,當然,價格也貴上不少。
/ 竹器 /
自古以來,南方多產竹,小孩兒愛用細竹編織可愛的螞蚱等小玩意兒,成年人就偏好用它制作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了。
也是在南方才能這樣用途廣泛,要是到了北方,天幹物燥,竹子壹不小心就會爆裂散架,拿去北方的人也只能輕聲嘆息,無可奈何。
但如果在成都,要是妳新買的竹籃烘籠篾條掉了,竹椅的靠背坐墊破朽不堪了,竹凳的壹只腿瘸了,筲箕的邊張開了,馬架子坐的竹條斷了,都可以留著。也不用自己瞎捉摸該哪兒哪兒上啥條子,只用等修竹器的壹吆喝,全都整舊如新
“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好奇的細娃娃通常會歪頭觀看,那些修竹器的,怎麽就用壹捆竹子、蔑條和工具把我今兒個調皮弄壞的曬衣竹竿兒弄得跟新的壹樣?昨天老媽還修理的滿頭大汗,楞是沒有辦法的竹簍子,桌椅板凳,怎麽在他手裏,幾下子就給還原如初了?
/ 涼席 /
現在的涼席,壹般都是那種“麻將席”,壹來是怕竹子做的席子,老是容易發潮,二來是因為,萬壹啥地方的竹子翹起來了,那尖尖的刺紮得人才叫難受呢。
但是咱們老成都,可沒“麻將席”,那時候,人們就喜歡睡竹篾條編織的涼席,覺得貼膚而又愜意,加上時常街上有吆喝著:“補涼席!補涼席!”,所以也不怕它壞,而且用久了的老涼席,被磨得光滑熨帖,最為舒服了。
/ 水桶 /
以前成都沒有自來水,幾乎家家戶戶都得拿著水桶去井裏提水。歷來節約的人家,更是幾十年都不會換壹次水桶,世世代代傳承著,先不說它耐用,光是陪伴這麽多歲月的痕跡,就讓人舍不得丟棄。
聯想到現在的鍋碗瓢盆,今天的桶已經由木桶到白鐵皮桶、鋁桶、搪瓷桶、塑料桶,都市裏木桶已幾近淘汰。
但同樣便宜的價格可買不到那麽實惠的東西,光是塑料盆子,也經不起時間的敲打,總會在某
況且那時候,總是有許許多多的手藝人,連木桶漏水了,或散架了,都有專業的箍桶匠來醫治,所以斷然不會拿那木塊來當柴燒,或是直接丟棄。木桶用的年代久了,桶的內壁甚至還有壹層滑滑的青苔。
/ 打草鞋 /
或許在某些景區,妳能看到壹些老婆婆。她們在路邊擺上壹個小簍子,簍子裏裝著打好的草鞋,手裏拿著壹個半成品,也不叫誰買,就自顧自的坐著,等待客人主動上門。
老成都時代,買草鞋的繁多。自古糧倉之都的成都,谷草麥草秧草席草甚多,打草鞋,蓋草房、編草帽、捆貨物、編草席的原料是不缺少的。
往往天沒亮,就端著個凳子坐在家裏的小院壩中,男人們出去種田,女人就留在家裏打草鞋。
特別是在鄉場上,人們就地取材,直接就手用草編織鞋子,傳承了許多打草鞋的手藝,甚至開起了專門的鋪子。男士的、女士的、各種碼子,他們心裏都清楚的很。
/ 代客冒飯 /
除開上面的修竹器的,補水桶的,打草鞋的......老成都的服務可謂是細致入微,賣水人、磨刀匠、拾瓦匠,妳以為妳能想到的就是所有,其實還有很多服務讓人拍手叫好,比如說這個“代客冒飯”。
這可以說是很多成都人都沒聽過的新奇玩意兒。館子不收取任何費用,把顧客帶來的冷飯用湯冒熱,方便他們就餐。若是顧客帶了錢,就買他們幾份小菜來下飯。
這種生意通常是為那些缺乏生計的成都貪民,其中裹藏的人情味才是真正暖人肺腑。壹個時代有壹個時代的產業,而“代客冒飯”在當今的成都,可是見也見不到,早已銷聲匿跡了。
老成都,老成都,成都的老,穿梭在每個大街小巷的磚瓦中,流淌在每個不復返的江水中,紮根在每個去懷念去探尋的成都人心中。
人們耳熟能詳的,口口相傳的,老則老矣,也承載了時代的新。而這些被遺忘,被顛覆的“老”,變成了歷史中那壹歲月真正的“老”,無法被替代的“老”。
有些民俗文化雖會漸漸消失,但是民俗中傳承的人文精神卻不能消失,歷史的老成都人情味不能消失!
我想,也正是這些沒有消失的精神,才讓成都沈澱出厚重的,獨壹無二的“蜀都情懷”,才讓壹代又壹代來到這裏的人,被它吸引,在深深紮根。
成都的民俗是成都的“情”
而成都的“情”
就是成都人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