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我國農業取得的成就

我國農業取得的成就

1、在品種培育方面,挖掘出壹批優異種質資源及基因,基本完成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基因圖譜繪制和測序工作,以及豬、牛、羊等動物的基因組測序,建立了中國荷斯坦牛分子育種技術體系。

2、在技術研發方面,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3、動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重大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技術體系趨於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發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4、在科技進步作用下,40年來我國糧食畝產從1978年的135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367公斤,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3億噸連續邁上4億噸、5億噸、6億噸臺階,肉類總產量連續20多年穩居世界第壹。

擴展資料

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壹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占主要地位。

在傳統觀念中,種植五谷,幾乎就是農業生產的同義語。50年代以後,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但它們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的比重,總的變化不大。

1979年以後由於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並確定了“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農村經濟從較為單壹的經營向多種經營的商品經濟轉化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情況才開始出現引人註目的變化。

農業生產結構的形成與變更受多種因素制約,主要有:自然條件;歷史形成的生產習慣和居民生活習慣;生產力的狀況;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

壹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農業發展的長遠方針與農業政策,都往往要求適當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但是,這些要求都只是影響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變更。

農業生產結構的重大改變,主要取決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它使人類有可能改造自然條件來改善動物和植物的生長條件,或者改造動物和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去適應自然條件。

光明網--我國農業科技取得系列原創成果

  • 上一篇:想學武術卻身體瘦弱——尋求鍛煉計劃
  • 下一篇: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軍隊武器 以及 服飾! 最好還要附圖的!經典戰役中的長平之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