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我國批發業的發展轉型問題研究論文(急)

我國批發業的發展轉型問題研究論文(急)

壹、傳統批發業面臨的發展挑戰

傳統批發業是指向生產商大批量購進商品後再銷售給零售企業用於零售或者銷售給生產企業用於生產消費的商業組織的統稱。它反映出傳統批發業的基本社會職能、功能單壹,交易方式與組織形態明顯滯後的屬性。進入新世紀以來,長期在渠道結構中處於重要地位的批發業,面臨著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擇。

1.生產商直接進入終端市場的挑戰。過去,生產商受企業自身實力的限制,缺乏開拓市場需要的人、財、物等資源,商品進入市場不得不依賴批發商。隨著生產企業規模的擴大,實力的增強,壹些生產商積極推進分銷渠道終端戰略,直接與各地零售網絡建立起供貨關系,形成了自己的營銷體系,從而排斥了傳統批發業的地位。

2.零售業業態變革的挑戰。20世紀90年代以來,零售業業態全方位創新,除了傳統的百貨商店以外,各種倉儲式商場、購物中心、超市、專賣店、便利店等新型業態競相崛起。同時,壹批有實力的零售商,依托眾多的連鎖店鋪,按照貨到源頭的經營思想,從廠家直接進貨,分散銷售,形成了自己的批零網絡,把批發商甩在壹邊。

3.消費者購買行為變化的挑戰。隨著消費者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日趨成熟。推崇個性,追求差異化的消費心理成為當今消費的主旋律。以大批量、規模化銷售為特征的傳統批發業已經難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要。同時,互聯網和電子商務促成了生產商和消費者的直接交易。這使批發商失去了固有的生存空間。

二、批發業轉型的思路

1.由商品流通向實物流通轉化。在傳統的渠道結構模式中,渠道主體在渠道交易活動中包攬了渠道客體的所有活動,即當生產商與批發商發生商品交易行為時,同時承擔了實物轉移、信息轉移、資金轉移的所有渠道功能活動,批發商與零售商之間的渠道交易行為也是如此。隨著電子商務等商品直銷活動的日益發展,商品流通逐漸從傳統批發業中脫離出去,物流配送成為現代批發業的主要形式。我國批發企業可以利用自己在設施、技術、資金、銷售網絡、信譽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逐漸發展成為集倉儲、包裝、加工、配送、運輸為壹體的社會化專業物流中心,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

2.由商業批發商向商品代理商轉化。批發企業可以利用自己的信譽優勢和地域、人員、倉儲優勢,和生產商合作,建立夥伴關系,***同承擔風險,充當生產商的國內或地區總代理。

3.開發適合特定零售業態的批發機能。零售企業是批發企業的主要交易方,不同的業態要求批發企業提供的服務是不同的。批發企業必須改變以商品批發為中心的傳統做法,在對不同零售業態特點進行充分調查的基礎上,了解不同業態的交易條件或配送要求,根據特定的零售業態,開發適合特定零售業態的批發機能,以滿足不同業態零售商的需求。

4.發展批零壹體化。目前批發與零售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批零壹體化已經成為發展趨勢。我國批發企業應該發揮自己的信譽優勢、渠道優勢和人才優勢等向零售領域延伸,這樣可以將批零交易內部化,對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效果十分明顯,是批發業擺脫困境的好辦法。

三、批發業轉型應該註意的問題

1.批發業變革和創新的根本目標在於提高效率。批發商存在的惟壹理由是能夠比生產商自己的分銷系統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即能比生產商自銷縮短買賣時間,更能節省費用,否則就不可避免地被淘汰。

2.批發商要樹立服務理念。壹是推進對零售業的支持、支援、服務職能的創新,開展多方位服務,除了向零售企業轉售商品外,還應向零售企業提供零售定價、合作促銷、信息服務、會計服務等多環節、綜合性的服務功能。二是推進對生產商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批發業在信息收集、市場拓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大力開展代理、代購、代銷、代存、代運、代辦金融信貸等綜合性服務。

3.批發業應註重技術現代化、管理科學化和增長方式集約化,加大科技投入與產出的力度,運用現代經濟理論和計算機管理技術,實現交易科學化、規範化,朝著多功能、立體化的方向發展。

  • 上一篇:戲曲走進校園手抄報
  • 下一篇:戰略、商業模式和營銷邏輯關系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