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以十月初壹為元旦(春節),從十月開始就歸入下壹年,秦朝皇帝每年十月都會去祭天,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秦朝紀念死人的節日是農歷正月初三。
和春節有關的習俗
除夕是壹年的最後壹天,據呂不韋編寫的《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壹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
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壘像,在除夕前頁那天懸掛在門前,用來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擾。到後來,人們嫌刻木人麻煩,就直接在桃木上畫兩個神像,提上神荼、郁壘的名字,於除夕下午掛在門兩旁,以壓邪驅鬼,這就是最初的桃符。關於桃木有辟邪作用的記載,最早源自《左傳》,裏面記載了古人用桃木做得弓進行除災儀式。《莊子》載:“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由此可見古人對桃木的特殊信仰源自於春秋戰國時期。如《戰國策.齊策三》說孟嘗君打算入秦時,蘇秦對他講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勸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語桃梗:“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可知戰國時代已有削桃木為人的做法。
先秦認為春節是不吉利的日子,這天還會舉行儺舞,驅鬼辟邪。掃塵聚宴,祭祀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