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戚繼光和鄭成功可以得到什麽贊譽

戚繼光和鄭成功可以得到什麽贊譽

鄭和下西洋是壹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壹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誌)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蕩,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壹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剌、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壹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壹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壹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壹視同仁,***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系起來,試圖建立壹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余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采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壹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麽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壹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壹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壹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文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壹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托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裏國,中國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壹旦定下,決不反悔。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壹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壹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辟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壹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壹到都爭先恐後的劃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當時中國主要輸出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制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藥材、珍奇動物等,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回到國內出售20兩,利潤豐厚。

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壹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向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制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跡,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4、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占據著地球表面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戚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壹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裏。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壹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裏、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範圍。

鄭和下西洋在海洋事業上還有許多貢獻。鄭和的功績是輝煌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從30多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最後壹次下西洋時,已經60歲了,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他毅然率領船隊出使,這次他再沒有回來,病逝在印度的古裏,時年62歲,永遠的長眠在他開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傑中,鄭和不但以先於西方人航海,勝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關註;我覺得人們關註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層面,恐怕是鄭和所代表的壹種文化精神:壹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趨向,壹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壹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明。(編輯:胡曼筠)

.“戚繼光抗倭”壹目。

先明確交待抗倭的歷史背景,可結合《戚家軍抗倭形勢》掛圖(或投影、計算機課件等),首先闡明“倭寇”的概念,再讓學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嚴重的原因,指導學生觀看《戚家軍抗倭形勢》圖,以對倭寇的騷擾範圍之廣、危害之深有壹個形象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出示有關材料,啟發學生思考: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造成了什麽嚴重的後果?明確了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就為正確認識戚繼光的抗倭鬥爭,以及更好地評價抗倭鬥爭的性質做好了鋪墊。

戚繼光抗倭鬥爭的經過:先指導學生觀看《戚繼光》像,然後讓學生閱讀戚繼光的生平事跡,再結合“動腦筋”壹題說壹說從戚繼光身上能學到哪些優秀品質?關於“戚家軍”的編練,教師可以補充戚繼光嚴於治軍的小故事,如條件允許,可嘗試著在課下排練“鴛鴦陣”,然後拿到課上表演,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戚繼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及士兵們團結合作的精神風貌,因為這些都是“戚家軍”得以戰勝倭寇的重要因素。利用《戚家軍抗倭形勢》圖,簡要介紹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臺州九捷”。在基本蕩平侵擾浙江的倭寇後,“戚家軍”又開赴福建、廣東,與當地明軍壹起剿滅了那裏的倭寇。

戚繼光抗倭鬥爭的評價:教師請學生結合所講過的內容,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後回答),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壹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壹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壹個原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在中國古代史上還有哪支軍隊以紀律嚴明而著稱?對比壹下“嶽家軍”和“戚家軍”在抗擊對象上有什麽不同?由此引出對戚繼光及戚繼光抗倭鬥爭的正確評價,需要明確的是,抗倭鬥爭是我國歷史上第壹次反抗外來民族侵略並取得勝利的鬥爭,戚繼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

教師此時可補充壹些民間紀念戚繼光的童謠、民間故事、傳說等,使戚繼光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並由此反襯出戚繼光人格的偉大,使學生進壹步悟出壹些做人的道理。

.戚繼光繼承父職後,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聯系課文中他的詩句,妳認為他有什麽高尚的品質值得人們學習?

“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表達了戚繼光決心將自己的壹生和抗倭事業結合起來,使自己處在時代激流的中心,為民族、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決心。戚繼光能在國家危難之時立下遠大誌向,挺身而出,時刻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另外,“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則更明確地表明戚繼光為驅逐倭患、保衛海防、拯救百姓於水火,而並非追求個人功名的崇高品質。

元明的倭患

中日兩國的關系歷來極為友好。元朝初年,高麗人趙彜向蒙古貴族進言,說日本可通。元世祖忽必烈於是決心降服日本。他幾次派人出使日本,要求日本臣服元朝,沒有得到答復,乃於至元十壹年(1274年)、十八年(1281年)兩次派兵出征日本,結果均因遭遇暴風而告失敗。當時,日本鐮倉幕府剛建立不久,各地武士階級(中小封建主)的分裂割據仍很嚴重。他們利用鐮倉幕府與天皇及其反對者之間的矛盾,乘機擴大勢力。為了掠奪財富,開始是通過商人以貿易形式同南宋往來。元軍侵日失敗後,有些武士和商人就打著貿易的旗號,攜帶兵器,到朝鮮、中國沿海壹帶進行搶劫。這使元朝政府不得不嚴加防範,屢次下令“嚴商下海”,取消主管對外貿易的市舶機構。日本政府也恐元軍再來,除嚴加防範之外,終元之世不與元朝通使往來。由於元、日雙方處於敵對狀態,無法進行正式的貿易活動,日本的商人便在各地封建主的支持下,繼續以暴力方式,到中國沿海進行海盜和走私活動。同時,隨著日本封建兼並戰爭的加劇,丟失軍職而破產的武士數量日增,淪為浪人,他們也大量加入海盜行列。因此,到元朝末期,倭寇的騷擾日趨嚴重。

明代的倭患是元代倭患的繼續和發展。明朝建立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對立時期(1336—1392),倭寇“乘中國未定”“率以零服寇掠沿海”(金安清《東倭考》)。為了制止倭寇的侵擾,明太祖多次遣使到日本交涉,均不得要領。因此,下令實行海禁,停止與日本的往來,“專以海防為務”(《明史·日本傳》),大力加強沿海防務。永樂時,明成祖壹方面允許日本政府和商人來中國貿易,同時繼續加強海防,永樂十七年(1419年)於遼東金線島西北的望海堝殲滅壹股入侵的倭寇,使倭寇不敢再大規模騷擾我國沿海。

到了嘉靖年間,倭寇的侵擾又猖獗起來。日本南北朝的戰亂,到14世紀末以北朝的勝利告終,但到15世紀中葉又進入藩侯割據的戰國時代。各封建藩侯為滿足自己的奢侈欲望,並彌補戰爭經費的不足,都積極支持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進行搶掠。中國的壹些奸商,也與倭寇相勾結,合夥從事走私和劫掠。還有壹些破產的濱海貧民,為饑寒所迫,也充當倭寇的脅從。當時明朝統治腐敗,海防松弛,浙閩沿海衛所,“戰船、哨船十存壹二”,士卒也只剩4/10,“倭剽掠輒得誌,益無所忌,來者接踵”(《明史·朱紈傳》),倭寇為患達到了猖獗的程度。

東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搶劫分贓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在大地主、大商人汪直、徐海、陳東、蕭顯、麻葉等的勾引下,“連艦數百,蔽海而至。浙東西,江南北,濱海數千裏,同時告警”(《明史·日本傳》)。第二年,倭寇越來越多,“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同上)。他們把根據地從海島遷到陸上,分成幾十人到幾百幾千人的小股,四出劫掠。由於官軍的腐敗,倭寇壹直闖到徽州、蕪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縣壹帶。他們到處殺人越貨、擄人勒贖或出賣。例如倭寇騷擾江蘇昆山縣城,“孤城被圍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戰。其六門並被攻。被殺男女五百余人,被燒房屋二萬余間,被發棺槨(挖墳盜棺)四十余縣。各鄉村落凡三百五十裏,境內房屋十去八九,男婦十失五六,棺槨三四,有不可勝計而周知者”(歸有光《昆山縣倭寇始末》)。倭寇騷擾浙江湖州,“大肆毀掠,東自江口至西興壩,西自樓下至北新關,壹望赭然(空盡無物),殺人無算。城邊流血數十裏,河內積貨(倭寇搶劫的財物)滿千船”(采九德《倭變事略》)。倭寇的殘暴騷擾,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

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8),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登州(今山東蓬萊)人。他出身將門,17歲承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擔負起防禦倭寇的任務。倭寇的不斷侵擾,激起他殲敵衛國的熱情,曾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止止堂集·橫槊稿》上《韜鈐深處》)的詩句。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任參將,抵抗倭寇。他看到官軍非常腐敗,就到義烏招募農民、礦工,編練“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臺州大敗倭寇。次年馳援福建,搗破倭寇在橫嶼(寧德城外海中)的大本營。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升總兵官。二年後又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肅清東南沿海的倭患。隆慶元年(1567年)被調到北方,鎮守薊州(今天津薊縣)。晚年受排擠 ,居家病死。所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極受軍事家的重視。其他著作尚有《止止堂集》。

戚繼光曾賦詩明誌:“遙知夷島浮天際……”

《戚少保年譜耆編》卷1:“(嘉靖三十三年)三月巡海上諸營……已而轉節過文登營賦詩雲:‘冉冉雙幡度海涯,曉煙低護野人家。誰將春色來殘堞,獨有悲風吹晚笳。水落尚存秦代石,潮來不見漢時槎。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止止堂集·橫槊稿》上《過文登營》最後兩句作“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

臺州九捷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戚繼光由浙江都司參將調任獨鎮壹方的分守臺(州)、金(華)、嚴(州)等處地方參將。他根據該地三面阻山、壹面臨海的情況,作出以陸戰為主、兼用水(海)戰的決策,將軍隊分駐於松門、海門,並制造戰船,加強海上防務。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16艘倭船由象山至奉化西鳳嶺登陸,竄擾寧海團前。戚繼光判斷倭寇的行動旨在誘離松門、海門的戚家軍,然後乘虛直犯臺州(今浙江臨海),就在臺州、海門配備必要兵力,另派水師至寧海外洋伏擊,自己親率主力前往寧海,並請寧海駐軍水陸會剿。倭寇果然分兵3路,分別東向桃渚、新河所和健跳所圻頭,企圖進犯臺州。戚繼光令佐理軍務的兵巡僉事唐堯臣率領戍守海門、臺州的軍隊救援新河,自率主力進剿寧海的倭寇。唐堯臣在新河大敗倭寇,騷擾寧海的倭寇也紛紛逃竄,但桃渚的倭寇仍繼續向臺州進犯。戚繼光立即揮師南下,於二十七日中午趕到臺州城外,枵腹進至花街,“五戰五勝,二路***斬首三百八級,生擒巨酋二浮,其漂溺無算”(《戚少保年譜耆編》卷2)。五月初壹,健跳圻頭的兩千名倭寇又竄至臺州府城東北的大田。戚繼光率領身邊的壹千五百名親兵前往大田迎戰,因遇大雨,相持3日未能交鋒。倭寇趁雨西竄,欲經仙居改襲處州(今浙江麗水)。戚繼光率兵急趨上峰嶺,設伏截擊,“三戰三捷,計斬首三百四十四級,生擒五酋”(同上)。不久,戚家軍又取得長沙(在今浙江溫嶺市東南)大捷。經過壹個月的戰鬥,戚家軍九戰九捷,徹底消滅了侵犯臺州的倭寇。與此同時,總兵官盧鏜、參將牛天錫等也在寧波、溫州壹帶大敗倭寇,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了。

戚繼光抗倭業績永為民間紀念

數百年來,在戚繼光曾經任職和生活過的地方,人們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紀念他,而紀念形式之多、數量之大、範圍之廣、影響之深遠是許多歷史人物所不能及的。在京北的長城沿線和浙閩沿海地區,修建了許多戚繼光祀祠、塑像、碑刻、紀念館(堂)或亭臺樓閣等紀念性建築。在他的故鄉山東蓬萊,不僅建有戚繼光紀念館和塑像,還修建了“水城”。紀念性命名也是民間紀念戚繼光的主要形式之壹,在上述地區,就分布著相當數量的因戚繼光而命名的山、水、石、木、村、路、橋、井、亭閣等,如浙江余姚有戚家村,溫嶺有繼光路。以民俗的形式紀念戚繼光,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壹帶,如八月十六過中秋,吃“光餅”等。紀念戚繼光的民間文學,主要有抗倭故事、治軍故事、愛民故事等十余類,此外民間還流傳著相當數量的古謠、兒歌。反映戚繼光事跡的文藝作品,有閩劇《戚繼光斬子》、話劇《戚繼光平倭記》等戲劇,而民間舞蹈《藤牌舞》和《光餅舞》,則分別取材於戚繼光作戰的場面和“光餅”制作過程中的動作;在體育健身方面,人們還發掘整理了民間武術——“繼光拳”。總之,這些紀念形式,無不涵蓋了百姓生活的各個層面,雖經歷數百年人世變遷,依然流傳至今,足可以體現戚繼光在民間影響之深遠。

附:

八月十六過中秋(節俗):浙江省臺州市所屬的椒江、臨海、黃巖等縣(市)民間就將中秋節定為八月十六。相傳,當年抗倭形勢吃緊,戚繼光率軍於中秋之夜掃蕩倭寇獲全勝,次日夜,軍民同慶抗倭勝利,並補過中秋佳節。後來為紀念這壹事件,百姓過中秋節總是推遲壹天,相沿成俗。

光餅(食俗):又稱繼光餅、肚臍餅,是浙江省臺州市、溫州市所轄各縣(市)及福建省莆田市、寧德市所轄各沿海縣(市)民間常見的面食。它以小麥兌水調勻,烤制而成,其形扁圓,中有壹小孔可穿繩。據說當年戚繼光在浙閩沿海抗倭時,“戚家軍”以光餅穿繩紮於腰間,充戰時幹糧。相傳此餅為戚繼光首創,故稱“繼光餅”或“光餅”。

口令的來歷(民間故事):

戚繼光抗倭時,夜間派士兵沿海警戒,為避免夜幕中敵我難辨,戚繼光讓警戒的士兵都帶著竹哨,如果發現人影就喊壹聲:“哨起!”對方若是自己人,就要立刻喊“立正”而原地站直。在部隊操練時,戚繼光不停地讓士兵練習這兩個動作。後幾經演變,“哨起”“立正”就成了軍隊隊列練習的正規口令。

哄兒謠: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倭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 上一篇:我們要堅持什麽,從嚴治黨發揚黨的優良傳統
  • 下一篇: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壹種投擲遊戲起源於什麽時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