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宮在天津人的文化生活中有重要的意義。以前幾乎所有天津人在新婚時會朝拜娘娘,觀念中將媽祖和送子娘娘混淆了,希望娘娘能保佑早生貴子,求取壹個泥娃娃作為自己的孩子。如果壹年之中沒有生育,會將泥娃娃抱到娘娘宮“洗澡”,也就是換壹個更大的泥娃娃,使泥娃娃“長”壹歲。如果生育了孩子,會尊泥娃娃為“大哥”,自己行二。因此以前天津人互相尊稱“二爺”,沒有叫“大爺”的,因為大爺壹般都是泥娃娃大哥。(和北京人的風俗不同,北京人認為“二爺”都是管家或門房,互相都尊稱“大爺”)。
天後神像旁有壹個小神像被稱為王三奶奶,據說是為天後送子的侍女,是壹個軟身神像,求子嗣的人要摸壹下這個神像的手,據說就可以有神效。由於每天有許多人摸,就不能作成泥胎神像,是木制的手臂,穿著布制衣物,頭是泥塑的,栩栩如生。
天後在古時被人們稱為護航女神。傳說她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故被後人敬為女神。元時京城每年需北運大批糧食,先從海路運抵天津,然後再轉河運至京城。元政府為祈求航海安全,便將護航女神崇為天妃,並在沿海城鎮建起天後宮。天津的天後宮建於公元1326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都舉行“皇會”,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百戲雲集,熱鬧非常。現今天後宮已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介紹天津的歷史變革,陳列著各種民俗風情實物。皇會是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遊此會而得名。傳統的演出場所在天後宮前的廣場以及宮南、宮北壹帶。古文化街建成後,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辰吉日)在此舉行盛大的皇會,表演龍燈舞、獅子舞、少林會、高蹺、法鼓、旱船、地秧歌、武術以及京戲、評劇、梆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