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傳統文化中秋菊是壹種懷念的象征,是壹個懷舊的日子不管是對於友情還是親情,愛情,帶上壹束菊花即有秋天的意思,表示又有壹種深深的懷念。
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掃墓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上墳為什麽要送菊花菊花花語中含有“懷念”的意思,菊花可以用來表達對某人的懷念,所以清明時節獻上菊花。另:菊花常見的有黃色和白色兩種,與其他的花卉相比,色調比較低沈,而我國的習俗,顏色不鮮艷的冷、淡色系的花壹般都是用在喪葬上,所以菊花也大量用在喪葬上。
黃色的菊花代表著高雅的君子品格,而紫紅色的菊花代表著熱烈的生命,白色的菊花代表著對逝去者的尊敬菊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它雋美多姿,然不以嬌艷姿色取媚,卻以素雅堅貞取勝,盛開在百花雕零之後。人們愛它的清秀神韻,更愛它淩霜盛開,西風不落的壹身傲骨。中國賦予它高尚堅強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視為國萃受人愛重,菊作為傲霜之花,壹直為詩人所偏愛,古人尤愛以菊名誌,以此比擬自己的高潔情操,堅貞不屈。
菊花在中國的花木文化中的地位頗重。早在東周,即有“九月榮菊”的記載,而屈原是以菊自比第壹人,他在離騷中揮墨,形容自己“夕餐秋菊之落英”,且“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東風”。而真正菊文化的創始人是晉代陶淵明,這位“菊友”與菊花朝夕相伴以至於住處也“秋菊盈園”,他得菊境之深,古往今來無人能及。
在這些菊花的篇章中,並沒有絲毫與哀悼有關的筆墨。菊花的哀悼含義來自國外很少有人意識到,用菊花掃墓如同用玫瑰表達愛情壹樣,其實主要是“西俗東漸”的結果;而更少會有人知道,菊花是從中國遍及世界的。歐洲的詞典上出現“菊花”壹詞,大約是17世紀末荷蘭人在經商時將其從我國引入之後,18世紀菊花傳入法國,而後19世紀中期又被引入拉丁美洲……以致遍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