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已進入高科技的的信息時代,時代的變革和發展對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高水平的知識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豐富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品質,因此,要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在課堂教學不能忽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壹目標。《物理新課程標準》關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描述有六點,諸如發展對自然界和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有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勇於探究,體驗探索中的艱辛與喜悅,同時具有敢於堅持真理、勇於創新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等,都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更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體內容的展現。
那麽,如何在物理教學中落實情感教育這壹目標呢,筆者認為,實驗教學這壹陣地,是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巧妙設計好課堂實驗教學各環節,能對情感教育的真正落實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下面結合壹些教學案例,談談筆者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是如何創設情感氛圍的:
壹、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發展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現代著名學者胡適曾強調:“問題是知識學問的老祖宗,古往今來壹切知識的產生與凝聚,都是因為要解答問題。”問題是促進學習的動力,是思維的起點,基於問題解決來建構知識,是以探究性為主的學習活動的重要特征。而良好的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在教學中利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物理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例如在《全反射現象》這壹課例的引入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壹個學生實驗,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
在壹個裝有清水的燒杯裏放入壹根裏面插有鉛筆的試管,如圖所示,把燒杯放在明亮的地方,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試管中的鉛筆,學生發現,在某些角度觀察水中的試管時,可看到試管壁好象鍍了銀壹樣明亮,但試管中的鉛筆卻看不見了。當從水中取出試管後,試管又是透明的,又可以看到鉛筆。正當學生大惑不解之時,筆者巧妙地問:“筆為何消失了”?這壹趣問把學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學生迫不及待地期望答案,成為主動的探索者。此時筆者再提出問題:同學們觀察到什麽現象呢?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它究竟是壹種什麽現象?這樣自然而然把《全反射現象》這個課題引了出來。
再如在引入《向心力》壹課時,筆者拿了壹個裝了水的杯子,問學生:“如果我把杯口朝下,水會不會流出來呢?” 聽到這個問題,學生產生了疑問:水難道不會流出嗎?此時筆者故作戰戰兢兢地給學生演示了“水流星”這個實驗,學生好奇地發現,在做圓周運動到最高點的時候,盡管杯口是朝下的,但水卻沒半點灑出來,“到底是誰把水托住了呢?”這壹故作深沈的提問大大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樂趣,從而快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這樣用實驗創設壹個好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凝聚學生的註意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力,並產生壹種主動探究的願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設計學生分組實驗,培養團隊協助精神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壹種學習方式,在實驗教學中設計分組實驗,鼓勵學生間彼此協調,互相支持,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效果,同時達到培養團隊協助精神的目標。
教師在設計分組實驗中有幾點要註意:
(壹)合理分組,明確分工,增強合作者的責任感。
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的合理組合是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教師可根據每個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個人能力、個性特征等因素進行合理編組,並設定壹個組織能力較強的小組長。教師還應指導各小組進行明確的分工,如確定組織者、各項目的操作者、記錄者、成果分享發言人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當然各自角色並不壹定是固定的,可以適當輪換,這樣讓小組成員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為學生創造多種嘗試的機會,以此來增強合作者的責任感。
(二)增加分組實驗的次數,讓學生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多創造分組實驗的機會,如粵教版必修1《摩擦力》在新教材中並沒有安排滑動摩擦力的探究實驗,但筆者為增強學生合作機會,也設計了簡便易行的隨堂分組實驗。此外有不少的演示實驗,如果條件允許是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分組探究的。例如粵教版必修1中“用打點計時器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是要求演示的實驗,但為了增加學生動手實驗機會,在要求學生預習並對實驗進行設計的基礎上改成了學生分組實驗。
(三)及時評價,讓學生學會分享和交流。
教師要定期評價小組***同學習的情況,不僅僅針對實驗數據的準確度這個指標來評價,要把小組各成員的參與程度、團結合作、完成任務等納入評價的體系,以增加學生合作意識。教師在教學評價中更要關註和發展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互相評價的能力,指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分享成果、交流經驗和互相打分等活動,以便學生了解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讓他們了解自己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
三、提倡運用隨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實驗,培養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
新課標倡導加強實驗教學,其中有壹點是值得註意的,就是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倡,在註意引入先進的技術手段的同時,更應提倡運用隨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實驗,創設生動的實踐情景,從而培養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勇於探究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學問題。
其實能隨手取材的教具和實驗,對學生來說比較親切,吸引力強,學生的參與感強;實驗本身簡單明了,易於突出事物的本質,富有創造性教育的因素;實驗的成本低廉、易於推廣。比如,筆者在上《牛頓第三運動定律》時,叫學生用左手拍右手,及用手掌壓筆尖,感受反作用力;上《離心現象》時,用半個礦泉水瓶演示“水流星”及叫學生搖透明膠布,感受膠布粘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時產生的離心現象;上《自由落體運動規律》時,叫學生自己準備探究自由落體運動時的硬幣和同樣大小的紙片;上《重力》時,有個演示實驗,叫“用懸掛法測物體重心”,筆者就改為隨堂學生實驗,叫學生自備薄木板或厚紙片或直接就用書本,還有細繩,上課時分組實驗……
四、巧妙設計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體驗成功與快樂
壹直以來,學生實驗是極其薄弱的環節,新課標提倡教師應該積極開發適合教學的實驗項目,安排足夠的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讓學生積極參與、勤於思考,在探索中既鍛煉受挫能力,也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中除了落實和改進教材中所要求的實驗外,還要多搜集資料,開動腦筋,設計壹些簡單易行的隨堂小實驗,創設壹個有活力的課堂情景。
如《摩擦力》壹課,筆者為學生安排的探究滑動摩擦力的這個實驗,需要兩塊規格相同的方木塊,實驗室裏只有幾套這樣的器材,如何找到規格相同,又能被拉動的物體呢?看著手上還算嶄新的課本,筆者靈機壹動,心裏想:每個學生都有相同的書本,再加上壹個小夾子,不就可以被拉動了嗎?於是,筆者只需為每組學生準備壹個彈簧秤,學生自己準備壹個小夾子,再利用手頭上的物理課本,這個實驗就能輕松完成。在設計這個實驗時,筆者巧妙地埋了壹個伏筆,就是讓學生在自己的課桌上做實驗,而做實驗的書本又大,故在用彈簧秤拉書本時,有學生把書本拉出了桌面,其中壹些敏感的學生擔心實驗受影響,便把求救的信號發給教師,此時筆者適時提出了壹個問題:“物體所受摩擦力與其接觸面積有關嗎?”並引導學生設計了實驗記錄表格:
由於問題是學生自己發現的,教師事前並沒有提出,因此學生探究的勁頭非常大,得出結論後的不可思議的感受和快樂,讓整節課充滿了感嘆和歡笑,這樣有意無意間把這節課的壹個重點難點問題輕松解決了,即便這實驗讓他們少做了幾道題,但換回的卻是學習的快樂與學習的興趣,這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壹個開端。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塊土壤上。”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真實課堂大多是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按部就班”,“按方抓藥”式的實驗教學模式,束縛了學生的手腳,禁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教得死板,學生學得痛苦,最終導致的惡果就是培養出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學生,這是違背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因此,我們應該充分挖掘物理實驗的教育功能,突出物理學科特點,發揮實驗在物理教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為實現知識、技能特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給力載體。
(作者單位:佛山市南海區九江職業技術學校)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