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不走的中國非遺壹壹年糕。
年糕,探源。
對自身文明之源的認知逐步清晰,才能化為每個人內心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這樣的自信才能坦然面對他人事事要爭的不安全感。
年糕由稻米制作,年糕悠久的歷史,必然與更為悠久的稻作歷史緊密相關。
1974年 ,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顆粒飽滿、保存完好的水稻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谷。
北京早在遼代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到明朝、清朝的時候 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壹種常年供應的小吃,並有南北風味之別。明朝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壹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日年年糕。
湖南長沙也產年糕,以糯米為原料做成”糯粢“。明、清時期長沙城鎮南貨食品作坊在制作糍粑的傳統工藝基礎上加以改進,將糯米磨成細粉,加入白糖,用水揉成米團,再捏成長條或方塊、圓塊,壓入各種輔料,制成年糕應市。
漢朝對米糕就有“稻餅”“餌”“ 糍”等多種稱呼。漢代揚雄的《方言》壹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壹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
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白凈者,春之為米粢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粢,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幹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壹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壹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
發展階段。
第壹階段年糕的萌芽階段 ---米磚公元前484年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卒年-公元三世紀漢代。漢代又稱“稻餅”、“餌”、“糍”。
第二階段年糕的雛形階段---糕公元三世紀東漢~公元六世紀北魏漢代揚雄《方言》壹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制做方法。
第三階段年糕的形成階段---年年糕公元六世紀魏朝-公元十七世紀明朝 。明朝崇禎年間《帝京景物略》記載當時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日年年糕”,並上市供應。
第四階段年糕的初級發展階段 ---水磨年糕公元十七世紀明代~十九世紀清朝光緒年間。慈溪東埠頭壹年姓商人後代發明了用粳米做年糕,並逐步發展成米粉改幹磨為水磨做成慈溪年糕:清朝光緒年間上虞縣梁湖有個農民叫陳培基,模仿豆腐制作方法,把米用水浸透,然後水磨,做成梁湖年糕。
第五階段年糕的緩慢發展階段十九世紀初~1978年。手工小作坊,並開始集市貿易清光緒《慈溪縣誌》載有三七市、二六市農貿交易即為佐證。
第六階段年糕的快速發展階段1979 年~至今。機械化生產逐步代替了手工作坊業,現在將邁入現代化生產階段 。
分類。
第壹類以糯米為主要原料.早期形成的年糕大多由糯米生產。代表性品種有蘇州年糕、上海崇明糕、雲南蒙自年糕、長沙年糕等。
第二類以粳米為主要原料.後期形成的水磨年糕主要由粳米生產。代表性品種有寧波年糕、上虞梁湖年糕、江西弋陽年糕等。
第三類以雜糧為主要原料,代表性品種有北京年糕、塞北黃米糕等。
第四類以多元化原料組成,主要以糯米為主也有與秈米或粳米或其他雜糧搭配,添加其它天然成分如紅糖、桂花、紅棗、豬油等,形成花色年糕。代表性品種有蘇式桂花年糕、江山廿八都銅鑼糕 、八寶年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