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唱歌,他們尊崇唱歌和善於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兩大類:禮儀歌和牧歌。禮儀歌用於婚宴等喜慶場合,以歌唱純真的愛情、歌唱英雄、歌唱奪標的賽馬騎手為主要內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遷時唱,內容以贊美家鄉,狀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節奏自由,裝飾音多而細膩,並具有較強的朗誦性。其燎亮、悠長、親切的曲調,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詞既擅於抒情,又註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系。牧歌的節奏壹般是悠長、徐緩、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節奏。壹般情況下,牧歌的上行樂句節奏是悠長徐緩的;下行樂句則往往采用活躍跳蕩的三連音節奏,形成絢麗的華彩樂句。
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贊頌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這些民歌生動地反映蒙古社會的風土人情。
蒙古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
1.長調民歌。長調民歌是反映蒙古族遊牧生活的牧歌式體裁,有較長大的篇幅,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沈,並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長調民歌用蒙古語歌唱,其節奏舒緩自由,字少腔長,且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錫林郭勒草原的長調民歌,聲音嘹亮悠長,流行有《小黃馬》、《走馬》等。呼倫貝爾草原的長調民歌則熱情奔放,有《遼闊草原》、《盜馬姑娘》等。阿拉善地區的民歌節奏緩慢,流行有《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辭行》等。科爾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為主,流行的有《思鄉曲》、《威風矯健的馬》等。昭烏達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陽》等。長調民歌在壹些長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據演唱者的情緒自由延長,從旋律風格及唱腔上具有遼闊、豪爽、粗獷的草原民歌特色。長調民歌的襯詞均以“嗒咿”、“咿喲”、“咿喲”等。高音的襯詞壹般為開口音或半開口音;中音的襯詞較靈活,結尾處的襯詞壹般是半開口音或閉口音。
在60年代風靡壹時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贊歌》,以及藝術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即是以長調民歌力基礎所創作的。
2.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民歌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壹些。短調壹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短調民歌主要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流行的有《錫巴喇嘛》、《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美酒醇如香蜜》、《拉駱駝的哥哥十二屬相》等。短調民歌流行在沃野千裏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區其他農業和半農半牧區的民歌,都是短調民歌。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所以,不僅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蒙古人喜歡唱,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歡唱這種山曲兒。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長篇敘事的歌,如著名的《嘎達梅林》,它敘述了英雄嘎達為了蒙古人民的牧場,為了牧人的生存,同達爾罕王和反動軍閥張作霖鬥爭的故事。
在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中,蒙古族民歌以其豐富的內容、獨特的草原風格大放異彩,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很多藝術家在草原的歌海裏采風,使蒙古族民歌得到進壹步的整理、保護、傳播。
蒙古族是壹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蒙古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不論高吭嘹亮,還是低吟回蕩,都充分表現了蒙古族人民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民歌洋洋灑灑,浩如煙海,其品位之高,數量之巨,令世人嘆為觀止。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堪稱絢麗多姿,異彩紛呈。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獵歌、牧歌、贊歌、思鄉曲、禮俗歌、短歌、敘事歌、搖兒歌和兒歌等。
獵歌:來源於原始狩獵歌舞,內容大多直接模擬古代獵人們的勞動生活或模仿各種飛禽走獸的動作神態,有時是寓言性的動物敘事歌。代表作有呼倫貝爾盟的民歌《小白兔》、《三百六十只黃羊》等。
牧歌:牧歌以歌唱草原、贊美駿馬、贊美生活,充滿對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為其主要內容。牧歌的歌詞既善於抒情,又註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系。草原牧歌這壹獨特民歌體裁及其風格的形成,對蒙古族民歌的各個領域頌歌、宴歌、思鄉曲、婚禮歌、情歌乃至器樂曲,均產生了巨大影響。所謂蒙古族音樂的草原風格就是指牧歌風格。牧歌的曲調高亢、嘹亮、寬闊、舒展。節奏悠長、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節奏。壹般情況下,牧歌的上行樂句節奏是悠長徐緩的,而下行樂句則往往采用活躍跳蕩的三連音節奏,形成絢麗的華彩樂句。
贊歌:其內容主要是歌頌蒙古族歷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贊美家鄉的山川湖泊等。多在那達慕大會或其它集會、慶典等特定場合演唱。如《成吉思汗頌歌》、《遼闊清秀的故鄉》、《西遼河頌》等。贊歌的曲調簡潔有力,節奏規整鮮明,較少華彩性裝飾音。旋律的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演唱形式有獨唱、齊唱、重唱與合唱。有些古老的贊歌,還有簡單的和聲。這樣的民間合唱蒙古人稱之為“潮爾”,由兩名男歌手演唱,男低音唱出粗獷的固定低音,男高音則演唱悠長的曲調。
思鄉曲:在蒙古族民歌中極為普遍的壹種形式,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蒙古族享有盛譽的《母子歌》、《阿萊欽伯之歌》等,便是寬闊臺汗時期的思鄉曲。思鄉曲的內容有兩類,壹類是武士思鄉曲,即指從軍出征,在外作戰的蒙古武士們所唱的懷念故鄉的歌曲。如錫林郭勒盟民歌《曠野中的蓮松樹》。另壹種是婦女思鄉曲,即遠嫁他鄉的青年女子所唱的思念故鄉親人之歌。如科爾沁民歌《諾恩吉亞》等。思鄉曲的藝術性較高,曲調優美流暢,節奏舒展,結構嚴謹,調式運用豐富而大膽,轉調離調手法很多。
禮俗歌:是在特定場合演唱,帶有生活風俗性、實用性的民歌,如宴歌、婚禮歌、安魂曲等。宴歌主要演唱於節日集會、招待賓客的飲宴場合。婚禮歌在婚慶上演唱,曲調熱烈、歡快。這類歌曲數量大,難度高,風格多樣,主人們願意聘請那些有名望的歌手在結婚儀式上演唱。安魂曲是在舉行葬禮時演唱。曲調悲切哀婉,莊重肅穆。多為齊唱或合唱。摔跤歌是在那達慕大會上舉行摔跤比賽時演唱。每當雙方摔跤手跳躍出場時,由男高音歌手領唱,其余人以固定低音式的和聲予以伴唱。
短歌:也稱短調民歌,是最早發展起來的壹種民歌體裁。主要在東部蒙古族中盛行。愛情歌曲在短調民歌中占有極大的比重。如《森吉德瑪》、《達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願望。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行徑,以及在革命鬥爭中產生的革命民歌,如《獨貴龍》、《引狼入室的李鴻章》、《反日歌》等,都是這類短歌的代表作。
敘事歌:敘事歌的曲調簡短,結構方整,帶有濃厚的說唱性。其演唱形式均為自拉自唱,用四胡或馬頭琴等樂器伴奏。演唱者也可以根據情節、刻劃人物的需要,隨時插入評述性的對白。產生和發展於內蒙古東部農業地區。反映的題材主要有歌頌人民起義鬥爭和英雄人物的,如《嘎達梅林》、《英雄陶克圖之歌》等。表現愛情悲劇故事的,如《諾麗格爾瑪》、《達那巴拉》等。反對宗教束縛,向往世俗生活的,如《東克爾大喇嘛》、《寶音賀西格大喇嘛》等。
好來寶:又稱“好力寶”。蒙古族傳統的說唱藝術,從口頭文學發展而成。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相傳已有 700多年的歷史。多在節日、婚禮和喜慶場合演唱。“好力寶”是蒙古語音譯,是“聯結”的意思。有固定的曲調,演唱形式有單人、雙人和多人,但以單人演唱為多。內容壹般有思鄉、贊馬、民間傳說、改編的古典章回小說外,還有即景生情,隨興口編的。既可敘事、又可抒情,有贊頌,也有諷刺。曲目長篇短篇均有。唱詞為四句為壹節,押頭韻。或四句壹押韻,或兩句壹押韻,也有幾十句唱詞壹韻到底的情形。伴奏樂器多為馬頭琴、四胡。曲調豪放、淳樸,有較多的朗誦成分,具有濃厚的草原風味。著名演唱曲目有《燕丹公主》、《富饒的查幹湖》、《還是當藝人好》等等之外,還有漢族的歷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滸傳》和《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