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夢遊天姥吟留別解析

夢遊天姥吟留別解析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作。

全詩如下: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壹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全詩解析:

這是壹首記夢詩,也是壹首遊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彩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壹。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相當復雜。李白從離開長安後,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精神上的苦悶憤怨郁結於懷。在現實社會中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虛幻的神仙世界和遠離塵俗的山林去尋求解脫。這種遁世思想看似消沈,卻不能壹筆抹殺,它在壹定程度上表現了李白在精神上擺脫了塵俗的桎梏。而這才導致他在詩的最後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那樣激越的呼聲。這種堅決不妥協的精神和強烈的反抗情緒正是這首詩的基調。

此詩的藝術特點,顯示了李白不只是以磅礴氣勢和豪言壯語來抒發情誌,同時也註意字句的推敲和意境的締造。在神采飛揚和昂頭天外的豪邁詩篇裏,李白同樣是註重修辭煉句和章法結構的。這首《夢遊天姥吟留別》便足以說明這方面的特點。這是壹首樂府歌行體的雜言古詩。而古詩的傳統特征,是以韻腳的轉換來體現詩義的轉折和詩境的轉移的。因此,這首詩就應根據其韻腳的變換來劃分它的層次和章節。全詩分為三個段落。開頭是引子,末段是結語,中間是夢遊正文。結構很完整,純系散文格局。

第壹段凡三換韻腳,實即有三層轉折。詩中明言行將離開東魯,南下吳越,從旅程看,遊天姥山不過是個因由,但全詩重點,卻放在“夢遊”上。至於夢遊之境是否真的天姥,那倒無關緊要。東魯瀕海,故以海上仙山起興。第壹,二兩句與三、四兩句看似對舉平起,而壹、二句實為陪筆。蓋人在現實社會中每遭際坎坷不平,於是乃追求神仙世界,李白亦不例外。這雖是理想,卻只是幻想。神仙世界在現實中並不存在,李白並非不了解;倒是名山大川風景勝地可供遁世隱居者遊賞,這還是比較現實的。所以作者認為“海客”侈談神山,實際卻未必能真蒞其境;而越人所說的天姥山,盡管高入重霄,因雲霞明滅而時隱時現,卻是實有其地,只要到了那裏,便能騎鹿遨遊,也仿佛得成仙之趣了。進入第三層,便撇開瀛洲,專寫天姥。評論者謂之“雙提”而“單承”。但前四句作者所用技巧尚不止此。這四句是五、七言相間錯的,平韻二句在前,仄韻二句在後,這自然是古詩作法。而這四句為已有了近體詩之後的古詩,它已吸取了近體詩的特點。

第三層“天姥連天”四句,第壹句不僅寫其高,兼亦狀其遠闊雄峻。“向天橫”三字真是奇崛之至。蓋寫山勢之高易,狀山形之偉難,作者乃以“向天橫”三字形容之,仿佛連天姥山的恣睢狂肆的個性也寫出來了,誠為神來之筆。但這還不夠,為了使讀者感受得更深切壹些,於是又連寫“五嶽”、“赤城”和天臺山。“五嶽”是海內名山,然距天姥較遠,故雲“勢拔”,意思說以五嶽同天姥相比,天姥或將有超拔之勢,此壹層近虛;而赤城山本天臺山門戶,距天姥較近,故用“掩”字,有壓倒之意,此壹層稍實。但作者認為寫得還不夠氣派,更加上“天臺”兩句與天姥山相映襯。天臺山可謂高矣,但以之與天姥相比,仍將甘拜下風。此推崇揄揚天姥山可謂不遺余力矣,可是天姥山究竟有何特色,詩人並未加以具體描寫。此蓋僅從越人口中聽到,自己並不曾親身經歷,故只從虛處落筆,著意烘托而已。然從中亦可悟寫詩三昧。夫虛活則易造聲勢,滯實反失之瑣碎。兩漢大賦之所以不及詩詞有吸引力,非其體物之不工,而正由於體物太質實,反嫌空靈不足,無壹氣呵成之妙。

第二段是全詩主幹,以全力大寫夢境。昔金聖嘆評詩文,每好用“筆酣墨飽”和“筆歌墨舞”八字。此詩寫夢境實兼而有之。“酣飽”極言其足與暢,“歌舞”極言其活與變。從詩的韻腳看,第二段凡七換韻。換韻多即轉折變化多,此不待言矣;但還須註意這七次換韻中,短則兩句壹韻,長則六句或八句壹韻。韻腳換得頻,壹是為了文字剪裁洗煉,二是為了體現瞬息萬變。如“我欲因之夢吳越”兩句為壹韻,寫入夢只壹筆帶過,詩人從東魯轉眼即到了越中,不但文字簡潔凝煉,而且給人以壹躍而行千裏之感。而“千巖萬轉”二句為壹韻,則狀其倏忽間變化萬千,迅疾異常;稍費筆墨,便覺冗贅。而六句或八句始壹換韻者,則詩人意在把楚騷、漢賦、駢四儷六融為壹體,從較長的篇幅中來體現鋪排之功力。這樣錯綜組合,疾徐相間,使讀者耳目俱不暇給,而詩境亦因之迷離惝恍,壹似無端倪可尋、蹤跡可察。這正是李白戛戛獨造之境,不惟盛唐獨步,抑且千古絕唱,其所以被尊為“詩仙”者,正在此等處也。

韻七換詩亦有七層轉折。第壹層寫入夢即到剡中。第二層寫夜行之景,宛然夢境。詩人循當年謝靈運的遊蹤所至而達於天姥山。這壹層八句為壹韻,目見湖中之月影,耳聞水畔之猿啼,沿前人登山之徑,直至半壁與懸空之處,所見為海日之光,所聞為天雞之鳴,似已見到光明而仍在夢中曖昧之境。這壹節描寫雖移步換形卻並無轉折,故壹韻到底,長達八句之多。中間有兩個七言句,使文勢略有變化,不致平衍無絲毫起伏。這是夢境中最恬靜安適的壹段描寫,再經過第三層的兩句壹韻以寫其所見之變化迅疾,下面便轉入千奇百怪的神仙境地了。第四層用楚騷句法,只第壹句寫聽到熊咆龍吟,使巖谷殷若雷鳴,從而感到身居高危之地,不免驚栗。但這還是從遠處傳來的聲音,而舉目所見,依然壹片寧靜。古人說山中別有洞天,李白在詩中有意識地把它形象化了。第五層所寫乃物象,畢竟是靜態;故第六層寫了兩句仙人紛至沓來的動態,情景俱變。作者久久所憧憬的與神仙遨遊的幻想居然在剎那間實現了,這實在是壹個使人歡暢而快慰的夢境。然而好景無常。第七層隨即寫由夢境而驚醒,又回到了現實的人間。這裏“虎鼓瑟兮”兩句本與上文為壹氣,從“忽魂悸而魄動”以下才寫詩人從夢中醒來,這兩層混為壹韻,正是此詩的好處。上壹層寫仙人紛紛到來,這壹層前二句壹面接著上文嬗聯寫下來,壹面卻與自己若離若即。盡管列仙如麻,自己卻已魂悸魄動,在他們還未從眼前消逝時自己已驚醒了。壹說,“虎鼓瑟”二句乃醒後跟前依稀恍惚之景象,而以倒裝之筆出之。說亦可通。總之,這七層似乎飄忽無定,實則層次井然,有本有末,耳聞目睹,歷歷如畫。吟誦時如大氣包裹,玩味時又結構謹嚴。非李白之天才無以紛呈此奇幻之景,非李白之膽識無以控馭此神來之筆。此真李詩中上上乘之作。

最後壹段結語只有兩層。第壹層是詩人閱世既深總結出來的道理:“古來萬事東流水。”雖含消極意味,然此乃是現實給他的教訓。第二層則為述誌。正緣權貴在朝,才使得萬事全非,自己絕不會依附豪門,摧眉折腰以辱身降誌。“摧眉”與“揚眉”為對文,用字精當之至。而詩體又回到七古正格,與開頭入夢前寫法相壹致(中有壹單句“須行即騎訪名山”,表示語氣堅決;“安能”句為九言,更顯得理直氣壯)。這樣,中間的夢境因用筆造語之不同而使讀者感到詩境之奇幻夐絕亦有所不同,此即思想與藝術較大程度的統壹。

  • 上一篇:飛行高度層的我國飛行高度層標準
  • 下一篇:燒烤的英文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