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摔跤節的中國式摔跤

摔跤節的中國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原是肉搏的技術,是從踢、打、摔、拿的徒手搏鬥發展而來。南朝人任昉撰的《述異記》中說,上古時期的蚩尤部落都會角抵,曾用這類技術與黃帝部落激戰。《禮記·月令》記載西周把角力列為軍事體育項目。古書中記載著許多春秋、戰國時期兩人摔搏的事例。 歷代王朝都培養壹批摔跤好手,在節日盛典上,給帝王將相表演摔跤,供其享樂,或給外同的使者表演,以示威武。 秦、漢以來,摔跤也是廣大民眾強身自衛、喜聞樂見的競技運動。經常在廣場上舉行表演比賽。漢朝元豐三年(公元前108年)舉行的摔跤比賽,附近三百裏的居民都來觀看。大文學家及天文歷算家張衡看了摔跤表演後,在二京賦裏贊揚說:“臨回望之廣場,程角抵之妙戲”。到了唐宋時代,摔跤(相撲)開展得更為廣泛,壹年兩度搭起臺子舉行表演比賽。當時的比賽已初具規模,有約定俗成的規則,有裁判員,勝利者還獲得獎品(其比賽的形式和現在日本相撲壹樣)。《水遊全傳》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壹章,生動地描寫了摔跤比賽的場面、規則和技術。當時湧現出壹批全國聞名的摔跤手,如唐代的蒙萬贏,從小入“相撲朋”(摔跤組織),專門從事摔跤活動。他在十四五歲時就拳腳敏捷。長大後技術精湛,比賽經常獲勝,並多次贏得獎賞。“萬贏”呼號自此名揚四方,他真實的姓名反而被人遺忘。他以摔跤為職業達數年之久,並樂於傳授技藝,“五陵少年,幽燕任俠,相從詣教者數百”。宋代還有了女子摔跤。靠表演摔跤為生的藝人自古就有。

解放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濟南、沈陽等地都有賣藝的摔跤場。這些地方是摔跤愛好者集會的地方,它在開展摔跤運動、交流技術、提高個人技藝方面起了壹定作用。《中國跤術》作者之壹的滿寶珍同誌就是北京天橋跤場的老藝人。古代的摔跤是裸體或穿象鼻褲兜襠(如日本相撲運動員的服裝)進行。主要較量力氣,拼體力,比賽可以拳打腳踢,使用逼迫關節的擒拿方法,經常把對方摔至不能抵抗為止,以至有些比賽出現流血場面。後來規則逐漸改進,技術向靈活、敏捷的方向發展。服裝逐漸改為穿短袖上衣,系腰帶,芽長褲和鞋。把對方摔到三點著地--除兩腳外身體各部(包括手、肘、膝)著地即為失敗。先失壹跤者負,後來改為三跤二勝。比賽不分體重級別。民間摔跤的傳統形式是某壹個地區,由壹位年長、德高望重、技術高超的摔跤手出面組織,其成員多是他的子侄輩親屬和附近的青少年,利用閑暇時間,在土地上練習摔跤,無代價地傳授技藝。屆時還常有其他摔跤老手作義務指導。 摔跤是兩人身體接觸,直接對抗,從頭至腳、從手指到腳趾都要參與活動了所以從事這項運動可以促進人體勻稱發展,肌肉發達。特別能培養人的力量、速度、靈巧、柔韌等身體素質。摔跤時運動員要有力量,動作快才容易摔倒對方,所謂“壹力降十會”。但是僅有直來直去的笨力不成,還要巧妙地借力用力,善用巧勁,所謂“四兩搏千斤”。摔跤是無氧代謝與有氧代謝相間的競技運動,壹場比賽下來,需要耗費很大氣力,從而增強了心臟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機能。摔跤還能培養人的勇敢、果斷、堅毅、頑強、拼搏精神和美的情操。 摔跤雖然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競技運動,但在舊社會只為少數人服務,廣大勞動群眾沒有條件從事自己喜愛的摔跤運動。

改進

解放後,黨和政策十分關懷人民的健康,明文規定:“開展多種多樣形式的體育活動……對於那些為群眾所熱愛和熟悉的武術、摔跤……等必須予以重視,並加以改進,去掉其不科學的部分,使之成為廣泛開展勞動群眾中的體育活動的有效形式之壹”。國家體委把中國式摔跤列為全國競賽項目,並規定每年舉行壹次單項錦標賽,使摔跤走上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發展的道路。 1957年在內蒙呼和浩特市舉行了“十壹城市及內蒙古自治區職工摔跤比賽大會”,把職工的摔跤活動推向高潮。 第1屆全運會有19個單位的128名運動員參加中國式摔跤比賽。運動員身體素質好,基本功紮實,個人的絕招準確、多變。大部分人經受過全國比賽的鍛煉,又多次參加過壹些省、市間的對抗賽,經驗豐富,在技術上也有創新。例如,解放軍隊(第壹次參加全國比賽)運動員何潤宗根據原來的“揣”和“揣花兜”而創立了“披”。後來許多運動員使用這個技術,並有了各種變化。各地的教練員和運動員還根據規則的精神,交流的技術和經驗,經過深入的研究,都把本地區傳統的摔跤特技應用於中國式摔跤中去。經過系統訓練,不僅技術水平有提高,而且各隊的技術特點更加鮮明和突出。例如,北京、天津運動員擅長手法和小巧動作,以巧取勝。內蒙古運動員腿腳靈活,力量大,常以“假踢真擰”、“得合勒”等技法擊敗對手。

新疆運動員喜歡摟抱上摔,大毛拉的“撒網”(把對方抱起來掄幾圈再摔下去)堪稱壹絕。山東、遼寧、河南的運動員動作紮實,基本功好。山西隊的抱腿神出鬼沒,防不勝防。在這壹屆運動會上,技術向準確多變的方向發展。 第1屆全運會後,由於三年自然災害,練習摔跤的人少了,技術水平下降,中國式摔跤壹時處於低潮。1963年後才逐漸恢復,業余體校有了摔跤班,並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比賽。第2屆全運會上,得分標準改為根據對方身體倒地情況分別判得1分或2分,促使運動員使用大動作。為鼓勵運動員積極進攻,快速得分,使比賽更為激烈、緊張,並防止因技術水平相差懸殊出現傷害事故,限定壹場比賽兩人得分相差10分即結束比賽、判為絕對勝利。 十年動亂期間,各種摔跤。比賽停止了,有的地方甚至禁止人們練習摔跤。直到1974年才恢復全國比賽。1975年第3屆全運會上的摔跤比賽參加比賽的單位和運動員不多,技術也沒有發展。 打倒“四人幫”後,摔跤界通過撥亂反正,逐漸恢復正常活動。私人跤場和廠礦的摔跤隊逐漸恢復活動,練習中國式摔跤的人又多起來。1982年和1986年的第2屆和第3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都把摔跤列為主要比賽項目。第4屆全運會上,摔跤比賽分為十個級別。摔倒對方壹跤根據動作的幅度和倒地的情況可以得1分、2分或3分。參賽運動員都經過系統訓練,技術水平普遍提高。技術戰術向著積極快速的方向發展,壹代新手在成長。如內蒙古隊員董雅臣勇猛頑強,體力充沛,動作敏捷、連貫,善於抓上就用,連續進攻,不給對方喘息機會,他的比賽所向披靡,名震跤壇。 中國開展國際摔跤(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和柔道以來,與中國式摔跤之間相互影響,互相促進。中國式摔跤吸收了國際摔跤和柔道的壹些技戰術和教學訓練方法。例如,古典式摔跤的過胸摔、自由式摔跤的抱腿、柔道的抓袖背等技術和配對練習等訓練方法。在規則方面吸收了國際摔跤的絕對勝利和限制消極的精神,洋為中用、豐富了中國式摔跤的技術武庫,促進了中國式摔跤的發展和提高。

第6屆全運會使用的1986年修訂的規則,從得分標準到比賽服裝都要充分體現中國式摔跤的特點壹個倒下,壹個站著,講究不砸不落,鼓勵運動員使用幹凈利索的技術。規則的得分標準是按中外古今摔跤評分原則--把對方摔倒的情況和身體落地的部位確定得分多少。例如,得了分的標準是將對方摔成身體騰空(兩腳有壹同時離地過程)後軀幹(肩、背、臀、胸、腹、胯)或頭著地,而自己仍保持站立。如果沒有使對方身體騰空,僅把對方摔倒使之軀幹著地,自己自然站立不倒;或是把對方摔得身體騰空、軀幹著地而自己沒有站穩,用手撐在對方身上,則只能得2分。把對方摔成四肢著地,或把對方摔倒後,自己也隨著倒地,只能得1分。為了促使比賽摔得更激烈、更精采,把每場比賽時間縮短為兩局,每局仍是3分鐘,但要求運動員積極主動進攻,不允許長時間消極防守,如果持續30秒鐘不進攻,就要警告壹次,判對方得1分。3次警告便取消該場比賽資格。運動員比賽的摔跤衣為國紅和天藍兩色,摔跤衣的邊沿有花紋。顏色要美觀、大方、協調,並有民族特色。這些規定不僅體現了中國式摔跤的民族形式、特點,而且會進壹步促使中國式摔跤技術水平提高和廣泛開展。 中國式摔跤是中國的壹項民族形式的體育運動,它的歷史悠久,鍛煉價值高,在城市和農村都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摔跤運動也將會有更大的躍進,這壹民族體育運動必將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 上一篇:挖機操作
  • 下一篇:數碼相機和普通相機有什麽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