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桃江擂茶,還有擺“碟子”的習慣。古香古色的八仙桌上,壹般都要擺上八只“碟子”,有枯香的殼花生、焦香的油炸紅薯片、滾壯的番瓜子、香酥的巧果片和紫色的洋窩……都是壹些自家制作、開胃可口的綠色食品。
桃江人除了婚喪嫁娶等喜慶日子舉行大型的擂茶會以外,平日自家人在壹起也天天喝擂茶,壹般用來充當中午飯。由於桃江人常年喝擂茶,加工擂茶是桃江地區家庭主婦的主要任務之壹。 土家擂茶,主要分布在湘、黔、川、鄂交界的少數民族地區,是土家族的壹種特產,由土家五谷雜糧:大米、生姜、芝麻、大豆、花生、玉米等輔以茶葉為原料在特制的擂缽中擂制而成,具有營養豐富、健康養身和健胃養顏等諸多功能,是熱情好客的土家、苗族人款待客人和饋贈的最佳之品。“海碗裏觀色,茶杯裏品味,木碟裏聞香,肚子裏回味”;這是我們土家的特產——土家擂茶,請品嘗。土家擂茶起源於漢,相傳,漢武帝時期,將軍馬援率兵南下遠戰交戰,途徑湘西武陵地區時正值盛夏,無數士兵患有當地流行瘟疫,民間壹老翁以祖傳秘方——擂茶獻之,將士們病情迅速好轉,之後,土家擂茶就廣泛流傳於民間,至今土家族人壹直都保留有喝擂茶的習慣。在美麗的鳳凰古城,土家擂茶更是和鎮城之寶姜糖、血粑鴨壹起被稱為“鳳凰三寶”。
鳳凰土家擂茶賦
鳳凰靈秀,長熊希齡,產沈從文,出黃永玉,生土家擂茶,此湘西四傑:政、書、畫、食,為人傾愛;
鳳凰的美麗和人文為世界所傾倒,土家擂茶的美味讓人更加向往鳳凰。天開圖畫 食出鳳凰 土家擂茶。
在湘西,在民俗,無書可觀天,無畫可閱山水,無歌可賞鳥鳴,惟土家擂茶不可替代。
擂茶待客,擂茶致禮;醇厚民風,在土家擂茶裏繁衍。賓朋相聚,款待賓客,惟擂茶不可缺,情感信仰,在土家擂茶中沈澱。
在湘西,土家擂茶祖先,文人墨客,頌傳千年;在湘西,擂茶擂缽,有跡可循,淵源歷史,溯至東漢末年。
土家擂茶,於湘西靈土,於湘西民風,於湘西文化,破土於斯,蘊萬千機緣,成就壹張古老的大湘西名片。
土家擂茶,承湘西民間古秘,得湘西氣候,承湘西美味,取湘西酉水,古法擂制、其醬香幽雅、口味醇甜、原料爽凈、濃香帶醬;
兼具醇香與營養﹑醬型細膩﹑清型純凈﹑質地優雅!
土家擂茶,源於自然,渾然而成,自成飲界壹品,實乃湘西壹絕,華夏美食之奇葩! 在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擂茶算得上客家飲食文化中壹道獨特的風景。
擂茶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閩有“居建陽縣的畬族雷大爺創始擂茶”的傳說;湘有“諸葛亮麾下進軍湘中遭遇瘟疫,壹老嫗制擂茶祛疾”的故事。有關的文學記載也散見在壹些古籍中,如黃升《玉林詩話》所載《肝胎族舍》壹詩曰:“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足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證研麻,泡茶款客,是當時江南的壹種風俗。此外,汪增棋先生引《都城紀勝,茶坊》“冬天兼賣擂茶”、“冬月添賣七寶擂茶”;又引“杭州人壹天吃三十文木頭”這壹古語,說明歷史上南宋偏安,人口眾多,擂茶相當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質棗擂杵。 俗話說,五裏壹音,十裏壹俗。安化縣雖然和桃江縣唇齒相依,也同樣喜歡喝擂茶,但是,其擂茶的制作方法與味道,卻截然不同。
像香噴噴的稀飯
安化縣的擂茶稠如粥,香中帶鹹,稀中有硬,通俗地說,就像壹香噴噴的稀飯。每碗擂茶裏面,有嚼的,有喝的,喝上壹碗,就是壹餐不再吃飯,也不會覺得餓。因此,如果說妳有機會去湖南省的安化縣,有誰家請妳去喝擂茶,妳最好是空著肚子去。
安化的擂茶制作非常講究,原料也多種多樣。除了茶葉以外,還有炒熟了芝麻、花生、黃豆、玉米、大米、綠豆、番瓜子,以及生姜、食鹽和胡椒,其中主要原料是大米和茶葉。當地人把炒熟的大米等用石磨磨成粉備用,再把茶葉、生姜和芝麻用擂缽擂成糊狀,和磨成粉的原料壹齊倒入鍋中滾開的水裏面,壹起煮成糊狀,就成了擂茶。
以茶待客
每當有客人來訪,好客的主人便操起竹筒勺子或者是木制勺子,吧噠吧噠,給客人盛上壹大碗,雙手恭敬地遞到客人手上。芳香四溢的熱氣,饞得客人直流口水。不懂山裏面山規的客人接第壹碗擂茶後,都會迫不及待地喝了起來。可是,客人剛剛喝下去壹點,眼尖手快的女主人就會操起勺子給妳重新添滿。因此,喝起來就沒完沒了。按照當地的習俗,如果說妳喝完手裏的這壹碗就不想喝了,那妳就別把手上這碗擂茶再喝下去,讓它留在碗內,等到臨走離開主人家時,再壹口氣喝完,然後告辭。
擺“碟子”的習慣
喝安化擂茶,還有擺“碟子”的習慣。安化“碟子”和桃花江“碟子”基本上是壹樣的。古香古色的八仙桌上,壹般都要擺上八只“碟子”,有枯香的殼花生;焦香的油炸紅薯片;滾壯的番瓜子;香酥的巧果片和紫色的洋窩……都是壹些自家制作、開胃可口的綠色食品。
為什麽要擺八個碟子呢?當地人說兩個意思:
壹是八個人坐壹桌,表示每人都有壹份;二是八字是個吉利數字,當地人信奉“桌擺八,有財發”的信條。
安化人除了婚喪嫁娶等喜慶日子舉行大型的擂茶會以外,平日自家人在壹起也天天喝擂茶,壹般用來充當中午飯。
由於安化人常年喝擂茶,而且茶水也較稠,所需的原料十分多,加工起來也頗費力費時,所以,加工擂茶是安化地區家庭主婦的主要任務之壹
揭西的客家人素有煮擂茶的習俗,夏秋季節,天氣酷暑,人們勞作之後,經常不大想吃飯,往往以擂茶為午餐。中午時候,客人來訪,主人家必定要煮擂菜招待。姑娘出嫁之前,凡是接受喜糖的鄰居,也要煮壹缽香擂茶請新娘吃,以表示祝賀,另外,家中病人新愈,也要煮些邀請曾經照顧過病人的友鄰吃,以表示感謝。
制作並不復雜
揭西擂茶的制作並不復雜,主料是大米或爆米花,但配料復雜。先把花生、芝麻、茶葉、金不換或者苦辣芯,放在擂缽裏,用擂茶棍擂成糊糊,沖上開水,然後在砂鍋裏炒些蘿蔔幹、甘藍菜、大蔥、青蔥、黃豆、樹菜等等。或者再配些瘦肉絲、蝦仁米、魷魚等,最後混合炊熟的白米飯(或者爆米花)。這樣的擂茶吃起來甜、酸、辣、苦、鹹五味俱有,大開胃口,饒有風味。特別是到了每年正月初七,家家戶戶都吃擂茶,因是初七用七種菜,故稱“七樣菜茶”,也有用十五種菜的,則稱“十五種菜茶”。
悠久的歷史淵源
揭西擂茶有較為悠久的歷史淵源,陸羽《茶經》卷三“聞南方有壹困蜀嫗作茶粥賣”,結合河婆地名的傳說,此蜀嫗可能就是指何婆。陸羽是唐朝人,距今已有壹千多年歷史,他所說的茶粥就是把茶葉碾碎成細米,加上米粉、油鹽,制成茶團或茶餅,飲用時搗碎,放些蔥、姜、椒、桂等調料,用水蒸煮,煮成壹大鍋茶粥供大家食用,這就是最初的擂茶。
美妙的傳說
揭西擂茶有其美妙的傳說。北宋時,潘仁美奉宋太宗之命南下征服南漢王朝,派壹小分隊途經揭西進攻廣州。到了河婆因為士兵大都是北方人,加之天氣炎熱、水土不服,士兵們紛紛上吐下瀉,病勢嚴重,將領們心急火燎,卻又束手無策,何婆聞訊趕來,傳授了壹個秘方,用“三生湯”壹喝擂茶治病。根據需要,她吩咐壹些人去摘茶葉,壹些人去挖生姜,有些人去碾米,有些人去找擂缽和棒子。等把這些東西辦齊以後,很快就制成了大量的擂茶。因用擂缽,而稱“擂茶”。何婆說給那些病倒了的士兵每人喝壹大碗滾燙燙的擂茶,然後蒙頭蓋腦睡上壹覺。次日醒來,人人渾身大汗,個個大打噴嚏。說也奇怪,病人們都痊愈了。後來,征南人馬有壹部分留下來屯田,於是擂茶不但在揭西縣,而且在粵北、湘西、贛南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流傳下來,成為客家飲食民俗的壹大特色。 “嶺崗頂上望山花,望到屋家煮擂茶。大人細哩食三碗,僅僅吃虧出門蛇(人)!”這是五華縣棉洋鎮綠水村壹帶群眾傳唱的壹首山歌,說的是吃擂茶的習俗。據了解,五華縣南部棉洋、橋江、梅林、龍村、硝芳、丁畬壹帶的群眾都有喜歡吃擂茶的習慣。當地群眾已把這項習俗作為壹種飲食保健和熱情待客的重要方式。
筆者從五華棉洋鎮松崗嶂茶場工人處現場看了擂茶的制作方法:壹個能盛3壺水的陶制擂茶缽,根據吃擂茶的人數多少,取適量的茶葉放在擂茶缽裏,再根據自身喜好,加上適量花生米、芝麻、精鹽等調料,然後用壹條血藥樹做成的擂茶棍,使勁攪拌至粉碎、黏稠,加上適量開水,再攪拌,此時用勺子盛出來,再加上米花、菜葉,還可以放些蘿蔔幹等,就是壹道天然的美食了。
擂茶又香又甜,好處是止饑、止渴、提神、生津。據村民們反映,當地男女老少都會做擂茶,他們幾乎天天吃擂茶,壹天至少壹餐。據悉,由於茶葉堿性較高,對於時下吃肉多,腸胃酸性高,易患“富貴病”的人來說,吃了擂茶後,腸胃更舒適,精神會更好。 擂茶是客家人獨特風味的食品,在瑞金同樣世代相襲,廣泛流傳。
瑞金擂茶是將適量的大米加進芝麻、花生、綠豆、黃豆、茶葉、桔皮等擂制後,熬煮而成。擂茶風味獨特,清香、微苦,呈灰綠色,稀糊渾濁,喝時加些香油,十分可口。瑞金人辛勤勞作後,喝上壹碗擂茶頓時心清氣爽,開胃解乏,擂茶有部分中草藥,能起到解毒通氣清涼的功效。
瑞金人不論鄉下人還是城裏人,男女老少都愛喝擂茶。擂茶不僅可以充饑,又是應時的飲料。農婦們擂好茶,煮熟後滿滿壹盆端上桌來,左鄰右舍圍坐壹起,邊喝邊聊,喝不完的擂茶,扯不完的家常。
擂茶制作方法獨特,將各種原料混合在壹起擂制而成,擂制的工具是“擂缽”和“擂棍”。擂缽是壹種內壁刻有細密凸凹痕的陶缽,擂棍是壹根約2尺長的硬木棍。擂制時,將原料倒入缽內,主婦們坐在矮凳上,左右大腿緊緊夾住擂缽,雙手緊握擂棍,使勁在缽內擂磨,將各種原料擂成細末粉,然後加水倒入鍋中煮沸即成。瑞金人獨特的擂茶,吸引著眾多海內外人士,他們以到瑞金能喝上擂茶為榮。2001年,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建功來瑞金采風時,瑞金文藝界的人士以擂茶招待他,陳建功稱贊瑞金擂茶清香爽口,好喝極了。 打底
在將樂,擂茶是普通人家即興制作出來的飲料 。
顧名思義,擂茶得用器具來“擂”。它的主要器具就是擂持和擂缽。擂持為壹根2尺長的棍子,壹般用茶樹枝或白蛇藤制作而成(屬於可食雜木),講究的話,可在擂持上端刻環溝系繩懸掛,下端則刨圓便於擂轉;而擂缽是當地的壹種特制陶盆,其內壁布滿輻射狀溝紋(其粗糙程度是為了擂茶過程中增加摩擦力),呈倒圓臺狀。
將白芝麻放擂缽內,用擂持反復的“擂”。
添料
等白芝麻基本上被擂成了粉末,將茶葉及幹橘子皮倒進擂缽與基本擂好的茶粉混合,再進行適量的擂。據說,加入茶葉、幹橘子皮後擂茶的營養保健功效將更顯著,所以當地人都把這道工序稱為“錦上添花”。
將樂人在基本配料的基礎上,還根據季節變化和客人的口味靈活調整配方:例如冬春壹般加生姜、肉桂用以溫通經脈、通陽化氣、祛濕驅寒。夏天可加魚腥草、藿香及當地稱為“鳳尾草”、“雞爪草”等的草藥,制成防暑擂茶,或加金銀花、荷葉、淡竹葉、薄荷等制成清涼解毒擂茶。秋天可加貢菊或杭白菊。對於喜歡喝香茶的人,可將芝麻炒過(或壹部分炒過)再擂,亦可加入炒花生米、炒黃豆等。“聽說用黑芝麻打擂茶,美容養顏的效果更好。”
細擂
在客家人的傳統中,“細擂”這壹環節往往是賓客和主人輪流動手擂茶,每個人都可以壹展自己的擂茶技藝,所以這壹環節也被稱為“各顯身手”。於是,我們這些從沒有擂過茶的人,也都輪流上場體驗壹把……
在“細擂”到配料足夠細時,阿娟媽沖入大量熱開水。據說,此時開水的水溫很有些講究,溫度不能太高,也不可太低。水溫太高易造成混合物的蛋白質過快凝固,沖出的擂茶清淡而不成乳狀;水溫太低則沖不熟擂茶,喝的時候不但不香,而且有生草味。“壹般水溫控制在90攝氏度左右,沖出的擂茶才能'水乳交融’。”阿娟說。
至此,粗加工的擂茶工序已告完成。剩下的還有細加工,即“過篩”,其目的是濾去茶渣,取過“撈瓢”,把缽裏茶渣過濾完畢,把那些乳白色的茶液斟到茶碗裏。但大部分講了人都喜歡喝粗茶,白芝麻研磨成的粉末,再將樂被稱為”擂茶底“,根據個人口味不同,而自行選擇是”擂茶底“。然後按照長幼順序依次敬奉給客人,整個擂茶的流程才算大功告成。
喊茶
擂茶制作完畢,親朋好友圍在桌子上喝著熱氣騰騰的擂茶。此時,壹些瓜果茶點,加上天南地北的聊天,是擂茶這種動手勞作後快樂的延伸。
在將樂,喊人喝擂茶被稱為“喊擂茶”。在當地,這很有點兒規矩:四時八節喊過節茶,平日裏喊互酬茶,有喜事的喊喜茶,請人幫忙的喊答謝茶。喊擂茶喊得最火熱的時候還數八月中旬。這時節考上大學中專的、招工了的、畢了業的都喊擂茶,重點請老師,去喊的人汗流浹背,那誠摯的神情,真有點“茶不醉人人自醉”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