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政治:中華文化有什麽特點

政治:中華文化有什麽特點

壹、有等級,無平等。無論是在家族層面,還是在社會和國家層面,中國文化都表現出強烈的等級性。家族的等級性立足於血緣。而社會和國家的等級性是家族等級性的進壹步推演。等級性的實質是不同等級的人具有不同的資源配置權,尤其是具有不同的剩余分配權。壹般而言,等級越高,其所具有的分配權就越大,其享受的待遇就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所謂平等,只能是同壹等級內部的平等,並沒有全社會的平等。所以,有等級就必然無平等。因為平等應當是壹個整體範疇,而不是壹個局部範疇。 二、有強勢,無弱勢。中國文化本質是為強勢服務的。這也是文化等級性的壹個必然結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雖然都具有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但相互間權利與義務是不對稱的。對強者而言,是權利大於義務;對弱者而言,是義務大於權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反過來是絕對不行的。有的同誌認為中國文化具有人本的特點,其實這是壹個不太準確的說法。民本與人本是本質完全不同的兩個範疇。人本是壹個具有整體性的範疇,而中國文化所體現的只是民本範疇。民本的目的為了強者,是最終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人本的最終目的是所有人。所以,民本只是壹個局部範疇。當然,中國文化所具有的現實主義精神是非常明顯的,但這種現實主義導致的是壹種以人為中心,而非人本;因為這種以人為中心只是以少數人為中心,只是以強者為中心,而非以所有人為中心。 三、有傳統,無創新。祖宗之法不可變,是中國文化的壹個頑固特點。由於缺乏創新,所以中國文化實質是壹種靜止的文化,或是壹種循環的文化。雖然有局部的變革,但充其量只能算是枝葉的修剪或是對整體的壹種修飾。其修飾的結果往往表現為對原有本質的進壹步深化,而不是實質的變化。這裏中國文化沒有創新根本原因不在自身。任何文化本身都是極具創新力的。中國文化缺乏創新,根本原因是外在力量的壓抑,尤其是強勢利益集團的壓抑。創新意味著改變,意味著對傳統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所以,創新總會遭到原有利益集團的抵制和摧殘。在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不均衡的社會結構造成的格局是:強勢太強,弱勢太弱。所以,在中國封建社會,創新除非對強勢有利,否則,創新的結局是可想而知的。 四、有人治,無法治。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本質是人治社會。人治社會反映在文化上,必然是壹種人治文化。反過來,人治文化又促生和鞏固了人治社會。德治是人治的必然要求。要實現人治的有效性,道德自律就是壹個關鍵的環節。周公在總結商殷滅亡的教訓時說:“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儒家認為:“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裏修身是起點,中經齊家,終於治國、平天下。另外,統治者也是歷來喜歡人治,而不喜歡法治的。因為人治為統治者提供了極大地掠奪空間,而法治則不能,因為法治對統治者也是壹種約束。所以,專制制度與人治文化是相伴而生的。人治文化是專制制度的寄生物,專制制度是人治文化的進壹步推演。 五、有禮節,無理性。中國文化在“禮”方面的表現是相當豐富的。中國人的壹切社會活動,無不納入“禮”的範疇。有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等。在中國古代,各朝都設有專門管理禮制的官職。在周代,禮制的管理屬於宗伯,後世逐漸演變,就成了禮部。“禮”的實質是“利”。“禮”是形式和手段,“利”是內容和目的。在中國,“禮”體現的本質是不平等,是封建等級制度。“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成了統治階級維護特權利益的提防。所以,中國的“禮”是壹種不合“理”的“禮”。這種“禮”只會加劇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均衡,不斷造成社會的動蕩,其結果是既失去了“禮”,也失去了“理”。所以,“禮”必須建立在“理”的基礎上;否則,只會產生局部均衡,不會產生整體均衡,只會產生短期效益,不會產生長期效益。所以,禮儀之邦不等同於理性之邦。從長遠來看,理性是壹個國家強盛的基礎條件。壹個國家要實現持久發展,不僅需要“禮”,更需要“理”。

文化是壹個歷史概念。文化的歷史傳播,上層文化是以文字典籍為媒體的,而底層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以文化的特質變化為前提,用有關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為界限,文化流變的歷史階段劃分是可以操作的。我們說文化是壹個歷史的概念,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首先,壹切文化事象都在壹定的歷史背景下存在、變異、發展,從而具有某壹時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歷時傳承的過程中積澱並確立了自身的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澱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指稱的。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對文化的時代劃分;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有人把傳統文化等同於古代文化,從而認為講究傳統即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與現代化是不能並存的,或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這種認識恰恰忽略了現代化進程仍然是傳統文化發展的壹個部分,壹旦否定了傳統,現代化與民族特點也就是中國特色就要脫節,與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壹致的。也有人認為發揚傳統就要拒絕引進和借鑒,或認為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是截然對立的。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任何壹種民族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收其它文化壹旦成為現實,也就是說,這些被吸收的外來文化壹旦與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為傳統文化的壹個部分。沒有壹種文化是純而又純的,吸收外來文化是豐富和發展本體文化的正常途徑之壹。 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決定歷史發展的諸因素。文化發展本當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於文化發展與中國通史的基本壹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發展脈絡,可以依循歷史的發展進行。 關於中國文化的特征,壹般可以歸為三條:第壹,天人合壹,順天應物;第二,家族倫理本位;第三,貴和尚中。西方分別是:第壹,天人相分與征服自然;第二,個人本位;第三,理性精神。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裏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壹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壹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裏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壹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幾千年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因此我認為中國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強調天人合壹,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的經世治國達到完美的統壹.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無邪! 其次,農耕文化、家族文化、還有壹些地域文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在歷史的漫長演變中逐漸的形成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采的內涵。

  • 上一篇:如何區分壹張效果圖的風格?
  • 下一篇:如何把傳統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學中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