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理論是教育學的壹個重要分支,主要流派有哲學取向的教學理論、行為主義教學理論以及認知教學理論。
教學理論是教育學的壹個重要分支。它既是壹門理論科學,也是壹門應用科學;它既要研究教學的現象、問題,揭示教學的壹般規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規律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方法策略和技術。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論,也是壹種處方性和規範性的理論。
教學理論的主要流派:
壹、哲學取向的教學理論,
源於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知識即道德”的傳統。這種理論認為教學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過知識積累自然形成的。為了實現道德目的,知識就成為教學的壹切,依次便演繹出壹種偏於知識授受為邏輯起點、從目的和手段進行展開的教學理論體系。
二、行為主義教學理論,
20 世紀初,以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為首發起的行為革命對心理學的發展進程影響很大。他在《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中指出,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壹個純客觀的實驗分支,它的理論目標在於預見和控制行為。
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自我教學單元、個別學習法和視聽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和方式。
三、認知教學理論,
認知心理學家批判行為主義是在研究“空洞的有機體”,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上,認為是個體作用於環境,而不是環境引起人的行為,環境只是提供潛在刺激,至於這些刺激是否受到註意或被加工,這取決於學習者內部的心理結構。
提出認知教學理論的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和奧蘇伯爾等,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布魯納的認知結構教學理論。
擴展資料:
教學理論的主要內容:
1、“掌握學習”的基本思想,
它是有關教與學的樂觀主義的教學理論,是壹種群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相結合的有效教學形式。
二、“掌握學習”的特點,
1、為掌握而教;
2、能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3、使人人都能學好。
掌握學習策略是以能力優劣不等的學生為前提條件,以集體學習的教學方式為手段,使每壹個學生都能達到壹定的學習水平,尋求壹種既能保持班級教學的優越性,又能解決傳統班級教學壹籌莫展的“差生”問題的壹種新的教學策略。
百度百科-教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