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跟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壹。 下面是文化的繼承跟發展散文,歡迎參考閱讀!
篇壹:繼承與創新對於傳統文化,我們需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創新的過程中繼承。
所謂“繼承”,並不是讓我們盲目的去繼承所有的傳統文化,而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取其精華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像主席說的:“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加以繼承。”
在臺灣城鄉,祭祀孔子的文廟隨處可見。閩劇、歌仔戲、梨園戲、木偶戲等地方戲劇深受臺灣同胞的喜愛。至於清明祭祖,中秋賞月,重陽登高,除夕守夜等民俗,無不是兩岸同胞同根同祖的文化證明。對於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青少年去繼承。而傳統儒家所提倡的重男輕女,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等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落後思想,則必須揚棄。
所謂“創新”,也並不是在傳統文化的表面添磚加瓦,而是需要我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種不同的美食,經過人們的調制,最終帶有新的風味,新的特質。這種創新的方式,既表現在思想、理論的發展上,也表現在文學藝術形式的變遷中。
從我國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說,從古希臘神話、羅馬史詩到歐洲中世紀的十四行詩、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紀浪漫主義跟現實主義的'作品,都體現了壹種不斷創新的精神。20世紀50年代,我國音樂學院學生創作出了感動全世界的經典曲目——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首反映中國古老而美麗傳說的樂曲,展現了中華文化鮮明的風格跟特點,成為通過文化融合實現文化創新的藝術典範。
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不可分離。壹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文化而從頭開始。另壹方面我們也不能只繼承,不創新。壹個民族跟國家如果知道繼承文化,卻不知道創新,固步自封,會失去文化原有的活力。
因此,這需要我們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創新的過程中繼承。***同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篇二:繼承與創新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缺壹不可,但更為重要是必須立足於繼承著力於創新。創新在於別人不敢想我敢想,別人不敢做我敢做,別人不能解決我能解決。
在日新月異的網絡化時代,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智能設備進入人們的生活。馬雲的壹個創新思想讓實體店受到了壹定的沖擊——網上購物。馬雲的這種敢想敢做敢解決的魄力創造了壹種全新的購物方式,展示了壹種嶄新的商業模式,並且在年輕人中也樹立了榜樣。
實體店跟網絡聯系起來商業範圍必將擴大,實體店進入網絡這壹膽大的創新讓人們可以不用逛購物商城,進入壹款購物軟件利用網絡便可以進行選擇商品、付款到最後快遞售後便可以了。這壹創新讓人們購物變得更加方便、快捷。
雖然現代社會網絡購物成為潮流,但不會成為主流。因為網絡購物必須借助於實體店的知名度、信任度以及貨物的質量問題……。正如老鷹必須借助強有力的翅膀才能飛翔、建造高樓必須借助於堅固的地基。基礎與創新往往是相互依賴、協同發展。
繼承並不是閉門造車,創新也並不代表“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英國偉大科學家牛頓曾說“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壹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當我們用創新的的心態去面對世俗時,說不定能創造永恒的經典。
發展中國家為何不能變的發達,因為他們守舊,沒有創新的精神;發達國家為何變得更加發達,因為他們看待問題都有創新。壹個國家的發展好壞與創是否擁有創新精神息息相關。
不是人人都有創新的思想,但人人都可以創新因為創新在我們的身邊。
新世紀,國家需要創新人才,名族需要創新。開拓自己的大腦發現新事物,將自己的認知以及想法表達出來便會擁有不壹樣的天空。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我們必須不斷的發明創造。像演員改動劇本臺詞那樣,在不更改導演創作意圖下根據演員的需要改動臺詞,也許會有不同的畫面但卻比之前的效果更好。這個的關鍵在於自己是否擁有變革創新的意識。
篇三:繼承與創新人生來有繼承與創新的能力。我們從父親母親繼承他們的基因,再不斷創新,經過不斷演變,才有了人類。人類便是在繼承與創新中進步的。
沒有繼承,人類沒有了進步的根基。正如沒有土地,草木沒有了根基,壹切的枝繁葉茂,春華秋實便無從談起。在繼承中,中國文化貫穿著歷朝歷代的縮影,從唐詩的意境到宋詞的音韻,從曲劇的情節到小說的豐盈,沿襲下來的壹部《紅樓夢》震撼了多少心靈?如果沒有繼承,“集大成”的“中國封建社會百科全書”將會成為壹部揭露黑暗封建統治的論文,毫無意趣,看得見明清,卻看不史。中華五千年文化,是因為繼承才傳承至今。
沒有創新,人類沒有了進步的動力。正如沒有浪花,大海便沒有了生命力,壹切的急流勇進,劈波斬浪都會茫然失措在壹絲風也沒有的平靜裏。在創新中,雜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風暴雨裏,試想若只是順其自然生長,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產或是易摧折而高產。是創新,讓雜交稻以絕對的優勢解決了十億人口的糧食問題。這只是創新的壹個階段,我們看得到的階段。而人類農耕文明從刀耕火種,從牛耕;從自然取種,從自西域引進新品種到今日機械化作業,人工優化作物品種。因為創新,才有了今天的高樓大廈,才有了今天的汽車飛機,才有了今天的宇宙航天。在人類的發展史上,不知要經歷多少次的創新!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繼承與創新,人類需要繼承與創新!
篇四:繼承與創新創新是壹個民族的靈魂,是壹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傳統文化需要傳承。著名京劇人張火丁,是京劇程派的繼承人。張火丁15歲棄評從劇,曾跟隨孟憲榮老師、李文敏老師跟程硯秋的得意弟子趙榮琛學習程派京劇。在京劇歷史的舞臺上大放異彩,為京劇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傳統文化是壹個民族或國家長期歷史積澱的產物。京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離不開傳承,需要繼承。所以,傳統文化需要繼承。
創新要勇於探索。1946年我國第壹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標誌著我國科學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1946年中國還處於嬰兒時期,遭受諸多質疑。當決定實施原子彈研究工程的時候,眾說紛紜,這是壹條中國沒有走過的道路,但也是中國下定決心要走的道路。鄧稼先擔任研究小組組長,從此開始了漫長的研究過程,他們壹次次地失敗又壹次次地創新壹次次地突破又壹次次地陷入困境,他們並未放棄,反而越戰越猛。20世紀80年代的最後壹個年頭,在戈壁灘上進行了壹次空投核裝置引爆因降落傘未打開而出意外,核裝置碎片散落壹地。核輻射對人體是致命的,但鄧稼先毅然向前撿回碎片帶回實驗室重新進行研究。失敗是他們的家常便飯,不眠不休更是他們習以為常。終於在1946年的10月中國自主研發的核導彈爆炸,他們敢於創新的精神鼓舞了中國壹代人的發展。他們是民族的英雄!創新應該勇於探索。
不懂創新要失敗。王安,20世紀電腦領域的大亨,曾被稱為美國成功創業的典範,最後卻以破產落下帷幕。為什麽呢?因為他的不懂創新。20世紀末期,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跟“蘋果電腦”公司生產出體積小還可以兼容的個人電腦徐蘇成為市場焦點,其價格只需要王安電腦的三分之壹。但是王安忽略了市場的需求,依然繼續生產老式電腦,導致銷路越來越窄,老客戶也相繼離去,最後只得宣布破產。不懂創新要失敗。
莎士比亞曾說“創新是我的無上訣竅”。繼承與創新誰都離不開誰,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繼承是發展的前提條件,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傳統文化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繼承,創新要敢於面對失敗的探索。懂得創新是壹個民族或者國家興旺發達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