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文化遺產-青海藏族黑牦牛帳篷制作技藝

文化遺產-青海藏族黑牦牛帳篷制作技藝

? 我們在研究人類自然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可以得知,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歷經千辛萬苦地在這平均海拔高於4000米的惡劣環境中生存了幾幹年並繁衍生息。在與自然界長期奮鬥的艱難歷程中,他們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創造出了特殊的遊牧文化,黑牛毛帳篷作為藏族最具標誌性的文明遺產,在整個藏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文化價值。是青藏高原遊牧民起居原生態文明之壹。

?黑牛毛帳篷由黑牛毛織成的片子縫制而成,簡稱黑帳篷,作為壹項流傳於民間的傳統手工技藝,有2000多年的歷史,具有壹定的意義。藏族黑牛毛帳篷,2010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壹般縫制成長方形兩大片,中間用扣環連接起來。藏族居住時,非常講究地形,般擇取吉祥和順、近水避風之地紮篷立帳。紮帳時,門朝哪個方向,各家各有講究,壹般以朝低勢、背風方向為宜。

所謂的“黑牛毛帳篷”,其外圍***有9條長牽引繩,9根帳篷提繩桿子,大、小木橛子30個,大、小木制卡扣16枚,“V”字形牽引繩6條。帳篷內部用於固定帳篷頂部及前後左右上下的長度約36米的三股搓擰式毛繩8條;帳篷有4個角,內襯長1.6米的“面繩”***4條;帳篷頂部有“面繩”4根,各長約2米,還有長約4.8米的“面繩”2根。帳篷背面內襯“面繩”左右各1根,每根長約4米;帳篷前後左右垂地邊幕固定“面繩”1根,長約4.8-6米,帳篷頂部用料為黑色牛毛褐子12條寬,帳篷前後用料約需褐子16條寬,其中兩條褐子作為垂邊。黑帳篷總長度約6-7米。“黑帳篷”的天窗有脊檁式橫杄1條,橫杄兩端有牛的脊柱骨關節作為接塔機關,用兩根長桿撐起橫桿,成為帳篷的脊梁。帳篷的長方形天窗的後極到帳篷的背面,***有6根等距離的連接繩,天窗的前極到帳篷的門楣,***有5根等距離的連接繩,帳篷內部的4個角,各有頂“角”帳桿1根。帳篷的天窗,有天窗蓋壹片,陰天可以蓋住天窗,晴天可以掀開天窗蓋。“黑帳篷”的開門處兩邊,還有褐子和白布並排的黑白相間的門幕,藏語稱作“郭尤”。

隨著人類歷史和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各遊牧民族的生存環境也是大相徑庭、千差萬別,越來越多元化,但是居住帳篷仍然是世界各地諸遊牧民族的壹個***性。東亞、南亞、歐洲、美洲等地區的遊牧民族居住也都是以帳篷為主,由此,從***性方面考察,帳篷的歷史是極其悠久的。帳篷根據不同的自然環境特點,紮賬形式也是千姿百態、形式多樣,不同民族所編制的帳篷也是有著其濃烈的民族特色。

世代生活在青藏髙原地區的藏族遊牧群眾,普遍使用的帳篷都是黑牛毛帳篷,黑牛毛帳篷歷史悠久、結構合理、形態獨特,其形制中蘊含著藏民族豐富的人生宇宙、自然宇宙和宗教文化觀念。黑牛毛帳篷多取材於牛毛和牦牛絨編制而成,它的編制式樣繁多、做工復雜,種類更是五花八門、形形色色。在黑牛毛帳篷的編制過程中,牧民們主要以黑牛毛為選材,絨毛為底,分別將牛毛和絨毛撚成質線和底線,然後用自制的織褐機紡織成長條牛毛褐子。褐子口面寬1尺左右,長度因帳篷的前後徑長度不同而有所差異。用這種方式和材料做成的帳篷在藏族群眾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不僅經久耐用、冬暖夏涼、搬運便利,更是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牧民們就地變廢為寶的做法符合當今所提倡的綠色環保理念。

黑牛毛帳篷中有許多天才的手工藝術創造,無與倫比的藝術技巧,能深深打動人類的心靈,觸動人類的情感。我們可以形象地看到當時的歷史事件、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習俗以及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藝術創作方式、藝術特點和藝術成就,顯現出了勤勞樸實的藏族群眾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對自然環境的禮待。

由於黑帳篷制作專業性強、傳統技術靠口傳身教,每個環節和步驟需要憑借豐富的經驗來把握,年輕人都不願學,藝也難精,後繼乏人。黑帳篷制作的傳統技藝面臨生存危機,手工技藝落後,傳統在流失,原來多風味的特色正在壹步步消亡,使特色的手工技藝難以為繼。隨著流通領域發展的迅速,現代物質大大增加,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多樣化,正逐步改變著傳統的技藝文化、民俗與空間。

  • 上一篇:接喇叭要分正負極嗎?為什麽音箱的線都是用金銀線?有什麽區別嗎?
  • 下一篇:無錫什麽地方能夠吃到既正宗又實惠的無錫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