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未來走向
按照現代語言學的觀點,文學作為壹個能指符號,本身沒有固定的永恒所指。換言之,文學並不是壹種先驗的客觀研究對象,而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變遷而被不斷賦予新的面貌和姿態。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的“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即出於此理。
文學流變至今,已經歷了千蛻萬變,而現代信息社會的迅猛發展,還在進壹步對文學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以及閱讀方式起著革命性的作用。在新的語境下,“什麽是文學”,“文學的本質是什麽”這些重要問題又受到了重新審視和反思。勿庸置疑,消費社會和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傳統的文學觀念和文學形態受到了巨大沖擊。文學的意義及其規則受制於怎樣的話語機制和意識形態,再次成了文學家和文學研究者關註的焦點。
實際上,從柏拉圖開始,文學存在的合法性和它作為學科的邊界就不時遭到質疑。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認為:“文藝是自然的模仿。”這個自然是以“理式”為藍本的“自然”,所以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層”。在19世紀初,黑格爾曾指出,藝術在工業面前無處容身,“就它的最高的職能來說,藝術對於我們現代人已是過去的事了,因此,它也喪失了真正的真實和生命,已不復能維持它從前的在現實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在他看來,藝術源於感覺、情緒、知覺和想象,是人類的壹種非理性的產物,它用感性的形式去表現和抵達真理。科技的進步壹方面使人類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同時也使其精神生活越加貧乏,在偏重理性、理智、規則和技術的時代,藝術的命運便是走向死亡和終結。
19世紀以來,本質主義意義上的文學概念受到了空前的動搖。尼采、德裏達、巴特、弗洛姆等人都對本質主義的文學觀提出了質疑。近年來,傳統文學觀念的解體出現了加速的趨勢,向當代文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這種語境中,文學研究出現的新趨勢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壹是從宏大敘事向私人化寫作轉變;二是從價值重估轉向價值重建;三是從審美訴求轉向文化文本;四是從精英文學轉向平民文學。
從具體文本形態來看,主要有生態文學、網絡文學、文化文本、短信文學等新的文學類型。
(1)生態文學。生態學本屬於環境科學或生物學的研究領域,但隨著工業社會帶來的全球變暖、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後果,人類不得不承擔起自己的生態責任。當這種責任被文學家以文學形式具體化時,生態文學或環境文學就產生了。“生態文學”作為壹個學科術語,最初是由美國學者密克爾1974年在《生存的悲劇:文學的生態學研究》中提出的,當時他采用了“文學生態學(Literacy ecology)”壹詞。1978年美國學者魯克爾特發表了《文學與生態學:壹次生態批評實驗》,首次使用了“生態批評”的術語。此後,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在文學領域裏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學理框架。隨著生態文學的逐步發展,在文學的未來景觀中,它的存在可能不只是壹種文學樣式,更有可能是壹種生存觀和世界觀。
(2)網絡文學。電腦網絡的出現給當今世界帶來了巨大變化,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用“地球村”和“信息時代”對這種變化作了概括。網絡在人際交流中具有自身快捷方便的優越性,在這種新的環境中,文學領域也出現了網絡文學這個新種類。許多作家和評論家開始對它進行學理上的歸類和研究,有關網絡文學的批評、研究和爭論也在發展之中。網絡文學的出現,對傳統的文學和文學觀念造成了諸多挑戰。但是,網絡文學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前景,在目前還是壹個有很大爭議和值得研究的問題。
(3)文化文本。當今,文學被當成了文化的壹個分支或壹個維度,文學只是其中最具有審美性的藝術表現形式。但是,就文學觀念本身的流變而言,雜文學的壹個重要特征就是其文化性。傳統文學的學科邊界被“文化”這個更加寬泛的概念所拆解和整合。文學的這種轉型與西方的符號學、文化研究的趨勢有很大關系。文化文本的主要特征是文學與文化趨同。經典文學的樣式往往是精英知識分子創作的具有獨立個性的藝術世界,而文化文本卻在文學與大眾文化之間形成了***時態的對應關系。文化文本在西方有多種形態,如後殖民文學、女性文學、都市文學等,在中國則有時尚讀本、文化散文等。所謂時尚讀本,是指“作為壹種新近形成的小說形式的命名,則是對顯現於20世紀90年代初,生成於90年代末期的,在文學市場化時代形成的小說形式的概括與認定。”就其敘事風格而言,常常是對壹種社會原生態的模擬;其美學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時尚性質,復合特征,市場策劃意識,都市流行風格。文化文本的形式非常多,總體來說,呈現出多元***生、雜語喧嘩的局面。所謂文化散文,是指在消費社會的文化市場引導下,個體之間的時空距離和文化差異逐漸縮小,散文從傳統的個體世界的溫柔之鄉,轉向書寫大時代文化品格的文學散文,它往往用壹種厚重的文化歷史反思來進行當下主體人格的重建。
(4)短信文學。網絡和手機的普及促使人類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尤其是手機的大眾持有量在很短時間裏成倍猛增。手機普及的壹個重要結果便是交流的多樣性,如通話、發短信、上網等。在手機時代中,文學也開始以手機短信息的方式廣泛流行。短信文學(或手機文學,“大拇指文學”)的最初形態僅僅是生活交流語言的短信化,後來逐步確立了簡潔、凝練、風趣、幽默的基本話語機制,能在瞬間流傳到四面八方。最初的短信文學只是壹些簡單明快、具有文學色彩的語句或打油詩,後來則出現了簡短精練的詩歌、散文、小說等,甚至也有嚴肅作家介入創作和評獎。這表明,短信文學或手機文學已經引起了文學界的關註,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它或許能以更加成熟的形式進入到文學理論的研究中。
[原典選讀]
所謂生態責任,就是人類對自然整體的責任,所謂回歸自然,就是重返生態整體之中,重新確認人類在自然整體中正確的位置,恢復和重建與自然整體以及整體中的各個其他組成部分的和諧,生死與***的密切關系。
生態文學是以生態整體主義為思想基礎,以生態系統整體利益為最高價值的考察和表現自然與人之關系和探詢生態危機之社會根源的文學。生態責任,文明批判,生態理想和生態預警是其突出特點。
生態文學家和生態文學研究者要探索的核心問題是:人類的文明和發展究竟出了什麽問題,犯了什麽大錯,才導致如此之嚴重,危及整個地球和所有生命的生態危機?自然與人的關系究竟是壹種什麽樣的關系?人類到底應當怎樣對待自然?人類究竟應當做什麽,改變些什麽才能有效地緩解直至最終消除生態危機,才能保證生態的持續存在和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的持續生存?
生態文學及其研究的繁榮,是人類減輕和防止生態災難的迫切需要在文學領域的必然表現,也是作家和學者對地球以及所有地球生命之命運的深深憂慮在創作和研究領域裏的必然反映。
——王諾.歐美生態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06,11,2.
奠定了生態思想之基礎的就是生態文學家(利奧波德),掀起這壹思潮的關鍵人物還是生態文學家(卡森)。生態文學研究或生態批評從20世紀70年代發端,並迅速地在90年代成為文學研究的顯學。
——王諾.歐美生態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
面向即將到來的21世紀,有這樣兩個悲喜交加的預言:下壹個世紀將是“精神障礙癥流行”的時代,下壹個世紀將是“生態學時代”。
——魯樞元.猞猁言說——關於文學、精神、生態的思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247.
所謂“生態學”,似乎已經不再僅僅是壹門專業化的學問,它已經衍化為壹種觀點,壹種統攝了自然,社會,生命,環境,物質,文化的觀點,壹種嶄新的,尚且有待進壹步完善的世界觀。
——魯樞元.生態文藝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26.
由於文藝的審美特性所依存的節律形式和節律感應在文藝生態系統諸因素中無處不在,於是文藝就可以直接地同生態系統層面和諸因素發生生態關聯。
人類生態系統中壹切具有生命之魂和生命之形的因素,都可在文藝中建立自己的對應形式,包括那些在人的現實生活中尚不存在的理想境界,也要把自己的姿影投射到文藝中去造成壹種“虛擬實在”構成人的心理環境。
——曾永成.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學引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148.
所謂環境文學,以強化人們的環境意識為出發點,不僅揭露破壞汙染環境的壞人壞事,環境觀念淡薄的醜事蠢事,還大力謳歌促進環保事業蓬勃發展默默作出貢獻的廣大環保工作者,歌頌關心生態環境,熱心環境的新人新事,新的道德風尚,同時抒寫祖國壯麗山河,描繪大自然和人與大自然美妙和諧的關系,從而升華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操和環境倫理道德,也是它的壹項重要使命。
環境文學是中國文壇上最超前,最具前瞻性的文學,最貼近生命文學的根本。
——曾永成.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學引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325.
什麽是網絡文學?這是個壹直在持續的爭議。我覺得網絡文學就是新時代的大眾文學,互聯網的無限延伸創造了肥沃的土壤,大眾化的自由創作空間使天地更為廣闊。沒有了印刷,紙張的煩瑣,跳過了出版社,書商的層層限制,無數人執起了筆,壹篇源自於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間走進千家萬戶。
傳統文學是壹個大家閨秀,很有氣質,很文靜,但是要慢慢接近才行,而網絡文學就像壹個濃妝艷抹的小姐,誰都可以說說道道,網絡文學吸引人的地方或許正在於此,它有更多的消閑和表達自我的成分,閱讀起來非常輕松。但比起傳統文學來,網絡文學在藝術上還顯得粗糙,隨意,模式也還顯得單壹,它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美的更高要求。
網絡文學使用的不僅僅是文字語言,它還有多媒體的聲音語言和圖像語言,不僅如此,借助壹些新的硬,軟件,網上文學的媒介還能發展到人的嗅覺,味覺,觸覺,達成真正的審美通感,讓人在電腦上體驗到心跳,體溫,暈眩,過敏等微妙的心理變化。
大眾審美文化選擇渠道的拓寬,改變了許多人的欣賞習慣,又培養了新壹代“媒體族”,把文字閱讀與聲音,圖片,動畫等視聽觀賞結合起來,其多感覺通道的全方位接納,遠比單純的文字閱讀來得直觀和過癮,所以有專家預測,未來的文學,更多地將是作為綜合性的電子藝術的組成部分或附屬品而存在,如電視劇的腳本,電子遊戲的說明詞,多媒體藝術的文本等。
網絡文學的崛起使傳統的文學藝術類型劃分悄然發生著變化:在這裏,紀實文學與虛構文學,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抑或傳統文學類型中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的四分法,都已變得模糊。
在創作手段上,網絡作者首先需要以機換筆,讓苦役般的“碼字兒”變成輕松的鍵盤輸入,也可以運用萬通筆或無線壓感筆作手寫輸入,或是在交互式語音平臺上進行語音輸入。
構思方式上,傳統的文學構思完全是個人化的藝術思維,即使是集體創作,其集思廣益的範圍也是十分有限的,而網絡創作則不然,它可以由首創作者設定某壹文學題材框架或文體類型,讓互聯網上的眾多網民***同就這個題目發表意見,進行群體性藝術構思,然後集中大家的藝術智慧進行創作。
在價值取向上由藝術真實向虛擬現實變遷,現實主義文學的客觀現實,浪漫主義文學的情感寫實,和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觀真實在網絡時代都趨於消解,因為網絡文學只註重文本自身所營造的虛擬世界,以及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表達。
網民們衡量網絡文學的價值很少再有意義的探究和隱喻的延宕,有的只是對多媒體或超媒體感覺的全方位敞開,這時個人的興趣和當下的感受將是選擇和評價網絡作品的基本尺度。
——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論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8,9,44,45,45,46,47,48,49.
20世紀的中外文學,不約而同地經歷了壹場由雜到純,再由純變雜的演變,先是由雜到純,不僅把古老的廣義的人文寫作劃分為文史哲的等不同方式,而且文學文體的分化也是日益細密;20世紀後期的文學則從這種文體的純粹中突圍出來,走向邊界模糊的雜文學。
——蔣述卓.批評的文化之路·總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2.
後現代主義則認為藝術和文化的軌跡,已經從獨立的作品轉移到藝術家的個性上,從永恒的客體轉移到短暫的過程中,藝術不再是觀照的對象,而是壹個行為,壹個事件,這標誌著藝術家感情化藝術魅力的匱乏,已經退化到直接震動感官的地步。
——王嶽川.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0.
他(詹姆遜)在演講中前提式地區分了泛文人類學文化和日常生活文化的異同,指出文化工業的產品泛濫使得研究者必須先把對象當作文化的產物才能認識出其中的意義和本質,而現代後現代的社會事實把這些對象都轉化成了“文化文本”。
——楊俊蕾.中國當代文論話語轉型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86.
……讀本意味著多元意義空間,多種信息內容,多重技藝手段。與小說比較,讀本則具備了復合功能。像壹只拼盤,或者說像壹只百寶箱,但凡與“時尚”相關聯的內容要素和藝術元素,作家都運用近乎後現代藝術的拼貼技能,加以整和式組構,從而形成多元色調多義空間的復合體——“時尚讀本”。
……
……準確的市場調研,清晰的時尚內容定位,快速的寫作生產,新奇形式的包裝與多樣化的作品推廣方式,是時尚讀本創作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市場意識。
……
時尚讀本的形式美感與意義功能,與摩天大樓,仿古建築,精品店,步行街,超市,酒吧等都市物態風景相匹配,形成可供人觀賞,把玩,休閑,怡趣的都市流行格調時尚風景,從這個意義上說,時尚讀本是當今都市文化流行風格在文學創作中的反映,都市流行時尚是時尚讀本及時追攝描摹的題材內容和風格形態……
……
從文學社會學角度說,時尚讀本寫作作為都市欲望化時尚化的符號性文本,可以成為我們研究當代都市文化心理的文獻性文本,在時尚讀本中,準確而及時地記錄著都市時尚元素的組合與流變趨向,傳遞出都市文化心態,生命形式,情感欲望空間的人生信息。
……時尚讀本的復合性能也在壹定程度上拓展了“小說”文體的形式疆界與藝術空間,雖然時尚讀本的復合特征明顯留有受後現代主義影響的拼貼性,顯得粗糙生硬,但它體現了當代文化多元性復合性社會背景下的文學形式的變化趨向。
——李俊國.時尚讀本:當下小說創作的新型品種[M]//中外文化與文論:第10輯.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55-59.
文化散文的高漲,是散文到達豐富深刻內涵的主要元素,以余秋雨,周濤,張承誌,史鐵生等人為代表的散文新流向,代表了當代散文文化反思的新高度與主體人格重建的深遠指向。
在藝術品位上,他們的散文體現出來的“大品意識”,“大散文”氣勢,遠在多年來散文柔弱,纖巧,瑣碎壹類平庸作品之上。
散文在他們筆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蘊涵深厚而瀟灑靈動。他們以開闊的視野,凝重的思想厚度,深刻的人生體驗和不拘壹格的行文氣勢,為散文變革潮湧增添了厚重堅實的力量。
——魏天祥.九十年代文藝新變化研究[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67-68,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