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謂後附提稱語,用於文言書信,如,運使學士閣下(王安石《上杜學士言開河書》)、虹生十四兄親家年大人情右(龔自珍《與吳虹生書》);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臺鑒、母氏慈鑒、賢弟如晤,等。
現將常見提稱語列表如下: 足下 古代最初用為下對上的敬稱,後來書信中多用於同輩之間。 膝下 舊時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親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時常依於父母膝旁,家書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對父母的親愛、眷依之情。 垂鑒 賜鑒 鈞鑒 尊鑒 臺鑒 鑒,即古代鏡子,有審察的意思。
用作書信提稱語,就是請閱看的客氣說法。垂,含居高臨下之義。
賜,上給予下叫做賜。鉤,古以鉤陶喻國政,後稱宦官多冠以鉤宇。
垂鑒、賜鑒、鈞鑒,多用於對上、致年高德劭者的信中。尊鑒,可用於尊長,也可用乎輩。
臺鑒適用較廣,“臺”有“高”義,對熟識或不熟識的尊長、平輩,皆可使用。 勛鑒 道鑒 大鑒 英鑒 偉鑒 雅鑒 惠鑒 對身居高佼、有功勛業績者,可用“勛鑒”。
對道德君子、望重學者,可稱“道鑒”。大、英、偉、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義,宜用於友朋往來書信。
“惠鑒”,就是賞閱的意思,但語意分量較“賜鑒”為輕,適用於壹般書信,師長對已獨立的後輩學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鑒 愛鑒 雙鑒 芳鑒 致母親,可稱“慈鑒”。
夫妻,或情意親密的男女之間,可用“愛鑒”。給友朋夫婦二人之信,可用“雙鑒”。
女子間往來書信,可用“芳鑒”。禮鑒 給居喪者信,用“禮鑒”。
如,愛國之士李公撲遇害後,周恩來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稱“張曼筠女士禮鑒”。 公鑒 ***鑒 同鑒 用於致團體或多人的信函,可於所列人名之後,書“諸先生***鑒”等。
道席 講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道席,多用為學生對師長的尊稱。
講席、教席,也是對從事教育、講學者的敬稱,但用於平輩間,寫信人與受信人不必有師生關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對文士的敬稱,文人間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傳世垂史。
覽閱知悉 壹般用於長對幼、前輩對晚輩的稱呼之後。 啟辭 啟辭,就是信文的開場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
啟辭理應屬於信件正文的壹部分,由於舊時尺牘中,這部分形成了壹系列的套語,在現時書信中還常可以看到,所以將此單獨提出,分兩類舉例以供參考: (1)表示寫信人以誠懇的態度,請受信人閱讀信文。如: 敬稟者 寫信人自稱是恭敬地稟陳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稟告的話,用於致父母尊長的信,如“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
跪稟者 義同“敬稟者”,用於子孫對尊長。 即稟者 同上。
敬啟者 寫信者自謙為恭敬地陳述事情的人,表示請對方允許自己告訴下面所寫的內容。既可用於同輩,也可用於下對上。
謹啟者 謹,是謹慎、鄭重的意思。用於同輩。
徑啟者 徑,這裏是直截了當的意思,壹般公私書函通用。 拜啟者 拜,表敬詞。
用於友朋往來書信。 敬呈者 與“謹呈者”,皆用於下對上的公私書函。
懇啟者 用於平輩,表示下面信文將寫求助於對方的內容。 茲啟者 茲,這裏,現在。
茲啟,意即今在此陳述。態度客觀平和,不含明顯敬意。
哀啟者 向親友報喪的書信用此。 復稟者 用於對尊親或上級的回信復稟。
對平輩可用“再啟者”。 專啟者 用於專談某實事的書信。
(2)根據具體情況,或作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如: 頃誦華箋,具悉壹切。
忽奉手教,獲悉壹是。奉誦鈞諭,向往尤深。
頃獲大示,井所賜物。惠書奉悉,如見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頓開。披誦尺素,謹表葵私。
數獲手書,至感厚愛。展讀瑯函,甚感盛意。
接閱華簡,幸叨莫逆。捧讀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詞意深美,壹啟蓬心。正切馳思,頃奉華翰,快慰莫名。
頃得手示,欣悉康泰,至為寬慰。蒙惠書並賜大著,燦若河漢,拜服之至。
叠接來示,因羈瑣務,未及奉復,深以為歉。臺函奉讀多日,未即修復,萬望海涵。
大劄敬悉,稽復乞諒。欣奉惠書,敬聆喜訊,不勝忭賀。
接讀手書,知君抱恙欠安,甚為懸念。久慕鴻才,今冒昧致書,以求教誨。
別來無恙 久不晤見,甚念賢勞。暌違日久,拳念殊殷。
久疏通問,時在念中。壹別經年,彌添懷思。
日前曾奉壹函,諒已 先塵左右。前此壹函,想已達覽。
其實,寫信也是寫文章,此類啟辭套語,雖可采用,卻不必拘泥,盡可以千變萬化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啟辭套語也是可以省略的。
比如,現在不少人寫信,習慣於壹開頭即用“妳(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這封信就沒法往下寫似的。先向收信者問候致意,原是不錯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則未免呆板單調了。
2. 文言文書信的書寫格式正文
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
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壹行空兩宇開始書寫。
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壹律,以表情達意準確為原則。壹般
說來,應先談談有關對方的事情,表示關切、重視或謝意、敬意,然後再談自己的事情。
正文寫好後,如發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後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
白處,並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後面寫上“又及”或
“再啟”字樣。
結語
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壹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
式書信中也形成了壹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這裏不妨臚列若幹,供參考。
書短意長,不壹壹細說。
恕不壹壹。
3. 關於文言文寫信的格式寫信的格式: 給----的壹封信(可要可不要) 尊敬的---(頂格寫) (空二格)先向對方問好 正文 此致 敬禮(另起壹行,要頂格寫) 寫信人署名 寫信日期 以上就是壹般書信的格式,實際運用時,也可稍作變化。
信封的格式: 收信人郵編 收信人地址 收信人姓名 發信人地址 發信人姓名 發信人郵編 PS:當然,妳只寫收信人的信息也可,但萬壹地址不正確,就退不回來了。 中文信封為豎寫樣式。
右上起書寫收信人的地址 中間有壹個豎長方紅色框,寫上收信人的尊姓大名和臺鑒,壹般寫“先生”之類居多。 左邊偏下寫上寄信人的適當的落款。
通知的格式: 各種類型的通知各有不同的寫法。以下介紹各類通知標題和正文的壹般寫法: 1.標題。
通知的標題有完全式和省略式兩種。完全式標題是發文機關、事由、文種齊全的標題,省略式標題則根據需要省去其中的壹項或兩項。
省略式標題有如下三種情況: (1)省略發文機關。如果標題太長,可省略發文機關。
如“關於縣級市經濟管理權限的通知”,這個標題便省略了發文機關。省略發文機關的標題很常見。
如果是兩個單位以上聯合發文,不能省略發文機關。 (2)省略多余的“關於”和“通知”字樣。
發布性和批轉性通知的標題由“發文機關+發布(批轉、轉發)+被發布文件標題+通知”構成。被發布、批轉、轉發公文為法規、規章時,壹般應加上書名號,有時由於被批轉、轉發公文標題中已有“關於”和“通知”字樣,或者被批轉、轉發的公文標題比較長,這時,通知的標題壹般可保留末次發布(批轉、轉發)文件機關和始發文件機關,省略去多余的“關於”和“通知”字樣。
否則,就會出現壹個標題中有多個“關於”和“通知”的現象,顯得很長,讀起來也拗口。如:“**縣人民 *** 關於轉發《**市人民 *** 關於轉發〈**省人民 *** 關於轉發人事部關於***同誌恢復名譽後享受**級待遇的通知〉的通知》”。
這個標題有四個層次,用了三個“關於轉發”,兩個“的通知”,很不順口。可把這個標題簡化為“**縣人民 *** 轉發人事部關於***同誌恢復名譽後享受**級待遇的通知”。
至於被省、地區等轉發過的內容,可在轉發意見中交待清楚。 (3)省略發文機關和事由。
如果通知發文範圍很小,內容簡單,甚至張貼都可以,這樣的通知標題可以省略發文機關和事由,只寫文種“通知”二字。 2.正文。
通知的正文主要包括原由、事項、要求三部分。主體在事項部分。
下面分別介紹幾種通知正文的寫法: (1)指示性通知的寫法。指示性通知的正文,壹般先寫發文的原由、背景、依據;在事項部分,或寫發布行政法規、規章制度、辦法、措施等,或寫帶有強制性、指揮性、決策性的原則(或指示性意見)、具體工作要求等。
指示性通知的事項,壹般具有影響面較大、比較緊急和有壹定的政策性的特點。 (2)批示性通知(批轉、轉發性通知)的寫法。
批轉與轉發性通知正文寫法大體相同。可以把這兩種通知稱為“批語”,把被批轉、轉發的文件看做是通知的主體內容。
批語的內容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 1)說明批轉的目的或陳述轉發的理由; 2)對受文單位提出貫徹執行的具體要求; 3)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補充性的規定。 用通知批轉或轉發下級機關、不相隸屬機關和上級機關的公文時,對被批轉和轉發的文件已起到了壹種公布、認可或推薦的作用。
從構成上看,這種通知由批語部分和批轉或轉發文件組成,批語和被批轉或轉發文件都不能單獨作為壹份文件。如果批語脫離被批轉或轉發文件,沒有實際依托內容,不能單獨行文;如被批轉或轉發文件離開批語則不能納入通知的內容,不能體現發文單位的意圖,沒有批語予以的權威性和合法地位。
(3)事項性通知的寫法。事項性通知正文的寫作,要使受文單位了解通知的內容(即事項),以及做什麽,怎樣做,有什麽要求。
正文壹般分三部分。? 第壹部分是開頭,壹般是說明為什麽要發此通知,目的是什麽。
第二部分是主體,即事項部分,將通知的具體內容壹項壹項列出,把布置的工作或需周知的事項,闡述清楚,並講清要求、措施、辦法等。這類通知多數用於布置工作,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工作通知”。
第三部分是結尾,多提出貫徹執行要求,如“請遵照執行”,“請認真貫徹執行”,“請研究貫徹”等習慣用語,也有的通知結尾不寫習慣用語。 寫事項性通知,要開門見山,忌轉彎抹角。
在敘述事項時,要突出重點,把主要的、重要的寫在前面。根據需要,主要的內容可詳寫,講清道理,講明措施,次要的內容則盡量簡略,扼要交代即可。
在語言表達方面,通知主要以敘述為主,對下級單位提出要求。有時可以適當做壹些分析、說理。
但通知中的說理不像議論文的說理那樣要有嚴密的邏輯性,只要抓住關鍵問題,用簡潔的語言把道理闡述清楚即可。 (4)知照性通知的寫法。
知照性通知的正文,只要寫清楚行文的依據、目的和事項即可。要求文字簡練、明白。
(5)會議通知的寫法。會議通知依據其不同類型,有不同的寫法。
通過文件傳遞渠道發出的會議通知,壹般應寫明召開會議的原因、目的、會議名稱、主要議題、到會人員、會議及報到時間、地點、需要的材料等,通常采用。
4. 急需壹篇文言文格式的書信壹封趙公尊鑒慈鑒:
自甲戌秋冬壹別,今已數載.時局顛沛,手足流落展轉漸失於川蜀,今至滬上,方與賤妹聚首,聞公已旅居海外,遙想當日寒窗之下頗受尊駕教誨,受益余生不禁切切,未知何日可復剪東窗之燭,高談暢飲,續忘年莫逆之懷.
今愚已完婚,拙荊乃北都人氏,雖非望族,然自幼蒙於賢明,是故女子短視,不以國家之計,民族之舉為念,而內子卻頗有先祖遺風,慕革命之風采.我等視江山社稷民族獨立為終身之事,必將發奮而圖之,此亦不枉公當年之於諄諄感言矣.
此去壹別,天涯海閣,如我夫婦橫遭飛禍,著公念在舊日之情誼,將賤妹好生安置,家中手足僅存此壹,舍弟隔年義於南京,家中盡沒.
愚此番北上,已具必死之心,多說無益,唯此壹事托張兄捎書尊駕,如蒙眷顧,泉下自安,如來生有幸,自當鞍前馬後,為奴供趨.
5. 古文寫信格式和用詞古文書信書寫格式:提稱語、啟辭、正文、結語、祝辭、署名、附候語及補述語壹、提稱語提稱語是附在稱謂後面,提高稱謂的語詞。
提高稱謂,也就是對受信人進行尊敬擡舉的意思,如,運使學士閣下(王安石《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某公道席、某先生臺鑒、母氏慈鑒、賢弟如晤,等。有的提稱語除提高稱謂之外,還有請受信人察閱此信的意思,如“賜鑒”、“青鑒”等。
我國傳統書信中常用的提稱語很多,使用時要特別註意與稱謂的配合。二、啟辭 啟辭,就是信文的開場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
常見的啟事敬辭“敬稟者”,意思是說:“我恭敬地稟告的事情如下。”啟辭又分為兩類。
(1)表示寫信人以誠懇的態度,請受信人閱讀信文。 (2)根據具體情況,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
三、正文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
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壹行空兩宇開始書寫。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壹律,以表情達意準確為原則。
四、結語寫信對人敘事論理,說完正事就結束,收得太急,顯得不太禮貌,因此要說上壹兩句客氣話,就象平常至朋友家聊天,臨告辭之前需要說幾句過渡,完了再告辭。書信中如“臨書翹企,敬候佳音”、“因故遲復,請諒”等等。
結尾敬語,敬告對方談話到此結束,與前段的啟事敬辭相呼應。前頭用“敬啟者”,後面“敬此”、“肅此”;如果前頭用“茲復者”,後面則用“專此”、“草此”之類。
五祝辭祝辭,就是書信結尾時,對收信人表示祝願、欽敬或勉慰的短語,如“即頌近安”之類。 其中,“即頌”等詞,緊接正文末尾書寫;“近安””等詞,另起壹行,頂格書寫。
如果祝頌語的文字較多,也可獨立占行,空兩字寫起,不必分拆成兩部分。如果信箋下方余地充分,或者為了突出祝辭,也可將“祝”、“頒”、“此致”等宇樣獨占壹行,空四格書寫,而將“安”、“好”、“敬禮”等另行頂格書寫。
頂格書寫的祝辭後壹般不加標點符號。祝辭應根據具體情況恰當擇用。
六署名 箋文結尾,要寫上發信人的名字和寫信的時間。需要註意的是,應在名字之前加上相應的自稱,名字之下要選用適當的禮告敬辭。
七、附候語及補述語 附候語是附帶問候的辭令。附後語通常有兩種情況:1、寫信人附帶問候受信人身邊的親友例如:①令尊前乞代請安(附帶問候受信人的父母)②令兄處乞代候(附帶問候受信人的兄長)2、寫信人代自己身邊親友問候受信人例如:①廣平及海嬰隨叩(附帶代妻兒行禮問候)②家父囑筆問候(附帶代父親問候)附候語的寫作應特別註意三點:壹是要註意稱謂的恰當,二是另行寫起,三是力求簡練。
補述語,即信寫畢之後又要補充說明的話語。補述語壹般用“又及:”、“又啟:”加以提示。
補述語不宜過長。用詞:開頭語:惠書敬悉,情意拳拳。
接獲手書,快慰莫名。 昨得手書,反復讀之。
諭書敬讀,不勝欣慰。 拳拳盛意,感莫能言。
頃接手示,甚欣甚慰。久不通函,至以為念。
前上壹函,諒已入鑒。 喜接來函,欣慰無量。
頃奉惠函,謹悉壹切。 頃接手示,如見故人。
得書甚慰,千裏面目。得書之喜,曠若復面。
數奉手書,熱摯之情,溢於言表。頃奉手教,敬悉康和,至為欣慰。
久未聞消息,唯願壹切康適。手書已接多日,今茲略閑,率寫數語。
欽佩語:奉讀大示,向往尤深。 喜接教誨,真解蒙矣。
大示拜讀,心折殊深。謹蒙悔語,用祛塵惑。
大作拜讀,敬佩之至。 頃讀惠書,如聞金石良言。
久欽鴻才,時懷渴想。 德宏才羨,屢屢懷慕。
蒙惠書並賜大著,拜服之至。思念語:分手多日,別來無恙?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別後月余,殊深馳系。壹別累月,思何可支? 海天在望,不盡依依。
別後縈思,愁腸日轉。離別情懷,今猶耿耿。
別來良久,甚以為懷。 近況如何,念念。
前上壹函,諒達雅鑒,迄今未見復音,念與時積。問候語: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陽春三月,燕語雕梁,想必心曠神怡!當此春風送暖之際,料想身心均健。 春日融融,可曾乘興駕逰?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
時欲入夏,願自珍重。赤日炎炎,萬請珍重。
漸入嚴寒,伏福躬無恙。入秋頓涼,幸自攝衛。
汗暑無常,伏維珍重自愛。自述語:敝寓均安,可釋遠念。
闔寓無恙,請釋懸念。 賤體初安,承問極感。
賤軀如常,眷屬安健,聊可告慰。 微恙已愈,頑健如往日,免念。
祝賀語:欣聞。
謹寄數語,聊表祝賀。 謹以至誠,恭賀。
喜聞。
,由衷快慰,匆致此函,誠表賀意。
致歉語:惠書敬悉,甚感盛意,遲復為歉。 音問久疏,抱歉良深。
久未通函,甚歉。結束語:草率書此,祈恕不恭。
匆此先復,余後再稟。 特此致候,不勝依依。
臨書倉卒,不盡欲言。 謹申數字,用展寸誠。
書不盡意,余言後續。諸不具陳。
謹申微意。 請長紙短,不盡依依。
言不盡思,再祈珍重。日來事忙,恕不多談。
專此奉復辟。 手此奉復。
敬候回諭。
6. 問壹下,古代的書信格式樓上說的很全了,我這裏給妳壹個範例吧(民國時期的文言書信):是妻子寄給丈夫的,夫妻之間也屬平輩,供參考:註意文言書信是豎著寫的! 某某親鑒: 陌頭之柳色已綠,而君之音信久杳(音咬),每日登樓,不覺望眼欲穿矣。
我初非效尋常女子,徒以兒女之情,與其丈夫相膠(音嬌)擾,特每隔若幹時,亦當壹通消息,使我知君在外情形,以慰遠念。且高堂有白發慈親,終朝倚閭(音驢)望君消息,君果在外另有佳遇,忘有閨中黃臉婦,獨不念生身之老母耶?我作此言,初非疑慮過甚,輕君人格,實以過去情形而言,殊覺心有難安。
須知酒能亂性,色足戕(音槍)身,酖(音丹)毒妖狐,豈容迷亂;前此之事,幾至失足,君豈遽(音句)忘?尚望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並以近狀詳為告我。是為至盼!手此,敬頌 旅安! 妹某某謹啟某月某日 下面附帶壹個寫給父母的,供您參考,謝謝: 父\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 暌(音魁)隔庭闈,瞬已兩月,孺慕之情,與時俱積。
比維新禧(音喜)安吉福體康強,至慰遠懷。女自歸某門,深蒙舅姑及夫子垂愛,凡事不令操勞,小姑輩亦互相親睦,無異同胞,故壹切起居,無不慣適,足紓(音書)雙親之垂註也。
惟自幼生長家庭,壹旦驟離膝前,不能不時時憶念。壹俟(音四)來月初旬,即擬稟明舅姑,歸寧壹次,藉以親承色笑,壹慰依戀之情也。
先此馳稟,敬叩 福安! 女某某叩稟某月某日。
7. 書信的正確格式①稱呼:頂格,有的還可以加上壹定的限定、修飾詞,如親愛的等。
②問候語:如寫"妳好"、"近來身體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不過很少。)
③正文。這是信的主體,可以分為若幹段來書寫。
④祝頌語。以最壹般的"此致"、"敬禮"為例。"此致"可以有兩種正確的位置來進行書寫,壹是緊接著主體正文之後,不另起段,不加標點;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壹行空兩格書寫。"敬禮"寫在"此致"的下壹行,頂格書寫。後應該加上壹個驚嘆號,以表示祝頌的誠意和強度。
稱呼和祝頌語後半部分的頂格,是對收信人的壹種尊重。是古代書信"擡頭"傳統的延續。古人書信為豎寫,行文涉及對方收信人姓名或稱呼,為了表示尊重,不論書寫到何處,都要把對方的姓名或稱呼提到下壹行的頂頭書寫。它的基本做法,為現代書信所吸收。
⑤署名和日期。寫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寫在祝頌語下方空壹至二行的右側。最好還要在寫信人姓名之前寫上與收信人的關系,如兒***、父***、妳的朋友***等。在下壹行寫日期。
如果忘了寫某事,則可以在日期下空壹行、再空兩格寫上"又附",再另起壹行書寫未盡事情。
書信歷史悠久,其格式也幾經變化。今天,按通行的習慣,書信格式主要包括五個部分:稱呼、正文、結尾、署名和日期。
擴展資料
手書是親手寫的信。相對含有重視、真實非假冒等意味在內,所以常區別於壹般書信別稱。
如《漢書·薛宣傳》:"馮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書相曉,欲君自圖進退。"
"暴章"即揭露。"手書還稱"親筆信"、"手劄"、"手翰"、"手啟"、"手柬"、"手筆"、"手記"、"手帖"、"尺墨"等等。
舉例如下:
手劄: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詩:"手禮八行詩壹篇,無由相見但依然。"
手翰: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是以前狀,輒述鄙誠,眷惠手翰還答,益增欣悚"
手啟:《三國演義》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親母,時常饋送物件,必具手啟。徐母亦作手啟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臺省·房心宇侍禦》:"房念眾咻不止,其勢且孤,乃盡出二給事先後托請諸手柬呈上覽。"
尺墨:《翰苑新書·戴象麓(上贛州周府判啟)》:"編摩尺墨,披瀝寸丹。"
手筆:親手寫的或畫的東西叫手筆。因此親筆信也叫手筆。劉禹錫《上杜司徒啟》:"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書壹函。"
手記、手帖:親自寫的文章、書信之類稱"手帖";親筆寫的筆記、日記、書信稱"手記"。如明代張居正《與薊鎮督撫書》:"昨偶因趙帥,以李自馨手帖見寄。"魯迅小說《傷逝》副題為"涓生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