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區別:
1、文言文和現代文形成使用的時間不同:
文言文: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當代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現代文:是在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才取得正式書面語的資格。
2、文言文和現代文語言的表述方式不同:
文言文:就是修飾過的語言,即書面語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的,在中國古代長期占據統治地位。 最後壹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現代文:表達是沒有通過修飾過的。比較通俗易懂。
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現代文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文言文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裏,“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3、文言文和現代文語言的特征不同:
文言文:其特征是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現代文:淺顯通俗,在語言上,生動、潑辣、粗獷、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表現力。
擴展資料:
白話文比文言文更容易,更能清楚的表達人們說話時的意思,而文言文,很難理解字面意思,壹定要用腦筋,經過反復思考才知道所表達的意思,白話文呢,很容易表達自己所認為的東西,方便易懂。
白話文是中國發展的需要,它簡練,通俗易懂。以白話文運動為發端的文學革命,對傳播新思想,繁榮文學創作,推廣國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
“五四”白話文運動,它廣泛吸收了西方的詞匯資源、語法結構,在語言、文字、思想等多層面展開,這場運動不只是“語言內部的自足變革”,它同整個思維觀念的革新及國家現代化運動緊密聯系。“白話”與“文言”的較量,很大層面上也是兩種不同價值體系與社會意識形態的撞擊。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壹、概念不同 1、文言文是以古漢語文雅的口語為基礎的書面形式,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平常的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2、白話文是指“漢語書面語”的壹種。
它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於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小說等,及宋元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的。
二、特點不同 1、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2、白話文,淺顯通俗,在語言上,生動、潑辣、粗獷、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表現力。綜觀“五四”白話文運動,它廣泛吸收了西方的詞匯資源、語法結構,在語言、文字、思想等多層面展開。
這場運動不只是“語言內部的自足變革”,它同整個思維觀念的革新及國家現代化運動緊密聯系。“白話”與“文言”的較量,很大層面上也是兩種不同價值體系與社會意識形態的撞擊。
三、歷史起源不同 1、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為壹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範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2、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清末的“新文體”是夾用口語的“通俗文言文”。
“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象小腳放大的“語錄體”。三十年代的“大眾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文體改革趨於成熟。
言文脫節、格式束縛,早在唐宋時代就有人出來反對。唐代韓愈(768-824)提倡散文,反對駢體,史稱“文起八代之衰”。
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駢體起源於漢魏,成熟於南北朝,講究對仗和聲律,四字六字相間,稱“四六文”。
韓愈反對這種註重形式、束縛思想的文體,提倡接近口語、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體恢復到未受駢體束縛以前的時代,所以稱為“古文運動”。“古文”其名,“革新”其實。
唐代寺廟,宣傳佛教,用講故事的方法吸引群眾。壹邊展示圖畫,壹邊說唱故事。
圖畫稱為“變相”,說唱底本稱為“變文”。有散文韻文相間的,有全部散文的。
後世發展成為鼓詞和彈詞。這是早期的白話文學。
百度百科-文言文 百度百科-白話文。
3. 古文與現代文有什麽不同妳好,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第壹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
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
“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
所以,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麽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這當然是無疑的。
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
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麽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壹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
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
第壹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
它說明兩層意思:其壹,指明文言文本是壹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壹,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壹種文體。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那麽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麽“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麽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只不過人們忽略了壹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
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采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關系。某種形式上,壹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
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壹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壹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麽說的麽?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態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並無大的區別。
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只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至於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復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壹種文體。
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壹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 當代文言文復興的價值 文言文復興,是當代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熱點之壹。
它的產生與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產生壹樣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都是中華民族復興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文言文復興從表面看來是對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的否定,實質上則是對白話文運動的引伸。
白話文的風行極大地增加了廣義文化的受眾,但卻使傳統中國文化的直接受眾越來越少——因而就使中國文化的傳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正是基於完整、準確地傳承中國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復興才成為歷史的必然。
文言文復興不能否定白話文的存在和價值。 中國大陸的文言文復興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萌芽的。
文言文復興的概念是青年學者劉周在“中國文化復興的第壹步(倡議書)”中明確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報》“百城賦”的推出,表明了國家對待文言文復興的態度。
文言文復興的倡議書由壹位青年學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復興的發展後勁非常有力。 現代文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2、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 3、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聯想、想像、象征、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先抑後揚、以小見大、托物言誌、借物喻理、寓理於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5、語句在表情達。
4. 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而文言文則是官方的語言,屬於書面語,白話文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平民百姓不懂什麽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來作為日常會話.但白話文才是中國歷史上占絕對多數使用人口和使用頻率的漢語.而現代文就是從這個平行的漢語中演變而來的,主要指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建立起來的語言體系,特別是語法體系.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唐宋白話文文學、元代的戲曲、明代的像《三言兩拍》等古代文學作品中窺視到古代的白話文跟現代文其實並沒有象跟文言文壹樣的太大的差別.如果不能考證它們的發音,起碼它們的語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紙面上是壹目了然的.古代的白話文經五四的現代白話文到現代文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現代人把西方的語法給它做了條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詞匯.。
5. 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而文言文則是官方的語言,屬於書面語,白話文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平民百姓不懂什麽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來作為日常會話。
但白話文才是中國歷史上占絕對多數使用人口和使用頻率的漢語。而現代文就是從這個平行的漢語中演變而來的,主要指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建立起來的語言體系,特別是語法體系。
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唐宋白話文文學、元代的戲曲、明代的像《三言兩拍》等古代文學作品中窺視到古代的白話文跟現代文其實並沒有象跟文言文壹樣的太大的差別。如果不能考證它們的發音,起碼它們的語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紙面上是壹目了然的。
古代的白話文經五四的現代白話文到現代文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現代人把西方的語法給它做了條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