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陳皮制作技藝是新會人通過反復的研究、實踐、從種源、采收、加工、炮制、包裝銷售的每壹個細節積累出完整的產業體系和產品體系。新會作為陳皮的地道藥材產區,具備了深厚的積累。新會專門種柑取皮始於18世紀。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的《新會鄉土誌》記載,新會陳皮為當時主要物產之壹。在1912年前後,新會城有經營新會陳皮的專營店30間,兼營葵扇的商號五六間。當時,新會陳皮被運到上海、重慶、廣州3個主要市場,然後轉銷到中國各地。抗日戰爭前,新會每年產新會陳皮量約700噸,仍未能滿足中國各地需要。
這樣大批量的新會陳皮,由各商號向小販收購後,再行分銷、批發和零售,而小販則到全縣各鄉村作零散收購。每到冬至前後,小商販就攜帶片糖,按質論價與人換購柑皮,叫“柑皮換糖”。1945年抗戰勝利後,有些小販,更攜帶花生油下鄉換購柑皮,叫“柑皮換油”。而也有攜帶火柴、牙膏等生活用品的小販,下鄉換購陳皮,稱作“柑上皮換生活用品”等等。
歷史上,壹般每斤幹柑皮,可換片糖五六斤,如果遇著柑皮漲價,可換到十五六斤。壹斤上等皮最高價時,可換到6斤生油。而柑皮與稻谷的比價,通常為壹擔頭紅皮可換稻谷15—20擔,高峰期壹度換稻谷110擔。而非新會產的,每擔僅值四五元,而新會柑皮上等的每擔值100多元,最差的也值十四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