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是1915年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壹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壹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五四文學革命是指從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運動後壹段時期裏發生的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變革。這場文學革命,是由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首先發起的。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壹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聯系: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從思想、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五四運動前後,五四文學革命的理論和主張帶上更為鮮明的反封建色彩。
擴展資料
五四運動事件起因
1919年1月,第壹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壹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壹,參加了會議。
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壹條”等正義要求,但巴黎和會不顧中國也是戰勝國之壹,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此消息傳到中國後,北京學生群情激憤,學生、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的無理行徑,並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在這種情況下,和會代表提交了關於山東問題的說帖,要求歸還中國在山東的德租界和膠濟鐵路主權,以及要求廢除《二十壹條》等不合法條約。
但結果,北洋政府屈服於帝國主義的壓力,居然準備在《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上簽字。最終,英、美、法、日、意等國不顧中國民眾呼聲,在1919年6月28日還是簽訂了《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送日本。
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政府的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
百度百科——新文化運動
百度百科——五四文學革命
百度百科——五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