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新時期地質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途徑淺析

新時期地質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途徑淺析

章陽陽 王曄 朱曉芳

(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 南京 210007)

摘要 地質文化是推動地質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地質人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凝練的崇高精神和寶貴財富。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地質找礦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對地質文化也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在指出現有地質文化建設中的不足之處的基礎上,提出構建新時期地質文化的重要意義、建設目標和具體途徑,希望對地質找礦戰略行動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 地質文化建設 必要性 途徑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加快,對礦產資源需求日益擴大,地質工作愈加重要。為了實現新的突破,2011年,國土資源部發布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目標是建立重要礦產資源儲備體系,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和產業支撐。而要實現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就必須解決機制問題,從行業文化角度來說,就是要實現制度文化創新。在此背景下,作為與地質事業相輔相成的地質文化也進入壹個新的發展階段,應隨著經濟體制、地質工作管理體制的變化而隨之變化,因此,要對“三光榮”精神予以總結、提煉、傳承和弘揚,進行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1 我國地質文化發展的歷史沿革

地質文化是地質事業發展的血脈和靈魂,它是地質人在長期艱苦創業過程中形成的主人翁精神,也是民族傳統文化中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感在地質工作領域的具體體現。地質文化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而是推動地質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地質文化的產生是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的,從目前來看,主要有兩個重要的時期。第壹次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頭15年。由於我國的地質事業起步於落後、混亂的近代中國,因此從壹開始就帶著自強不息與科技強國的精神追求。新中國成立後,地質事業發展迅猛,地質文化也在行業隊伍建設、地質找礦、科學研究等各項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期間,產生了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很多影視作品也對此做了反映,在群眾中產生了廣泛影響。第二次地質文化的高潮產生於改革開放後的10年間。改革開放後,地質行業精神有了新的內涵,出現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四特別精神”,激發了地質工作者吃苦耐勞、拼搏進取、開拓市場、在艱苦的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的信心和勇氣。“三光榮”和“四特別”精神是無數地質人凝練的崇高精神和寶貴財富,是地質人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

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地質文化也被賦予了新的要求。國務院在《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中強調:“繼承和發揚‘三光榮’的優良傳統,在新時期地質工作中再創輝煌”,這實質上是從繼承和發展的角度,指出了新時期地質文化建設的方向。而在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之際,特別是出現反映地質隊員艱苦奮鬥的“青藏精神”之後,地質文化發展有望迎來第三次高潮。

2 當前地質文化建設中的不足之處

2.1 文化氛圍比較封閉

地質行業相對封閉,從業人數也少,導致社會上大多數人對地質行業了解甚少,地質工作者的大量感人事跡由於缺少宣傳而鮮為人知,這種狀況對地質行業的發展十分不利。不僅使行業缺少社會的廣泛理解與支持,也不利於鼓勵地質工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因此,應當要盡力解決目前地質文化建設的局限,擴大宣傳,吸引全社會了解地質行業。

2.2 文化依附性太強

依附性的經營模式造成地勘單位自主經營文化條件的缺失,所屬二級單位大都是主營業務的延伸、衍生體,依賴思想仍然存在。實體盯著地勘單位,地勘單位盯著地勘局,遇事有問題習慣找上級,“攀上情結”難以根除。自主經營、開拓奮進、改革創新的意識相對薄弱。

2.3 創新動力缺失

傳統的管理模式造成地勘單位創新經營文化條件的缺失,管理機構龐大,管理程序繁雜,地勘單位承擔著太多的社會責任。地勘單位壹方面要面對市場競爭,壹方面要接受非市場化的羈絆,在市場競爭中表現為機制不活、動力不足、適應性差的弱點。

2.4 自信力缺乏

曾經的地質年代創造了巨大的成就,而在今天轉型發展的時刻,懷舊造成了自信力不足。過去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較好的收入待遇,致使地勘單位容易留戀過去的好時光。雖然從國家發展趨勢來看,地質工作開始進入壹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地勘隊伍自信力有了壹定的提升,但重新樹立仍需時日和努力。

2.5 管理體制需改革

地質工作是國家能源工業的先行者,按其經濟屬性劃分為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商業性地質工作在經營管理和運行機制上完全轉型為市場經濟體制,這就要求地質工作單位的經營管理觀念要轉移到符合市場規律和現代管理科學的軌道上來,同時,相應的管理機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福利制度等必須配套改革。顯然,傳統的地質文化已不能解決地勘單位職工思想問題,需要建設符合新形勢下地質行業變化的行業文化來加以轉變和引導。

2.6 思維方式需轉變

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革後,地勘經濟全面融入區域經濟、市場經濟之中,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精神面貌、道德水準、行為準則及工作的運行機制、法人的治理結構、行業的核心文化等等發生了深刻了變化。尤其是近年來,伴隨著單位經營企業化、經濟來源多元化、生產經營市場化、勞動用工社會化等,地勘單位職工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也明顯增加,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從單純重思想、重榮譽到重實際、講實惠;從國家、集體利益至上到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兼顧,從平均主義到平等競爭、優勝劣汰。這種經濟社會多元化所引發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變革,也必然推動地質行業中企業文化的重塑與創新。

3 構建新時期地質文化的意義

3.1 保留和吸引優秀人才

文化是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地質文化建設將滿足地質工作者的精神需求,有利於地質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地質工作的創新。因此,加強地質文化建設,相當大程度的地統壹了地質工作者的意誌,規範地質工作者行為,有力地凝聚了地質工作者力量,促進地質事業的健康和諧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對礦產資源、能源的需求擴大,地質工作任務越來越重。地質工作者要適應新的工作任務要求和飛速發展的科接進步潮流,就必須不斷更新知識,拓寬知識面,以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質、業務水平和工作技能。而開展地質文化建設,則能使地質工作者在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自我發展的探索過程中,認識自身價值。發揮聰明才智,更好地確立努力方向,以積極向上的個人行為推進團體素質提升,形成合力,增強戰鬥力,從而營造壹種豐富而有感召力的地質文化,喚起地質工作者的認同感,增強凝聚力,克服地質工作中的枯燥乏味,並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地質行業。

3.2 地質文化建設是地質行業改革的助推器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質行業中傳統單壹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被多元化的經濟形勢所替代,生活方式、就業形勢等也日益多樣化。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對地質行業提出“走出去”等戰略,而地質工作者的工作大多在野外,物質文化生活相對貧乏,很難理解現行的制度和經營管理理念,而新時期地質文化建設的大力實施能夠有效地幫助地質工作者跟上改革的浪潮,支持國家的政策,從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上實現根本的變革,促進我國地質事業向現代化、國際化邁進。

3.3 推進地質事業可持續發展

地質文化是地質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地質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國的地質文化建設從壹開始便追求自強不息與科技強國的精神,並在行業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地質找礦、科學研究等發面發揮重要作用。近幾年,我國的地質事業迅猛發展,“三光榮”和“四特別精神”,更是激發了地質工作者吃苦耐勞、拼搏進取、開拓市場、在艱辛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的信心和勇氣。正是這種精神的傳承支撐著我國地質事業的發展,才使得我們的地質事業能夠永葆生機與活力,不斷適應新形勢,創造新的輝煌。

4 新時期地質文化建設的目標和途徑

4.1 新時期地質文化建設的目標

地質文化是地質事業的血脈,是地質工作者的精神家園。新時期,我們需要建設壹種既要繼承傳統地質“三光榮”精神,又要緊貼當前地質工作實際、貼近地質工作者生產生活,並且面向地質事業未來發展的全新的地質文化。它必須反映長期以來地質事業發展的規律和成果,從地質工作者的勞動創造中汲取營養,又以其精華服務於地質工作者和社會大眾。它必須能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地質事業的前進不斷發展進步、不斷豐富充實,為壹代代地質人歌頌傳承。

因此,新時期的地質文化建設,將不再僅僅是傳統地質精神方面的建設,它應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應該是集思想精神文化建設、物質生活文化建設、科研教育文化建設、推廣傳播文化建設壹體的整體建設。

4.2 新時期地質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和內容

4.2.1 思想精神文化建設方面

思想精神文化建設仍然是地質文化建設的核心,在新時期地質文化建設中仍居於主導地位,它影響和決定著地質物質生活文化建設、科研教育文化建設和推廣傳播文化建設。新時期,我們不僅要繼續發揚地質“三光榮”精神所提倡的樂於奉獻、吃苦耐勞、勇於探索的傳統地質工作者的優秀品質,還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培養新時期地質人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開拓市場的精神。在具體工作中,可以組織年輕地質工作者參觀地質歷史資料,邀請老壹代地質工作者講述當年經歷。同時還要強化業務培訓、提高業務素質,舉辦講座、論壇等傳播地質行業最新科技前沿和重大成果,鼓勵地質工作者與時俱進,關註國內外地質工作突破和行業市場動向,對於在工作中具有突破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個人和集體給與支持,樹立典範。

4.2.2 物質生活文化建設方面

新時期地質文化建設還應體現在改善職工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等方面,即物質生活文化建設。地質工作者特別是戰鬥在野外壹線的地質找礦人員,長期工作生活在邊元貧瘠地區,除了吃穿用度條件艱苦,更重要的是缺少文化娛樂活動,忍受身體勞累的同時還要經受心靈的寂寞。因此要特別重視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建設或改造必要的文化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定期舉辦各類文體活動,豐富大家的生活。同時,要將野外地質工作者對工作生活環境改善的建議和需求及時收集反饋,並根據實際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願望。例如,華東有色地勘局在2012年構建了壹套基於幸福感測評的地勘行業動態激勵系統,以定期及不定期幸福指數測量跟蹤地勘從業人員心理感受、內在需求及價值觀的動態變化,根據測量結果實施激勵方案,消減了激勵措施的盲目性、提高了激勵措施的針對性,在全局廣大職工中引起較好的反響,提高了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了單位和地質隊伍的和諧發展。

4.2.3 科研教育文化建設方面

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地質科技成果在地質事業中也是最重要的生產力,因此科研教育文化建設是地質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我們要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推進地質理論的研究和創新,推動地質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可以經常匯聚地質行業專家組織地質學術文化交流,形成濃郁的地質學術文化氛圍,吸引地質科研人員參與其中。同時要加強高等院校地質學科建設,合理設置博士碩士點,培養地質學高精尖人才;在中小學廣泛開展地質教育,普及地球科學、資源環境、地質災害等相關地質知識,引起中小學生對地質學的濃厚興趣,鼓勵他們將來報考地質類專業,從事地質工作。

4.2.4 推廣傳播文化建設方面

有了思想精神、物質生活、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地質文化建設成果,還需要建立有效的傳播機制將其廣泛宣傳、發揚光大,這就是推廣傳播地質文化建設。當前對地質文化的傳播還僅僅局限於行業內部人員之中,而社會大眾對地質行業的發展情況以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還知之甚少。因此新時期的地質文化建設要努力將地質文化推廣傳播到全社會。壹旦取得地質學重大科技突破和成果,要及時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進行宣傳,讓人們及時了解國內外地質行業發展動態,引起社會大眾的廣泛關註。還可以通過開展公益科普活動,開放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讓群眾參與其中,身臨其境地領略地質世界的精彩;通過拍攝紀錄片、公益廣告等讓人們了解我國地質行業的發展歷程和地質勘探工作者鮮為人知的工作生活經歷等等,拉近社會大眾與地質行業人員的距離。

構建壹個適應新時期發展要求的地質文化,是在新形勢下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現地質找礦“358”目標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積極創造條件、改善環境,充分發揮廣大地質工作者的作用,建設壹個源於地質人實踐又為地質人服務的,在思想精神、物質生活、科研教育、推廣傳播等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具有科學性、時代性、大眾性的現代地質文化。它必將會在我國地質事業中發揮引領風尚、教育群眾、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讓我們所有地質工作者開創思維、積極探索,興起地質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實現我國地質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高煥毅.地質文化建設“三論”[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2,4:52~53

吳顯佳.地質大隊地質文化建設初探[J].建材與裝飾,2012,15:190~191

張先余.弘揚“三光榮”精神 塑造地勘隊伍核心價值理念[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2,7:16~19

王學軍.淺談勘探企業文化的培育[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5,18:109~111

蘭書慧.塑造地質文化 提升單位核心競爭力[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2,8:50~53

趙鵬大.提高中國地質調查戰略地位若幹問題的思考[J].地質通報,2003,22:861~862

李德連.整體推進核地質文化建設[J].中國核工業,2005,8:39~40

  • 上一篇:按摩哪些穴位能瘦腰?
  • 下一篇:春節喜氣洋洋的樂曲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