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戲是湖南最著名的戲種,是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
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嶽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醴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之分,都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
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
花鼓戲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為壹旦壹醜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清嘉慶年間刊行的《瀏陽縣誌》談及當地元宵節玩龍燈情況時說道:
又以童子裝醜旦劇唱,金鼓喧闐,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說明壹旦壹醜演唱的花鼓戲“地花鼓”,最遲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
又據楊恩壽《坦園日記》記載,1862年,楊恩壽在湖南永興觀看的“花鼓詞”中,已有書生、書童、柳鶯、柳鶯婢4個角色,而且情節與表演都較生動,說明這時的花鼓戲不但已發展成“三小”戲,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壹定規模。
從聲腔和劇目看,初期花鼓戲以民間小調和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送表妹》、《看相》等。後來,“打鑼腔”與“川調”傳入,才逐漸出現故事性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
打鑼腔主要劇目有《清風亭》、《蘆林會》、《八百裏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調主要劇目有《劉海戲蟾》、《鞭打蘆花》、《張光達上壽》、《趕子上路》等。這樣,便形成了藝術上比較完整的地方劇種了。
早期的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閑從藝。光緒以來,這種班社發展較快,僅寧鄉、衡陽兩縣就有幾十副“行箱”,藝人近200人。
當時訓練演員采取隨班跟師方式,也有收徒傳藝的,稱“教場”或“教館”,每場數十天,教三四出戲。過去,由於花鼓戲經常遭受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臺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
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余支。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
根據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可分為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4類:
川調:又稱正宮調,即弦子調,大筒、嗩吶伴奏,曲調由過門樂句與唱腔樂句組成,調式、旋律變化豐富,是花鼓戲的主要唱腔。
打鑼腔:又稱鑼腔,曲牌連綴結構,“腔”、“流”結合,不托管弦,壹人啟口眾人幫和,有如高腔,是長沙、嶽陽、常德花鼓戲主要唱腔之壹。
牌子:有走場牌子和鑼鼓牌子,源於湘南民歌,以小嗩吶、鑼鼓伴奏,活潑、輕快,適用於歌舞戲,是湘南諸流派主要唱腔之壹。
小調:有民歌小調和絲弦小調之分,後者雖屬明、清時調小曲系統,但已地方化。各種形式的曲調,都具有粗獷、爽朗的特點。
湖南花鼓戲雖說後來發展有了生、旦、凈、醜諸行當,但小旦、小生、小醜仍占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同時也註重不斷吸收傳統的表演技巧。
如嶽陽花鼓戲就直接從巴陵戲中借鑒傳統戲的袍帶、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羅帽、胡子、把子和撲、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於塑造人物和表現情節,以豐富花鼓戲劇種的表現力。
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樸實、明快、活潑,行當仍以小醜、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醜誇張風趣,小旦開朗潑辣,小生風流灑脫。
花鼓戲步法和身段比較豐富,長於扇子和手巾的運用,擁有表現農村生活的各種程式,諸如劃船、挑擔、搗碓、砍柴、打鐵、打銃、磨豆腐、摸泥鰍、放風箏、捉蝴蝶等。後期由於劇目的發展,表演藝術也有所豐富,如吸收了兄弟劇種的壹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實了武功表演。
後來,花鼓戲的行當分工也更趨細致,不但由“三小”發展到生、旦、凈、醜,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細的分工。以長沙花鼓戲為例,小醜又分褶子醜、短身醜、官衣醜、爛布醜、奶生醜;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閨門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風流小生、武小生、爛布小生、奶生子等。
湖南花鼓戲由於地域聲腔以及民俗鄉音等各方面的差異,分為長沙花鼓戲、嶽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等。均以長沙官話為統壹的舞臺語言,各有代表性劇目和音樂聲腔。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瀏陽、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戲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壹個花鼓戲劇種。早在清代中葉就在這些地方流行開來,盛演不衰。
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采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弦子腔”。主要劇目有《盤夫》、《祭塔》、《捉蝴蝶》、《放風箏》、《梁祝哀史》、《白蛇傳》、《菜園會》、《討學錢》、《蘆林會》等。
長沙花鼓戲的傳統劇目中,有大量的小戲和折子戲,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劇目。小戲包括“對子戲”和“三小戲”。
小戲大都是在山歌、漁歌、小調、地花鼓、竹馬燈等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折子戲則是大本戲中經常作為單獨演出的,都是長沙花鼓戲中最流行的劇目。
重點的有《劉海砍樵》、《蘆林會》、《陰陽扇》、《南莊收租》、《劉海戲金蟾》等50個劇本。
長沙花鼓戲的伴奏樂隊,分文武場面。文場有大筒、嗩吶。大筒是主要樂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制作,音色清亮而渾厚,伴奏時用於托腔保調;嗩吶分大嗩吶和小嗩吶,主要用於吹奏過門。武場有堂鼓、大鑼、大鈔、小鈔和小鑼。擊拍的是長方形的梆子“可子”。
長沙花鼓戲的演出劇目較多,保留下來的***有336個。這些劇目大多為勞動人民和藝人集體創作,故事多取自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通俗話本和社會生活;描寫對象多為勞動人民、書生公子、官吏商賈,但以漁、樵、耕、讀為主。
表現內容上多為反封建倫理道德、追求婚姻自由,要求個性解放,提倡樸素的倫常美德,懲惡揚善,歌頌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理想。
在表現形式上,長沙花鼓戲劇目大多以載歌載舞、短小精悍見長,特別是那些生活氣息濃郁,輕松活潑的喜劇和嬉笑怒罵、潑辣熱鬧的鬧劇很受觀眾的歡迎。
劇本語言生動,從民謠、民歌、俗語、歇後語中提煉對白和唱詞,有時甚至就以極其樸素的生活語言入戲,通俗易懂,皆大歡喜。
表演上既承襲了民間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現手法,又從勞動生活中提煉了壹些表現力極強,特色鮮明的表演程式,如犁田、使牛、推車、砍柴、繡花、餵雞、紡紗等,惟妙惟肖,美不勝收。
嶽陽花鼓戲源於臨湘花鼓戲,流行於嶽陽、汨羅、臨湘及湖北通城、崇陽等地。清代嘉慶《巴陵縣誌》就有在巴陵壹帶農村演花鼓戲之盛的記載。
從音樂來說,嶽陽花鼓戲主要聲腔叫“琴腔”。“琴腔”受漢調影響是很明顯的。嶽陽花鼓戲有不少劇目也是以“琴腔”為主的,所以它流傳到鄂南的通城、崇陽演出時,因音樂同源,語言相近,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逐步形成了壹個當地的新劇種,稱其為“提琴戲”。
嶽陽花鼓戲主要劇目有《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牛郎織女》等。
常德花鼓戲主要流行於常德、桃源、漢壽、臨澧、大庸、慈利壹些地方。它源於民間的“采茶燈”、“車兒燈”,清末流入城市。
宣統年間《長沙日報》就有常德禁花燈戲的記載,正因為此,才迫使後來花鼓戲班與漢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漢劇的影響。
常德的音樂也是“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主要劇目有《林英觀花》、《跳粉墻》、《揀菌子》、《雙下山》以及從《紅樓夢》中改編的《尤二姐之死》。
衡陽花鼓戲是壹種流行於湘南地區的民間小戲劇種。各地的名稱不同,在衡陽、衡南、耒陽、常寧壹帶稱之為“馬燈”,攸縣、茶陵壹帶稱為“地花鼓”,安仁壹帶稱為“花燈”,永興江左壹帶也叫“花燈”,江右則叫“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