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在起始階段,與人類日常生活並沒有截然區分開,二者具有混同性。史前藝術中,彩陶是生活中飲食炊煮的器具;巖畫、壁畫中的動物是出自巫術的目的繪制,為的是能夠借助圖像的巫術力量獲得獵物;佩戴於史前人類頸項上的獸牙項鏈、身體上的紋身,有著吸引異性、區別族群的日常使用目的。
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的豐富,階層的分化等因素,藝術出現了更為細致的劃分。以藝術所屬的階層來劃分,大致分為:為帝王、貴族所服務的宮廷藝術;屬於文化精英階層的精英藝術;和普通百姓所擁有的民間藝術。以是否有實用目的劃分:滿足壹定實用目的的實用美術,以及純粹用於審美欣賞的純藝術。
藝術自誕生階段以及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中都曾與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如果藝術僅僅是脫離日常的高高在上的存在,那麽藝術對於人類的價值將大打折扣。長久以來,人們壹直借由藝術來裝扮,藝術作用與人的認知和感情,人對世界的感受,人類對日常生活的領悟壹直以來都沒有脫離藝術的作用。
2) 從歷史上看,藝術與日程生活也存在著復雜的關系
較長時間以來有壹種認識,認為那些沒有實用目的與日常生活疏遠的“純藝術”似乎才是真正的藝術。對於藝術優越性的鼓吹,似乎將藝術看作是真空環境中生長的,這樣的認識只是出於精英主義的觀點。並且,隨著現代社會的到來,藝術制作和傳播的手段與媒介不斷發生更新和變化,這樣的觀點日益受到嚴峻的考驗。
20世紀藝術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也呈現出豐富多元的狀態。20世紀出現了攝影膠片、無線電、錄音、電視等信息技術手段,藝術復制和傳播的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降低了人們享受藝術的成本,擴大了藝術傳播的速度和範圍,藝術被前所未有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得更為緊密。藝術可以走出音樂廳、劇院、博物館、美術館這類聖殿,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同時電子媒介還催生了新的藝術藝術形式,改變了文化自身的形態。報紙、雜誌、廣播、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動畫片、廣告、招貼等流行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出現,都使藝術打破了原有的邊界。
甚至高雅藝術也借鑒起了日常生活中大眾藝術和流行藝術。1917年達達藝術的代表人物杜尚在紐約舉辦的“獨立藝術家協會展”上展出了壹件名為《泉》的作品,杜尚意在用壹件現成品去挑戰傳統藝術概念和範疇,拷問何為藝術,以及藝術與生活的邊界。
20世紀50年代流行的波普藝術更是極大的利用了日常生活,以日常生活中的大眾消費品進行創作,其作品常利用商品包裝、電影廣告、報刊圖片進行拼貼組合。
3) 從今天的媒體環境著眼,藝術與日常生活的關系更加多元化、復雜化
今天,在傳統媒體之後,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新媒體誕生了。新媒體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滲透更為迅猛,並且具有交互性、即時性、海量性、***享性、全球化等諸多特點。
藝術與日常生活的關系也因新媒體的介入而產生出新的特質:日常生活中手機的普及,使得更多人接觸藝術成為可能,藝術家也在利用新媒體環境,進行藝術上的探索,出現了Flash動畫 、手機攝影、網絡上的微視頻等新媒體藝術,這些新的藝術形式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改變著人們以往的日常生活。
我們看到新媒體帶來的文化對精英文化的沖擊,新的媒體鑄就的大眾文化終於走向了可以與精英文化相抗衡的道路。藝術更深入地走進日常生活,藝術變得生活化,或者生活變得藝術化。
藝術和日常生活在密切的聯系中保持著相互肯定又相互背離的力量關系,二者妳中有我,我中有妳地緊密融合在了壹起,但是又利用著對方,擴張著自己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