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學四大概念是物哀、幽玄、佗寂、意氣。
壹、物哀
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學思潮,不僅深深浸透於日本文學,而且支配著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諸多層面。
《古語拾遺》從古代原初歌謠來考察,認為“啊”(あ)和“喲”(はれ)這兩個感嘆詞組組合而成的。“這種感嘆,最初是通過對人和自然其後發展到對人生世相即對現實的接觸--認識--感動的過程而產生的。由於“あはれ”這個感嘆詞與日語漢字“哀れ”字同音,就以“哀れ”標出。
“哀”有著感嘆的意味,但因為日語是曖昧的語言,“物哀”包含的含蓄內容更有“同情、哀傷、悲嘆、贊頌、愛憐、憐惜等諸多因素,需放入具體語境中細加揣摩品味。
二、幽玄
“幽玄”的核心是“余情”,講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追求壹種以“神似”的精約之美,引發欣賞對象的聯想和想象,傳達出豐富的思想感情內容。日本著名學者大西克禮先生對“幽玄”作了詳細的分析,認為“幽玄”的含義主要有以下七點:
1、隱藏不露,籠之於內。如正徹所謂的“輕雲擁明月”、“山霧繞紅葉”。
2、與露骨、直接、尖銳的感情表現相反,具有優美、安詳、柔和性。如“霞滿春花之所”。
3、帶有與隱微蔭翳相伴的寂靜。如鴨長明所講的“秋空夕暮,杳無音信”。
4、深遠。特別是之精神上的東西,如深奧難解的思想。
5、具有內在的充實性。其中凝集著不可言傳的意蘊。即所謂的“內容豐富”。充實性也意味著與大的、重的、強有力的有關,甚至與“長高”、“崇高”相聯系。
6、有壹種神秘性和超自然性,雖關乎宗教、哲學的觀念,但仍可感受到其中的“美的意識”。
7、以壹種非合理的、不可言喻的、微妙的意味為主。
總之,“幽玄”有著與佛教思想相關的神秘之美,在文學中或表現為淒厲之境中的妖艷之美、或壹定程度的壯美。
三、侘寂
侘寂描繪是的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恒久的,當然也可指樸素、寂靜、謙遜、自然……它同佛教中的智慧壹樣,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這個詞用語言來表達時,有很廣的包容性。侘是在簡潔安靜中融入質樸的美,寂是時間的光澤。
四、意氣
“意”在日語裏面指來自身體的,基於本身的。
“意氣”其實就是,關於身體的美感。在村上的文字中,多次出現了描述女性軀體,原始而自然地美麗。
日本美學人物影響
1、阿部次郎(1883-1959)
最先在日本介紹T.李普斯(1851-1941)的美學思想。
他認為,美學必須以心理學為基礎,而心理學的對象是自我的意識現實。譬如邏輯學,如果離開了“下判斷”的意識現實,“判斷”就失去了意義。阿部認為,美學中的移情說正是以這種心理學為基礎的。阿部的美學思想帶有很重的人格主義色彩。
2、植田壽藏(1886-1973)
主要從事歐洲近代美學史的研究,著有《近代繪畫史論》、《藝術史的課題》等著作。他註重事實和直接經驗,努力闡明這些經驗的基本結構,他把藝術的科學研究方向確定為感性的科學。
3、大西克禮(1888-1959)
是I.康德的《判斷力批判》的譯者,他強調正確地理解和介紹西方美學,主張擺脫以往只註重經驗性事實的心理主義美學,用社會學方法說明審美的民族性差異。
在《風雅論》、《萬葉集的自然感情》、《自然感情的類型》等著作中,他系統地說明了日本的審美意識的獨特性,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美學體系。
他認為,以往的西方美學往往輕視自然美的體驗,因此他特別強調在自然觀照上的美的特性,並指出美的體驗內容有兩個根本的部分,即“自然部分”和“藝術部分”,藝術的本質性結構就存在於這兩者的融合統壹的關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