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冠帽 明朝建立以後,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廢棄了元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民的習俗,將服飾制度重新規定。左1圖為冕冠,是皇帝穿冕服所戴,前圓後方,前後各十二旒。左2圖為烏紗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樣式與烏紗帽基本相同,惟獨左右二角折之向上,豎於紗帽之後。右圖為忠靖冠,是壹種官帽,以鐵絲為框,外蒙烏紗,冠後豎立兩翅(當時稱“山”),正前上方隆起,以金線壓出三梁。三品以上,冠用金線緣之,四品以下,不許用金。
明代服飾 明朝建立以後,廢棄了元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民的習俗,將服飾制度重新規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禮服。皇帝服飾有冕服、通天冠、皮弁服(弁為男子戴的壹種帽子)、武弁服、常服等。同時還制定出後妃的禮服、常服,文武官員的常服基建士庶巾服。此圖為織金緞龍袍,是山東鄒縣明魯王朱檀墓出土的柿蒂膝襕五爪行龍袍,亦稱“腰線”或“曳撤”。
明代服飾 戴網巾的男子(明崇禎十年刻本《天工開物》插圖)。網巾是壹種系束發髻的網罩,多以黑色細繩、馬尾、棕絲編織而成。網巾的作用,除了約發以外,還是男子成年的標誌。壹般襯在冠帽之內,也咳直接露在外面。網巾的產生影響大約在洪武初年,其緣起據說與明太祖有關。
明代服飾 明代穿公服的官吏。其制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壹至四品,用緋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綠色。紋樣也不壹樣,壹品用大朵花,徑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徑三寸;三品用散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徑壹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徑壹寸;八品以下,無花紋。以上服飾,與展腳襆頭搭配,多用於重大朝會。
明代士人服飾 戴巾、穿大袖衫的士人(《候朝宗像》)。關於士人服裝的具體款式特點為斜大襟、大袖、袖長壹律過手、衣長至腳面,穿時腰系絲絳。這種服裝與道袍相似。宋朝時已有此衣式,是壹種寬大而長的衣,元代禪僧也服次衣,為壹般士人所穿。明初太祖制民庶章服用青布直身即此。後有作民謠雲:“二可怪,兩只衣袖像布袋”,即指此衣。
明代服飾 穿比甲的仕女(《燕寢怡情》圖冊)。比甲是壹種無袖、無領的對襟馬甲,其樣式較後來的馬甲要長。據說產生於元代,初為皇帝所服,後才普及於民間,轉而成為壹般婦女的服飾。《元史》:“又制壹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去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從形象資料來看,元代婦女著比甲的確不太多。直到明代中葉,才形成壹種風氣,大多也是青年婦女所穿著。明末清初人所作的《燕寢怡情》圖中,就有這種樣式。
明代服飾 明代婦女下裳多穿裙,穿褲的少見。其中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都繡以花鳥圖案,另在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即為“鳳尾裙”。更有用整緞折以細褶的,為“百折裙”。上圖為 鳳尾裙(傳世實物);下圖為布制女鞋(出土實物)。
明代服飾 明代婦女的發飾,雖不如宋代豐富,但也有不少特色。明初女髻變化不大,基本為宋元時的樣式。嘉靖以後,變化較多。有“挑心髻”、“桃尖頂髻”、“鵝膽心髻”、 “墮馬髻”、“金玉梅花”、“金絞絲燈籠簪”等等。另還有假髻(又稱鬏髻),也是明代婦女的常用的發式,更加豐富了發飾的樣式,壹般用鐵絲織圜,外編以發,做成壹種固定的裝飾物,當時稱為“鼓”。鼓比原來的發髻大概要高出壹半,戴時照在髻上,以簪綰住頭發。假髻 有“羅漢鬏”、“懶梳頭”、“雙飛燕”、“到枕松”等各種不同名目,在壹些首飾店鋪還有出售,直到清初,仍有婦女喜好。左圖為梳“墮馬髻”的婦女(萬歷刻本《十義記》插圖);右圖為梳假髻的婦女(陳洪綬《仙女圖》局部)。
明代皇帝常服 皇帝常服展示圖。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繡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本圖服裝上所繡的團龍中,就有升龍、降龍兩種。
明代皇帝常服 烏紗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樣式與烏紗帽基本相同,惟獨左右二角折之向上,豎於紗帽之後。這種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舊藏的歷代帝王像中,描繪得非常細致。本圖為北京定陵出土皇帝戴的金冠(折上巾),也是這種樣式。折上巾是皇帝配盤領、窄袖常服袍所戴。
明代皇帝常服 戴烏紗折上巾、穿盤領、窄袖、繡龍袍的皇帝(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烏紗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樣式與烏紗帽基本相同,惟獨左右二角折之向上,豎於紗帽之後。盤領、窄袖、繡龍袍,是皇帝的常服。常服又稱翼善冠,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
明代皇後服飾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壹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大體分禮服及常服。本圖為戴鳳冠、穿霞帔的明朝皇後,服制為常服(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明代皇後服飾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壹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大體分禮服及常服。皇後常服為戴龍鳳珠翠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繡有織金龍鳳紋。本圖為其中的大袖衣展示圖。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壹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霞帔是壹種帔子,它的形狀象兩條彩練,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垂壹顆金玉墜子。霞帔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隋唐以後,人們常贊美這種服飾美如彩霞,所以有了霞帔的名稱。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搖冠”的形容。到了宋代,已正式將它用作禮服,並隨著品級的高低在刺繡紋樣而有所不同。
明代皇後服飾 鳳冠是壹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後、皇太後、皇後的規定服飾。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壹種是後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壹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本圖為龍鳳珠翠冠。
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 麒麟袍展示圖。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麒麟袍為官吏的朝服。其服裝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松,前襟的腰際橫有壹?,?下打滿襇。所繡紋樣,除胸前、後背兩組之外,還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壹橫條)。另在左右肋下,各縫壹條本色制成的寬邊,當時稱“擺”。 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誌》壹書,就專門敘述到這種服飾。他說:“其制後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從兩旁起。”這種服裝所采用的質料和紋樣,按規定,都有壹定制度。《明史·輿服誌》稱: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壹。其服色,壹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本圖所繪的服裝,就繡有麒麟紋樣。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壹種動物,形狀象鹿,全身有鱗甲,牛尾馬蹄,有壹只肉角。後人將它作為吉祥的象征廣泛用於各類器物的裝飾。麒麟的形象也經過壹番變化,將頭繪成龍首並有兩角,尾繪成獅尾等等。明代官服繡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職位特殊的錦衣衛指揮侍衛等也能服用。
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 戴展角襆頭、穿織金蟒袍、系玉帶的官吏(明人《王鍪寫真像》)。展角襆頭,取自唐代的巾,但有硬盔,並以鐵線為硬展腳,腳長壹尺二寸,須有職之人,在朝堂上穿公服者所戴。蟒服是壹種皇帝的賜服,穿蟒服要戴玉帶。蟒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蟒與龍相似,惟獨爪有所不同。龍是五爪,蟒是四爪。明朝只有皇帝和其親屬可穿五爪龍龍紋服,明朝後期有的重臣權貴也穿五爪龍衣,但稱為“蟒龍”。)
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 戴貂蟬籠巾、佩方心曲領、穿朝服的官吏。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明朝官吏朝服,不分文武,都戴梁冠。以冠上梁數辨別等級,其制有壹梁至八梁不等,公、侯、伯及駙馬梁冠,另加貂蟬籠巾,籠巾呈四方型,前後附金蟬或玳瑁蟬。公爵冠上還插有雉尾(野雞毛)。凡壹品以下官員,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蟬籠巾,在梁冠的頂部,壹般還插有壹支彎曲的竹木筆桿,上端聯有絲絨作成的筆毫,名為“立筆”,實際上是仿照漢朝的“簪筆”制度。
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 戴烏紗襆頭、穿織金蟒袍的官吏。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蟒袍是壹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 玉制束發冠及帶扣、帶鉤。束發冠是用金累絲造,嵌以睛綠珠石,有四爪蟒龍盤繞,冠下加額子,插以長雉羽、朱纓。另外,還有玉制的束發冠等。凡遇駕出遊幸圍獵,內臣太監戴之。戴此冠時穿窄袖絨衣,束小玉帶。帶鉤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山東、陜西、河南等地出土的春秋墓葬中屢有實物發現,史料也有記載。由於帶鉤結紮起來比紳帶更便利,逐漸被普遍使用,取代了絲絳的地位。至戰國以後,王公貴族、社會名流都以帶鉤為裝飾,形成壹種風氣。帶鉤的制作也日趨精巧。它的作用,除裝在革帶的頂端用以束腰外,還可以裝在腰側用以佩刀、佩劍、佩削、佩鏡、佩印或佩其它裝飾物品。南北朝以後,壹種新型的腰帶“蹀躞帶”代替了鉤絡帶,“蹀躞”不用帶鉤,而用帶扣,帶鉤的作用便隨之消失。明代再次使用帶鉤,並帶鉤與前代的作用也差不多。同時,還起壹種裝飾作用。
明代服飾 明萬歷緙絲袞服的復原件。袞服是皇帝的龍袍中的壹種,是皇帝祭天地、宗廟時與袞冕配套使用。此件緙絲袞服為右衽大襟、寬袍闊袖。袞服主要紋飾為十二章,其中團龍12,用孔雀羽線緙制,前身、後身各3,兩肩各壹。十二章紋樣分布在兩肩及前後衣襟上。
明代官吏常服 本圖為壹品官補服圖及烏紗帽。戴烏紗帽、襆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盤領”即壹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壹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
明代官吏常服 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的官吏。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飾,以補子來區分官職。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壹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
明代服飾 明萬歷有翼三眼龍、對襟、窄袖藏式灑線繡龍袍(出土實物),袍料立水部分已剪短。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明代服飾 明代晚期金地緙絲孔雀羽龍袍。周身繡滿龍的紋樣。從服裝的樣式來看,樣式為斜領袍,為皇帝的便服。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明代官吏常服 五蝠捧壽紋大襟袍展示圖及戴四方平定巾、穿大襟袍的男子。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制為大襟、右衽、寬袖,下長過膝。貴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綢緞為主,上繪有紋樣,也有用織錦緞制作的。袍衫上的紋樣,多寓有吉祥之意,比較常見的團雲和蝙蝠中間,嵌壹團型“壽”字,意為“五蝠捧壽”。這種形式的圖案在明末清初特別流行,不僅在服裝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築裝飾上也大量反映。另壹種,為實相花是壹種抽象的裝飾圖案,通常以蓮花、忍冬或牡丹花為基本形象,經變形、誇張,並穿插壹些枝葉和花苞,組成壹種既工整端莊,又活潑奔放的裝飾圖案。這種服飾紋樣在當時深受歡迎。從唐代開始,寶相花大量進入服飾,成為廣大人民喜愛的藝術圖案。到了明代,寶相花還壹度成為帝王後妃的專用圖案,與蟒龍圖案壹樣,禁止民間使用。但很快解除禁律運用於各種服裝上。本圖即為前壹種便服,服裝面料為藍色綢緞,用金色、銀色及淺藍色盤繡壽字花紋。
明代官吏常服 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制為大襟、右衽、寬袖,下長過膝。貴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綢緞為主,上繪有紋樣,也有用織錦緞制作的。袍衫上的紋樣,多寓有吉祥之意,比較常見的團雲和蝙蝠中間,嵌壹團型“壽”字,意為“五蝠捧壽‘。這種形式的圖案在明末清初特別流行,不僅在服裝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築裝飾上也大量反映。用實相花紋作便服的裝飾,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壹個特點。另壹種,為實相花是壹種抽象的裝飾圖案,通常以蓮花、忍冬或牡丹花為基本形象,經變形、誇張,並穿插壹些枝葉和花苞,組成壹種既工整端莊,又活潑奔放的裝飾圖案。這種服飾紋樣在當時深受歡迎。從唐代開始,寶相花大量進入服飾,成為廣大人民喜愛的藝術圖案。到了明代,寶相花還壹度成為帝王後妃的專用圖案,與蟒龍圖案壹樣,禁止民間使用。但很快解除禁律運用於各種服裝上。本圖即為纏枝寶相花紋織錦袍展示圖,面料是織“寶相花”紋樣的織金錦。
明代貴族男子便服 上圖為大袖袍出土實物(上海松江出土實物)。樣式為大袖交領右衽大袖,長袖兩旁有擺,多為祭服、朝服、燕服及中單等服內衣。民間所穿短衣,也多為交領服裝。中圖為大袖袍出土實物(江蘇鎮江出土實物)。樣式為上衣下裳相連的束腰袍裙,右衽大袖,其形式與元代以來的辮線襖近似,前襟兩截而腰下打襇,下裳散摺。此種服裝形式明朝稱曳撤。下圖為窄袖對襟衫(江蘇無錫出土實物)。
明代婦女首飾 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如宋代豐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變化不大,基本為宋元時的樣式。嘉靖以後,變化較多。有“挑心髻”、“桃尖頂髻”、“鵝膽心髻”、 “墮馬髻”、“金玉梅花”、“金絞絲燈籠簪”等等。另還有假髻(又稱鬏髻)。在這些發髻上還根據不同喜好插有各種掛佩及發簪等。本圖為明代婦女所戴的金玉掛佩、珠玉發簪及發釵。
明代婦女首飾 簪珠翠發飾的貴婦及掛玉佩的侍女(陳洪綬《夔龍補袞圖》)。陳洪綬是明朝末年的重要畫家,尤其擅畫仕女。他的創作態度認真,隨時吸收唐宋繪畫的優良傳統,而又不斷創新,所繪作品勾勒精細,設色清雅,形成壹種獨特的風格。《夔龍補袞圖》是他的代表作之壹,畫面***三個仕女,前面壹個年事稍大,穿著比較華麗,可能是壹個貴婦,另外兩個年齡幼小,似宮女身份。其中壹人手中托著壹件袞服。三個婦女的服裝,樣式基本壹致,都是宋代時期的典型裝束,有的肩上還搭有雲肩。明代婦女在腰帶上往往掛上壹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絳”, 宮絳的具體形象及使用方法在本圖中反映得比較明確,壹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壹塊玉佩,借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另外,貴婦的發髻之上還插有簪釵頭面,這些都是明代婦女常用的飾物,其質料隨人的身份而定。
明代婦女首飾 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如宋代豐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變化不大,基本為宋元時的樣式。嘉靖以後,變化較多。有“挑心髻”、“桃尖頂髻”、“鵝膽心髻”、 “墮馬髻”、“金玉梅花”、“金絞絲燈籠簪”等等。另還有假髻(又稱鬏髻)。在這些發髻上還根據不同喜好插有各種掛佩及發簪等。本圖為明代婦女所戴的金玉珠翠發簪。
明代婦女首飾 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如宋代豐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變化不大,基本為宋元時的樣式。嘉靖以後,變化較多。有“挑心髻”、“桃尖頂髻”、“鵝膽心髻”、 “墮馬髻”、“金玉梅花”、“金絞絲燈籠簪”等等。另還有假髻(又稱鬏髻)。在這些發髻上還根據不同喜好插有各種掛佩及發簪等。本圖為明代婦女所戴的金玉簪釵。
明代婦女首飾 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如宋代豐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變化不大,基本為宋元時的樣式。嘉靖以後,變化較多。有“挑心髻”、“桃尖頂髻”、“鵝膽心髻”、 “墮馬髻”、“金玉梅花”、“金絞絲燈籠簪”等等。另還有假髻(又稱鬏髻)。在這些發髻上還根據不同喜好插有各種掛佩及發簪等。本圖為明代婦女所戴的嵌寶珠翠發簪。
明代婦女首飾 明代婦女在腰帶上往往掛上壹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絳”, 宮絳的具體形象及使用方法在本圖中反映得比較明確,壹般在中間打幾個環
明代婦女首飾 明代婦女在腰帶上往往掛上壹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絳”, 宮絳的具體形象及使用方法在本圖中反映得比較明確,壹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壹塊玉佩,借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本圖為玉掛佩。
明代婦女的常服與便服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壹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樸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袍服是由背子演變而來,特點為低領、對襟、寬袖,領、袖花邊較少或不用,衣長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