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春聯的來歷、講究

春聯的來歷、講究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別稱門聯、聯語。對聯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中國文字和書法結合的獨特藝術形式。新春時節,貼在門側的又叫春聯。

傳說春聯是由“桃符”演變而來。桃符是古代畫門神的木板,到了南北朝及唐朝,桃符的內容逐漸被兩句對偶的吉祥詩句所替代,因此出現了對聯的新形式,而後遂演變成春節貼春聯的習俗。

我國傳統除了在門上貼春聯外,也可在室內外貼方形的“春”、“福”等紅紙,有人還會將“春”、“福”等字倒貼,因倒諧音“到”,此舉表“春到了”或“福到了”之意。

春聯的種類

春聯的種類很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短春條、大春條。每幅春聯都有橫批和壹個“福”字,還有鬥方和影壁單貼、門心和抱柱。 壹般大街門外的對面和屋門對面,都貼“出門見喜”,屋裏貼“擡頭見喜”,影壁單貼“迎樣”、“鴻穆”等等。 老太太愛買吉祥話兒的,如“多福多壽多子孫,日富田資日康寧”;老頭兒願買帶有警語的;壹些商號大都貼“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還有像“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等,都貼在商號的門柱子上。

桃符的神話故事

相傳在東海度朔山上有壹棵大桃樹,樹幹彎曲伸展三千裏,叉枝壹直伸向東北方的鬼門,鬼門下山洞裏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門進出。樹下有兩位神將:神荼(讀作申舒)、郁壘(讀作郁律)把守。這兩位神將只要發現害人的惡鬼,就捆住他們丟去餵老虎。周朝起,每逢年節,百姓就用兩塊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將的圖像或題上他們的名字,懸掛在大門或臥房門的兩側,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這就是桃符。

對聯的歷史故事

我國最早的對聯,壹說在五代時(公元964年),孟昶在桃符板上題寫吉祥詞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也有人認為早在南朝梁代時期,劉孝綽罷官不出,自題其門: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其妹劉令嫻也是個文采四溢的詩人,她題寫的門聯是: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

到了宋朝,春聯受到了推廣應用。北宋王安石《元日》詩中描繪當時百姓張貼春聯的情景:爆竹聲中除舊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元朝時期,宮庭、宦門、寺廟等也出現了鐫刻於木柱上的對聯,後人稱之為楹聯(楹就是柱子)。同時應酬的壽聯、挽聯等也開始產生了。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為慶賀開國立業,在除夕時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貼春聯壹幅。這種把“題桃符”變成張貼春聯的習俗,壹夜之間,由官廷豪門推廣到了百姓門戶。第二天清早(大年初壹)朱元璋,並且在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鑒賞春聯。當他發現有壹屠戶人家因沒錢買紙所以沒貼春聯時,他便命人取來紙墨,當下揮毫,為屠戶題下壹聯:雙手劈開生死路,壹刀斬斷是非根。

寫春聯的攤子

壹般賣對子的過了“臘八”就開始籌備了。在大街上找個好地方,選定壹家商號的門前不礙事的地方,和那家買賣打個招呼,用壹張紅紙寫上“書春”、“潑墨”。“借紙用字”等字樣,貼在那家商號的門柱上。再托個熟人和南紙店聯系好,南紙店就可以把大紅紙、毛筆和墨汁,先賒購給他,等他賣完了,收攤兒以後,再算賬付錢。貼紅紙標誌的地方放上壹張八仙桌,桌上鋪上紅毯子,把筆筒擺上,裏邊放幾枝毛筆,放壹個小炭爐,壹個放寫好了的對聯的箱子和放錢的小盒子。炭爐上放壹個墨硯,預備寫對聯的時候,把炭火燃著了溫上墨水,因為在寒冬臘月,墨汁容易凍上。然後在墻上或者桌子的外側,放寫好的春聯,用小線掛上幾幅,用來做幌子,招引買主。要用小線繃緊了,以防止被風刮壞。過了臘月二十三,買對子的人就開始陸續到來了。

  • 上一篇:數字科技:金融業演變的終結
  • 下一篇:有沒有紋花蛋的人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