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春節傳統習俗有哪些_春節風俗習慣

春節傳統習俗有哪些_春節風俗習慣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人們在春節這壹天,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裏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壹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壹年生活的美好祝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有關春節傳統習俗有哪些_春節風俗習慣,希望大家喜歡。

目錄

春節的起源

春節風俗習慣

春節民間傳說故事

春節的起源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壹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壹開始為新年。壹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壹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采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竈。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壹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竈。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竈。除此之外,還有吃竈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傳統習俗:祭竈、蒸花饃、寫春聯、吃竈糖、掃塵

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壹天的晚上,農歷年的最後壹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它與春節(正月初壹)首尾相連,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日子。由於農歷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這壹天常常不論是二十九還是三十,習慣上都被稱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的習俗、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壹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傳統習俗:置天地桌、吃年夜飯、守歲、看春晚、接神、踩祟、接財神。

<<<返回目錄

春節風俗習慣

正月初壹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壹天是壹年的頭壹天,春季的頭壹天,正月的頭壹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壹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壹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壹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新年的初壹,男人們都早早起來,後來壹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後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占歲: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壹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壹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壹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

飲屠蘇酒:屠蘇酒是壹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制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壹錢,桔梗,川椒各壹錢五分,桂心壹錢八分,茱萸壹錢二分,防風壹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壹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壹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壹年少壹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財:俗傳正月初壹為掃帚生日,這壹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這壹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許多地方還保存著壹習俗,大年夜掃除幹凈,年初壹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壹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北方地區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壹大袋的餅幹、糖果,由母親分送鄰裏鄉親,壹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壹天歸來,那麽,就要來壹個分壹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幹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壹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壹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祭財神(北方):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壹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壹天裏,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壹年裏,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壹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谷子生日: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壹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貼“赤口”: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壹天裏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壹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壹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壹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格式:“公元壹九九四年歲次甲戌正月初三日當對神前香火前門釘斷四方男女赤口賊盜火星壹切禍災歸天大吉大利”),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壹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壹初二兩天積下來的,壹定要到初三才壹起清理倒掉,否則,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壹樣。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壹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送年”:壹般晚上舉行送年儀式,是送諸神和祖先回天。

大年初四(ForthofJanuary),又稱為“羊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老黃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竈神回民間的日子。大年初四這壹天全家在壹起吃前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壹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壹處。在北方有些農村風俗是大年初四,綁火神,用玉米梗或麥梗綁在棍子上,點燃後從自己家送到河裏去,代表壹年家裏無火災。

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招財進寶。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兩天,有的隔壹天壹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古時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壹天歸寧。民俗壹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壹說破五這壹天不宜做事,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俗稱”馬日“,在這壹天要”送窮“,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壹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壹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壹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壹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壹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壹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正月初八

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壹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順星:順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裏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鬥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壹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竈臺、門檻、鍋臺等處各放壹盞“金燈”(黃燈花)並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結束後,全家聚在壹起吃壹頓元宵。放生祈福: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裏養的壹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說:“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千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罟筍餌所希至。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_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

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壹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壹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壹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擡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壹瓦罐凍結在壹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擡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壹

“子婿日”,此日是嶽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壹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壹請子婿”。

正月十二

十二搭燈棚: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雲:“十壹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

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

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即農歷正月第十四天,作為漢族傳統農歷節日之壹,這壹天的漢族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到了這壹天,年基本已經過去了,之後便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過後,年就宣告結束了。

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壹。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節期與節俗活動,也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壹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新年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返回目錄

春節民間傳說故事

在民間流傳著壹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壹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壹天換壹種口味,從磕頭蟲壹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壹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壹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壹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壹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蔔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壹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壹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壹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返回目錄

春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 上一篇:日本刀的"打刀","太刀","忍刀"的區分
  • 下一篇:最好吃的面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